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路二人台 秀姑劝夫(论文文献综述)
蔡泽淼[1](2016)在《康保二人台戏曲形态的美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二人台是中国北方的民间小剧种,有东、西路之分,张家口康保地区是东路二人台的主要发源地,康保二人台是东路二人台的一个流派。康保二人台有多种表现形式,但相较其他地区的二人台来说,康保二人台更加注重“演”故事,戏曲形态发展的更为完善一些。本文立足于戏曲形态的康保二人台,从戏曲美学和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康保二人的戏曲形态、剧目、音乐形态的美学特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主要得出的结论为:康保二人台戏曲形态美的特征为:声动交融的“舞容歌声”、情意交融的“动人以情”、情景交融的“意主形从”、演技交融的“美形取胜”。康保二人台的戏曲形态是再现基础上的表现性艺术,它的剧目小巧玲珑、可繁可简。康保二人台的唱腔是民歌戏曲化了的曲调,具有张扬个性,自由灵活的行腔特点。康保二人台具有综合多样的审美功能、服务大众的娱乐功能以及传播道德的教化功能。戏曲形态的康保二人台是传统戏曲审美观的延续和发展,其音乐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的审美特征,戏曲形态的康保二人台是戏曲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保持其纯朴的音乐审美特征、学习其他大剧种的表演程式是康保二人台继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赵旭杰[2](2016)在《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考察与研究》文中指出二人台艺术是集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这也使得它成为音乐学、戏曲学、艺术学及民间文学等多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人是文化当中的承载者、实践者和最生动的组成部分。作为戏曲音乐文化承载者的二人台“新生代”传承人,他们是连接二人台艺术当代传承与实践的中介枢纽。目前,在二人台艺术的相关研究中,专家和学者们已经对二人台的曲调、唱腔、曲牌和旋律发展手法及其历史沿革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充分的研究,然而其中对于二人台传承人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将一类传承群体作为考察对象的研究目前还尚属空白,因此笔者通过对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研究来探析二人台艺术传承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承继与变迁。本研究选题以笔者自己积累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链条当中,通过对二人台“新生代”特定群体从其来源、学艺动机、基本特点和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以及艺术实践的分析描述,来研究二人台艺术的当代传承、实践及其传承方式的现代化变迁。
翁雪芹[3](2015)在《二人台文化艺术特色研究》文中提出“二人台”是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晋、陕、冀北部地区的地方小戏,因为其表演形式大多为一丑一旦二人演唱,所以被称为“二人台”。二人台与历史上的走西口移民文化密切相关,它的形成和流变都是以晋、陕、冀人民走西口到河套——土默川平原为背景的,以晋西北文化、陕北文化为代表的汉族农耕文化和以蒙古鄂尔多斯部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在内蒙古西部的广袤平原上碰撞融会、蒙汉等多民族的共存、不同自然地理特征的交织、多种民间音乐的借鉴融合共同造就了二人台复杂多维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下的二人台记载了“走西口”的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变迁,记载了内蒙古西部历史、民俗、语言、文化的变迁,经过“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专业剧团”五个发展阶段,广泛涉及了爱情、挑战封建伦理、借古喻今歌颂传统美德等主题,借鉴了叠音、串话、呱嘴等西部方言土语的使用,形成了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质朴鲜活、妙趣横生的艺术风格。二人台集民歌、戏曲、歌舞、杂耍、器乐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至今仍然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的“二人台”受本乡本土不同艺术元素的影响,逐渐在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东西两路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本文仅对内蒙古西路二人台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在研究中始终以文化交融为主线,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音乐学等多维角度,在走西口的文化语境下,以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蒙汉等多民族的融合为文化背景,对二人台这一民族艺术进行整体观照,揭示其艺术特点、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客观审视二人台的糟粕和其面临的困境。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对二人台的萌生与发展进行全面阐述,通过追溯二人台的起源地、产生时间、地理特征、文化背景以及二人台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找出二人台的“根”和“源”。第二部分研究的是二人台的主题类型和艺术特色,着重论述二人台的三种主题以及它的形态特征、语言特征、演出特征、音乐特征,包括二人台的文学形式、音乐形式、舞台表演等。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二人台的文化价值、现实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困境,并对二人台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看法。
胡俊贤[4](2014)在《乌兰察布地区东路二人台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乌兰察布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杂居的地方。该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与清末移民文化的相互作用,为东路二人台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文就东路二人台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
叶婧[5](2013)在《二人台剧目探究》文中认为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人台是家喻户晓的地方戏曲,它承载了十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统,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可分为东路二人台与西路二人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中,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地域性风格与特点。本文意在于以二人台演唱传统剧目为中心,就这些演唱剧目的内容及命名等来进行梳理与探究。有关于二人台形成的起源众说纷纭,其实从一些专着的记述与剧目的唱词中就可以了解到二人台
武燕妮[6](2013)在《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形式,在一百五十余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作出无数贴近生活的作品,也涌现出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二人台演员。近年来,二人台演员群体存在人数多而不精,年龄普遍较大等问题,这对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制约。武利平是二人台艺术的领军人物,其表演风格鲜明、独具魅力,影响了一个时期的二人台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2005年二人台被正式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利平也被授予“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传承人”的称号。此文力求通过对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的研究,展现二人台艺术家的独特魅力。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顺序的纵向划分,就武利平迄今为止的艺术生涯进行详细地梳理和分析,为武利平风格特点的形成提供事实依据。第二部分对武利平表演的二人台剧目和角色进行整理、挖掘并归类,由此分析得出武利平表演风格为:题材具有时代感,擅长塑造喜剧人物,语言具多样性及统一性,擅长舞台即兴表演四个特点。由于武利平戏路很广,不仅塑造过各个年龄层的男性角色,其塑造的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也深受观众好评。为了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武利平舞台角色的塑造,特对武利平塑造过的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以男女性别的横向划分,并在其塑造过的众多角色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各一个进行具体个案分析,以求对武利平表演风格的归纳进行应证。第三部分,将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表演法戏剧观、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戏剧观以及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戏剧观对比,以印证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的艺术价值。经过与三大戏剧表演观的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武利平虽然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系统地学习过某一种戏剧表演观的表演方法,但在多年的从艺道路上,由于武利平对多种艺术门类的触及并勤于学习,其表演风格鲜明、形式多样,刻化人物注重内心体验,外在表演注重形式上的戏曲韵律美,表达思想更强调给观众以启迪。这在当今二人台界乃至于戏曲界,都是非常难得的。可见武利平的二人台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通过对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的处于转型期的二人台,演员们所面临的问题:一是要求演员自身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掌握多种相关艺术形式并在演出实践中加以运用;二是在保留原有传统二人台精华部分的前提下,从二人台剧目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加强创作力度,力求创作出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只有如上所述,不断努力,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优秀的二人台演员。
孙继善[7](2012)在《乌兰察布东路二人台语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文中认为二人台是流行于中国北方蒙晋冀陕宁局部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由地方的、民间的乃至宗教的民歌、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而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品种,深受流行地区下层人民大众的喜爱。二人台艺术完全是晋语方言的详实记录,这为晋语方言的存储与研究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语料。该文从三个方面来谈东路二人台运用晋语方言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成就:一,土词土语,反映百姓真实生活;二,方音方调,彰显特色地域文化;三,妙言妙句,凸显小戏感人魅力。
李占秀[8](2012)在《从演出场地变迁看东路二人台的发展轨迹——兼谈东路二人台的民俗文化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欲从东路二人台演出场地为切入点,分析演出场地变迁中二人台艺术形式的继承和演变,而这种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二人台发展过程中欣赏群体的需求和认可,正是这样的民俗文化功能,推动并考验着东路二人台未来的发展。
郭义有[9](2011)在《论康保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文中指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如果从8000多年前出土的河姆渡骨笛开始算起,绵延不断的华夏音乐文明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相对稳定的传承与发展态势。2004年,中国加入了世界《公约》组织,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式成员之一。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501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音乐项目72个,其中,就包括康保县
胡虹娟[10](2011)在《东路二人台的艺术形式及其现实意义》文中提出以对二人台的产生发展的脉络梳理、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和唱腔的特点分析为切入点,深层挖掘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以张家口二人台为切入点,认识和了解二人台这个地方曲艺,从而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
二、东路二人台 秀姑劝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路二人台 秀姑劝夫(论文提纲范文)
(1)康保二人台戏曲形态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康保二人台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对康保二人台戏曲形态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的难点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着眼点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康保二人台的审美根源与戏曲美学的特征 |
第一节 相关的审美根源的体现 |
一、“诗、乐、舞”三位一体学说的审美根源 |
二、传统美学思想中“中、和”的体现 |
第二节 康保二人台戏曲美的特征 |
一、声动交融的“舞容歌声” |
二、情意交融的“动人以情” |
三、情景交融的“意主形从” |
四、演技交融的“美形取胜” |
第二章 康保二人台的演出状况与剧目特征 |
第一节 康保二人台的演出状况 |
一、演出场地的历史变迁及社会原因 |
1.以“土炕”为舞台的“打坐腔”阶段 |
2.以“地摊儿”为舞台的“打玩艺儿”阶段 |
3.以“戏台”为演出场地的“二人班”时期 |
4.以“专业舞台”为演出场地的“二人台”时期 |
二、演出场地的“随意性” |
第二节 康保二人台的剧目特征 |
一、再现基础上的表现性艺术 |
二、小巧玲珑、可简可繁的剧目特征 |
第三章 康保二人台戏曲音乐的美学特征与音乐功能 |
第一节 康保二人台戏曲音乐的美学特征 |
一、起统率作用的唱腔 |
1.民歌戏曲化了的曲调 |
2.张扬个性、自由灵活的行腔特点 |
二、泥土的芬芳——语言美 |
三、伴奏乐器的妙用 |
1.支撑戏曲舞台的“四大件” |
2.为戏曲舞台注入活力的气氛音乐——牌子曲 |
第二节 康保二人台音乐表演中的“即兴性” |
一.“烂席片”中“即兴性” |
二.“抓口曲”中“即兴性” |
第三节 康保二人台的音乐功能 |
一、地域风格的审美功能 |
二、服务大众的娱乐功能 |
三、传播道德的教化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 |
一、二人台“新生代”传承群体的界定 |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
第二节 研究概况及资料来源 |
一、搜集整理成果 |
二、理论研究成果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一、二人台“新生代”传承群体及其传承 |
1.1 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 |
1.2 “新生代”传承群体的基本情况 |
1.2.1 内蒙古“新生代”传承群体的来源 |
1.2.2 “新生代”传承群体的特征 |
二、二人台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 |
2.1 二人台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 |
2.1.1 拜师学艺 |
2.1.2 自学 |
2.2 传统传承关系 |
2.2.1 家庭传承关系 |
2.2.2 师徒关系 |
三、二人台“新生代”传承人传承方式的现代化变迁 |
3.1 学校教育 |
3.2 自学 |
四、“学院式”传承中的二人台“新生代”传承人 |
4.1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二人台专业沿革 |
4.2 二人台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 |
4.2.1 公共文化课 |
4.2.2 专业理论课 |
4.2.3 专业表演课 |
4.3 “新生代”传承人对传统剧目《走西口》的学习 |
4.3.1 《走西口》中的民歌因素 |
4.3.2 “新生代”传承人对剧目的学习 |
五、“新生代”传承群体的二人台艺术实践 |
5.1 入职专业剧团及院校 |
5.1.1 入职专业剧团 |
5.1.2 入职专业院校 |
5.2 业余时间演出的实践形式 |
5.2.1 在国营剧团中的业余演出 |
5.2.2 在民间剧团的业余演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作品 |
致谢 |
附录 |
(3)二人台文化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二人台的历史沿革 |
(一) 二人台的历史源头 |
1. 二人台产生的起源地点 |
2. 二人台产生的时间和重要因素 |
3. 二人台起源的地理特征与文化背景 |
(二) 二人台的历史沿革 |
1. 二人台经历的几个阶段 |
2. 东西路二人台区别 |
二、二人台的题材类型和艺术特色 |
(一) 二人台的题材类型 |
1. 爱情题材类 |
2. 反封建、反礼教类 |
3. 歌颂传统美德类 |
4. 社会生活类 |
(二) 二人台的形态特征 |
(三) 二人台的语言特征 |
1. 语音变化 |
2. 二人台中的西部方言土语 |
3. 二人台中的串话和呱嘴的运用 |
4. 二人台中的叠音 |
5. “风搅雪”形式的使用 |
(四) 二人台的演出特征 |
(五) 二人台的音乐特征 |
三、二人台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一) 二人台的文化价值 |
1. 二人台是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产物 |
2. 二人台是蒙古族与汉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的结晶 |
3. 二人台是多地区、多种民间艺术融合的产物 |
(二) 二人台的现实意义 |
1. 二人台的宣传教化功能 |
2. 二人台的审美愉悦功能 |
3. 二人台的文艺导向功能 |
4. 二人台的困境与机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二人台剧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按照剧目的流派分类 |
1. 东路二人台。 |
2. 西路二人台。 |
二、按照剧目内容的分类 |
三、按照二人台剧目的来源分类 |
结语 |
(6)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武利平二人台艺术之路 |
1.1 童年时期——戏曲基因遗传初登大舞台 |
1.2 少年时期——汲取艺术养分情系二人台 |
1.3 青年时期——涉猎影视曲艺充实二人台 |
1.4 中年时期——形成艺术风格传承二人台 |
第二章 武利平的二人台表演艺术风格 |
2.1 武利平的表演风格 |
2.2 武利平二人台角色塑造个案分析 |
第三章 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与三大戏剧表演观对比分析 |
3.1 对比斯坦尼斯拉夫的“体验派”戏剧表演观 |
3.2 对比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戏剧表演观 |
3.3 对比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戏剧表演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乌兰察布东路二人台语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词土语, 反映百姓真实生活 |
二方音方调, 彰显特色地域文化 |
三妙言妙句, 凸显小戏感人魅力 |
(9)论康保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保二人台艺术的研究意义及其形成缘由 |
(一) 康保二人台艺术的研究意义 |
1、可以较好地保护张家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2、丰富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 |
3、提高康保二人台表演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
(二) 康保二人台艺术形成的缘由 |
1、康保二人台艺术的形成得益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 |
2、康保二人台艺术的形成还受益于独特的地域文化 |
二、康保二人台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 |
(一) 康保二人台艺术的前身———“打坐腔” |
(二) 康保二人台艺术的雏形———“打玩艺儿” |
(三) 历经坎坷与走向繁荣 |
三、康保二人台唱腔与舞蹈艺术的发展 |
(一) 康保二人台唱腔艺术的发展 |
1、康保二人台唱腔的不同形态 |
2、康保二人台演唱技法的发展轨迹 |
(二) 康保二人台舞蹈艺术的发展 |
四、康保二人台伴奏乐器的发展 |
(一) 康保二人台文场伴奏乐器 |
1、枚 |
2、四胡 |
3、扬琴 |
(二) 康保二人台武场伴奏乐器 |
1、梆子 |
2、四块瓦 |
3、其他打击乐 |
(三) 新时代康保二人台艺术的其它伴奏乐器 |
五、康保二人台艺术演出剧目的发展 |
(一) 建国前的康保二人台剧目 |
(二) 建国后的康保二人台剧目 |
(三) 新世纪的康保二人台剧目 |
六、康保二人台艺术所获荣誉的发展 |
七、康保二人台艺术未来发展展望 |
(一) 保护康保二人台艺术遗产, 组织二人台流传区域的学术研讨 |
(二) 培养康保二人台艺术新人, 解决后继乏人问题 |
(三) 通过市场化运作, 打造康保二人台艺术的文化品牌 |
(四) 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 用特色品牌打造特色旅游 |
八、结语 |
四、东路二人台 秀姑劝夫(论文参考文献)
- [1]康保二人台戏曲形态的美学特征[D]. 蔡泽淼. 天津音乐学院, 2016(10)
- [2]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考察与研究[D]. 赵旭杰.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3]二人台文化艺术特色研究[D]. 翁雪芹. 内蒙古大学, 2015(01)
- [4]乌兰察布地区东路二人台发展概况[J]. 胡俊贤. 大众文艺, 2014(03)
- [5]二人台剧目探究[J]. 叶婧. 内蒙古艺术, 2013(02)
- [6]武利平二人台表演艺术研究[D]. 武燕妮.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7]乌兰察布东路二人台语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及文化成就[J]. 孙继善.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 [8]从演出场地变迁看东路二人台的发展轨迹——兼谈东路二人台的民俗文化功能[J]. 李占秀. 中国音乐, 2012(02)
- [9]论康保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J]. 郭义有. 音乐时空, 2011(12)
- [10]东路二人台的艺术形式及其现实意义[J]. 胡虹娟. 邢台学院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