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510060
摘要:介绍了隧道口景观建筑综合工程——广州市如意坊隧道东侧敞口段景观建筑综合工程背景、设计思路、总体布置综述、管理设备用房与地下车库等内容。
关键词:景观建筑;嵌入性建筑;盖顶公园
引言:随着当下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推进,大型市政工程日益增加,市政工程的景观建筑设计能最大限度减少市政工程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成为景观组成的必要节点,是复合功能的延伸与补充,是城市土地高效开发的必要。如何设计与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相生与共,以产生一种嵌入性,以动态的形式,模糊的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联,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的景观建筑。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隧道口景观建筑综合工程进行探讨。
1.工程背景
根据规划如意坊隧道建设用地性质为城市公园绿地,西临三江汇流的白鹅潭流域,东侧为居住、商业用地,北侧为娱乐康体和商业用地,景观位置非常重要,项目能最大限度减少隧道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是白鹅潭景观组成的必要节点,是城市规划的要求,因此如意坊滨江公园的建设在城市规划上是必要的。
为了践行广州市“一江两岸三带”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满足《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绿地景观的要求,营造一流的国际化滨江景观,在如意坊隧道工程基础上进行如意坊公园的建设,有效的控制和缓解该区域声、光、气等污染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同时,拟利用干坞地坑建造地下车库以及隧道和公园管理用房,减少工程土方量及相关费用,同时缓解片区停车压力。
2.设计思路
通过对项目资料的研究与考虑,结合项目周边的自然、文化环境,建筑空间设计体现了包容、通透、开放等设计理念。设计的建筑并非是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与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相生与共,以产生一种嵌入性,以动态的形式,模糊的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联,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
空间、实体、场地构成整个建筑环境,本设计在建筑空间、交通组织、入口、广场及室外绿化等方面进行了仔细推敲,从丰富人的空间体验与感知的角度入手,力图使建筑给人深刻的印象。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其建筑属性,在满足建筑空间与用地尺度配置适宜的前提下还于自然,形成优美、宁静的人工自然空间。
3.总体布置综述
合理布局,流线有序,布置紧凑,在满足使用功能、交通运输、环保、防火、日照等要求的前提下,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场区内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做到分区明确,和谐统一。
隧道段盖顶约为2.4万m2。南侧靠近江岸,东西各设置景观楼梯连接江岸和盖顶公园,北侧利用盖顶与中心广场衔接的斜坡设置园路与广场相连。
内环接入口隔音板围蔽采用三面包围的方式隔绝噪音,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不良影响。同时从整体景观协调性和完整性角度考虑,围蔽的样式、装饰元素需要提炼主题而来。
隧道管理设备用房与地下车库出入口布置在隧道段盖顶下,使其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与园林景观的同时,加盖上部的园林景观可以完美的把隧道管理用房地面部分融合在一起。
4.管理设备用房与地下车库
拟设计成新型的隧道设备用房及管理用房,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道路隧道设计规范》,(DG/TJ08-2033-2008,J1197-2008)第19.1.3条规定,“运营管理中心的建设规模不宜大于19.1.3的要求”。
如意坊隧道陆地暗埋段为550m,江中段为650m,属于长隧道。因此,建议管理用房建筑面积控制在3000平方米到4500平方米之间。
建材选用ISO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并贯彻国务院《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设计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1.总体平面设计
管理及办公用房采用辅道设置主出入口,与公园互不干扰。在绿地率上,除了两个出地面楼梯外,所有建筑、内部道路及车道出入口均处于隧道段盖顶公园覆盖范围以下,所以对绿化覆盖率几乎没有影响。且能更好合理利用隧道段盖顶公园的设计以满足本项目的要求。
地下车库的入口利用加盖的大斜绿化坡的下部空间,避免了对地面景观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地下车库出入车辆对如意坊地下隧道这交通枢纽的影响,在地下车库入口处前采用50m长四车道引道缓冲和增加闸口疏通的入口处理方式,以减少对匝道的交通压力。车库出口采用斜接辅道,为隧道管理设备用房的内部通道,车速较慢,车辆可出地面后逐渐提速汇入地面车流,不影响隧道交通。
4.2.管理设备用房
隧道管理设备用房结合地下车库布置于地下,利用如意坊隧道与周边干坞之间的用地进行建设,此部分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具体包括有消防泵房、消防水池和风机房等设备用房;以及变配电房、控制室和风机房等设备用房。
此外,部分管理及办公用房位于地面,共设2层,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保证建筑功能用房都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地面层管理用房主要包括中央控制室、消防控制中心、空调机房、开关房等用房;同时还设置有办公、接待室、会议室及综合管理用房等内容;并利用隧道盖顶设局部架空层停车位。
在设计的同时充分利用周围绿化景观预留用地,使管理设备用房成为具有花园式环境的市政建筑,创造了一个环境宜人的空间,使建筑成为整个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现代化隧道管理建筑的鲜明特点。
管理设备用房的建筑平面设计简洁明了,交通流线清晰,符合实用原则;上下层局部加以变化,互相穿插,随着时间的不同,都能产生良好的光影效果,使立面在不同角度都能取得良好视角景观。地面部分建筑造型上,拟采用玻璃、格栅与实墙面产生虚实对比,深灰色劈离砖和白色涂料墙面产生色彩对比,前后错落、丰富的细部与简洁的造型产生对比。建筑采用采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手法,仿古的元素,使其具有可识别性,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4.3.地下车库
目前黄沙大道区域因停车位少所导致的乱停现象直接影响了其交通功能。即使只考虑500m内范围的需求,用地黄沙大道另一侧旧城区对车位的需求也很大,随着未来如意坊隧道、地铁11号线的相继开通,如意坊片区将形成由地铁6号线、11号线、内环高架、黄沙大道、如意坊过江隧道构建的综合性交通枢纽,珠江——白鹅潭——沙面的游客会逐渐逐渐增加。考虑内环路和隧道的便利性,该位置的停车场有一定的优势。
隧道建设所需要预制沉管的基坑深14m,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成后干坞如全部回填的话工程量巨大。建设车库不但可以节省巨额的回填费用,而且可以节省更多的地下停车场的基坑支护费用。干坞可利用平面面积大概为10000平方米,深14m,可考虑做三层停车库,每层3.8m,可节约12万立方的填方。
利用干坞建设地下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其中管理用房设备间1500平方),按40平方米/车位(包括分摊地下设备用房)算,可建设712个车位。
5.结束语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思考市政工程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综合关系,有效控制和缓解市政工程声、光、气等污染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力争成为城市景观节点。追求与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相生与共,以产生一种嵌入性,以动态的形式,模糊的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联,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的景观建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华明《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第2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韩】环境与景观出版社《屋顶 墙体绿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2011年)
[6]《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论文作者:钟洁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隧道论文; 景观论文; 建筑论文; 如意论文; 设备论文; 公园论文; 地下车库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