人民币被“低估”的理由站得住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币论文,理由论文,站得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施压人民币的理由是,人民币低估并带来一系列全球贸易的扭曲。而中方则有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应升值,但是不能在压力下升值。也有观点认为,人民币从长期来看有升值趋势。但是笔者认为,在人民币是否被低估了这个问题尚未讨论清楚之前,就来谈现在升值还是将来升值,小幅渐进升值还是一次性大幅升值等问题,恐怕都欠妥当。而对人民币币值,国内外有很多的计算和分析判断,我想对部分结论提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首先,所谓“顺差大,则汇率低估”。这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理论性结论。但问题是,第一,中国的顺差是在制造业全球性大转移下形成的,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堪称“规模之最”的转移;第二,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超大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具有几乎吸纳半个世界的全球转移的制造业的能力,而中国仍然是低端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第三,恰在此时,美元本位使得超前消费的失衡发展方式也达到“极端过度”的程度,制造了吸纳全球出口扩张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个“史无前例”大背景和大环境下,简单套用在完全不同的假设与完全不同的形成机制下的“顺差大则汇率低估”的结论,不是很偏颇么?
其次,所谓“劳动生产率提高,汇率应升值”。这也是经济学的结论,但前提是,劳动生产率提升,所有的成本都随之相应调整。
在中国,劳动力成本近期才开始有所上升。也就是劳动力比较优势近期才有了结构性的变化。而且,由于中国的要素价格机制,资源价格机制,还有企业的其他社会成本,一直存在扭曲。所以,没有理顺国内的成本就提升汇率,则可能是一个新的扭曲。
所以,无论如何,只有先理顺内部的价格体制,再确定汇率的价格,否则,内部改革的空间就没有了。这对中国的工人和企业都不公平,也不符合定价的基本原则。
第三,所谓“模型计算结果证明,人民币低估”。模型和量化结果,在很长时间以来已成评估经济学学术论文的第一重要标准。但是作为升值政策的决策“依据”,作为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依据”,就很难说有多少道理了。关键是,不同模型有不同的假设,有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所以不论是什么“大家”,“大师”,“大学者”,还是全球权威机构的模型结果,只能作为政策决策的参考而不应成为决策依据。
实际上,有研究人员整理了讨论均衡汇率计算的论文,发现有上千篇论文在讨论这个问题,结论是没有合适的方式准确计算均衡汇率。
第四,研究方式也会产生误导。
另外,什么样的汇率机制最优,也是没有定论的。汇率制度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的情况相匹配。泰国当年的危机,就是因为国内经济和金融体制并没有与“金融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相匹配。
笔者要说,现在不是讨论应按照哪种模式升值的时候。不论是失败的日本模式还是成功的德国模式,都不是中国现在的选择。因为日、德当年都已位居“发达国家”之列,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中国今天人均约3000美元,7.2亿的农民人均收入刚刚超过5000元人民币。我们要有自知之明,需要给7.2亿农民的发展留下空间。我们自己不能继续城乡“剪刀差”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