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公共服务广告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_公益广告论文

巧用公益广告,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效性论文,巧用论文,公益广告论文,思想品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以其旗帜鲜明的主题、褒贬有别的方式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营造着一种气氛和声势,传播着社会文明,弘扬着道德风尚,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有着殊途同归之妙,也为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公益广告提供了可能性。在历经一年多的探索后,笔者对两者的结合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现将之组织成文,请同仁不吝赐教。

一、用公益广告提升导入时效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精彩的课堂导入,使学生上课伊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运用公益广告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导入方式之一,它贴近生活、真实平易,在学生的经验性资源与新知识资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开始就能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瞬间兴奋起来,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探索新知识、新问题,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民族精神”一课时,笔者引用了抗震救灾的一则公益广告图片作为导入(见图1)。在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取相关信息时,笔者开始引导:“‘昂起倔强的头颅,燃起火热的心,挺起不屈的脊梁!’这是温家宝总理第二次赶赴灾区,向受灾师生们喊出的震天动地的口号!这张图片将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和两双紧握在一起并高擎五星红旗的手摆在一起,有什么寓意呢?”学生在分析探讨时,个个心潮澎湃、有感而发,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地涉及“不屈不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精神,为“民族精神”一课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图1

二、用公益广告突破重难点

每节课都有重难点,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所以必须予以突破。公益广告的艺术表现手法平实、常见,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共识,从而起到警示或导向作用。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通过公益广告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某些重要观点、重要原理。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一课时,为突破“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重难点,笔者利用一则环保公益广告: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在将致富的眼光移到了房后的小山上后,绿意葱茏的小山渐渐变成了荒芜不堪的小山,而小山前的小房子却变成了高房子;中年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挟带着大量泥沙倾泻而下,高房子被冲垮了……也许是从未曾将熟悉的场景和突如其来的灾难画上等号,学生看完此片后情绪激烈,脸上写满了惊讶。这时笔者一一提问:这则公益广告,它想向我们说明什么?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那样的场景真会出现吗?能避免吗?怎么避免?形象的视频,加上系列问题的探讨,使学生牢固树立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和谐相处,否则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等观念,本节课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三、用公益广告提升小结质量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所教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也是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保持和升华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公益广告常常以普通人的视角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小的现象,凸显“平凡中见伟大,细小中见高尚”的功效。我们利用公益广告进行课堂小结,就能达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课的小结环节中,笔者采用了一则公益广告:地铁车厢内,地板上一个空的易拉罐,人们不断地踢来踢去,画外音以足球比赛的形式作解说,将人们的行为比喻成球赛中的传球,人们都看着这个易拉罐,但是没有人捡起来。最终,易拉罐被踢到了一个男孩子的脚下,他捡了起来,丢进了垃圾筒。画外音:“球进了!”垃圾筒上的文字:“公德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视频播放后,笔者建议学生小组合作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几分钟后,一个个精彩问题接踵而至:球指代什么?球为什么会被人们踢来踢去?这种踢来踢去的现象能被更改吗,怎么改?今天指什么时候?开赛指谁参加比赛……随后又被学生一一解答。这些问题的设计和处理,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课的知识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三个层面中得到了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概括能力等得到了升华,从而使整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外,还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设计公益广告作为总结提升,比如在教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笔者以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则公益广告作为本课的结束,就收到了意料之外的奇效。

四、用公益广告构建复习专题

以央视广告部2008年的公益广告为例,策划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节日、节气”“抗震救灾”“预防腐败”等系列公益广告,并推广绿色广告标识的使用范围,为社会创造了更加绿色的广告环境,对公众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而这些公益广告经过整理,都可以专题学习的形式出现,促使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真正达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复习环境保护专题时,笔者挑选了《拍卖会》这则公益广告的视频:未来世纪的一个拍卖会上,拍卖师先拍卖一个清代玉观音,起价20万元,买家表情冷淡;但当拍卖师拿出地球上最后一株植物和地球上最后一瓶未受污染的水时,买家们纷纷竞拍,致使拍卖价一路飙升至千万元;最后当拍卖师拿出地球上最后一罐未受污染的标价为无价的空气时,拍卖现场沸腾了,买家们惊呆了,随后争先恐后上前,此时屏幕上打出几个字:失去了她才知道珍惜。在视频播放后,不用教师做多少提示,学生就踊跃发言,一个个紧扣主题的精彩提问此起彼伏:玉观音的拍卖价为什么比一株植物低?无污染的空气为什么被标为无价?类似的问题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呢?如何避免出现“失去了她才知道珍惜”的场景?等等。公益广告将所学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知识迁移和重组的能力得到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高。

五、用公益广告提升考试技巧

新课程改革以来,包括台州市在内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试卷突出了“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命题趋势,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能力立意、学以致用,因此大量生活化、活泼新颖的题型层出不穷。其中公益广告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以此命题,既强化了基础知识、拓展了考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又给了考生很大的创意空间,因而也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对公益广告语的欣赏、设计等相关知识做一介绍,让学生能娴熟地运用考试技巧。例如,要求学生就“公民义务献血”为主题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学生在掌握要领后,设计出了不少朗朗上口的好句子,如“点点滴滴汇心海,片片真情暖人间”“我健康,我献血,我自豪!”“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次花!”等等。学生在娴熟考试技巧的同时,也关注了生活,提升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六、用公益广告增强育人功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心发展有着该年龄段所具有的特征,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做好指引工作,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载体,将深奥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表现出来,并延伸于课堂内外,推动学生在生活实践和道德冲突中积极体验、探究,实现思想品德的言行一致。一则好的公益广告要很好地传递某种观念或行为准则,必然要唾弃“暴风骤雨般的猛灌狂输”或“一本正经的直面说教”等不当做法,而需以倡导的方式进行平等的交流,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生动感人的视觉形象之中,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正符合学生易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轻松愉悦地接受某种思维意识的特征。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不妨适当地运用此类题材的公益广告,必定比简单的说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学“和谐社会”一课时,对“讲文明从小事做起”这一观点,笔者并没有一再强调,而是先播放一则由濮存昕主演的奥运公益广告《文明之光》:“……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十公分的距离……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所以我发现,文明是一种力量,就像奥运火炬传递一样,在每个人手中传递,也能够汇聚所有人的热情……”朴实无华的解说词和平淡无奇的画面相得益彰,很好地表达了“讲文明从小事做起”这一观点,教师无需多说什么,只需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情感的共鸣就产生了,教育的意义就达到了。

新课改形势下,时效性已成为课堂的生命。课堂时效性的提高,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更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我们教师唯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在假设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方能达到提升课堂时效性的目的。将短小精悍的公益广告融入到思想品德课中正是一个尝试,意图增强教学的生活性、时代性、趣味性,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活学活用教材,最终达成提升“教”和“学”时效性的目的。

标签:;  ;  ;  

巧妙运用公共服务广告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_公益广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