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65例盆腔炎患者按中医辩证,分为热毒壅盛、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气虚)寒凝论治。结果:痊愈4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盆腔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疗效确切。
【关键词】盆腔炎 中医疗法 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368-02
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严重危害妇女生活质量,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属祖国医学之“带下”“症瘕”等范畴。患者以下腹痛,或有包块,带下量多为主要表现,急性者可发热。本病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西医对其治疗以抗生素药物为主,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临床疗效有限。笔者自2008-2013年5月对65例盆腔炎患者按中医辩证,分为4型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5例均为妇科门诊患者,皆为已婚育龄非孕期妇女,年龄最小25岁,最大48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9年。
1.2诊断标准
参考《妇产科学》[1]制定:(1)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以下腹疼痛为主症,多伴带下量多,月经不调,不孕等;(3)体征明显,妇科检查:双侧或单侧附件区压痛(有条索状增粗或包块)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伴宫体压痛;(4)辅助检查:B超可发现盆腔有炎性包块或输卵管增粗伴有积液。
1.3中医辩证标准 参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主要分为:热毒壅盛、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气虚)寒凝。
2.治疗方法
2.1内治法
2.1.1热毒壅盛(20例)下腹疼痛,拒按,发热,阴道有灼热感,带下量增多,色黄粘稠有腥臭味,口苦,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压痛明显,或可触及炎症肿块。治以清热利湿解毒,辅以活血化痰,方用红藤30g、败酱草30g、鱼腥草30g、赤芍12g、黄柏10g、土茯苓30g、薏仁15g,高热、便秘者加大黄10g(后下)、石膏30g(先煎)、知母12g。
2.1.2气滞血瘀(23例)下腹疼痛或有包块、痛若针刺,胸胁乳房胀,腰骶疼痛,带下增多、痛经或不孕。舌质黯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受限,轻压痛,附件增粗或触及包块。B超检查证实炎症包块。治宜行气活血化瘀,药用: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0g、当归10g、桃仁10g、元胡10g、川楝子10g、香附12g、生甘草6g。
2.1.3寒湿凝滞(12例)小腹胀痛发冷,得热痛减,按之痛甚,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块,舌淡或紫黯有瘀斑,脉沉细。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度差,压痛明显,附件增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B超检查证实输卵管积液。治宜温经散寒,化瘀除湿。药用:小茴香30g、没药9g、当归9g、川芎6g、元胡12g、赤芍9g、生蒲黄15g、肉桂9g、茯苓15g、苍术9g。
2.1.4阳虚(气虚)寒凝(10例)小腹隐痛或坠痛,绵绵不止,喜揉按,得温痛减,畏寒肢冷,白带清冷而稀薄,月经量少,或痛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受限,双侧或单侧附件条索状增粗。治宜温阳益气,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艾叶15g、肉桂6g、川断30g、吴芋3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15g、巴戟10g。
用法: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续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适当劳动,避免劳累,房事清洁。
2.2外治法
同时配合外治法以提高疗效。所有病例均用内服中药的药渣装入布袋敷下腹部(急性盆腔炎患者用冷敷;慢性盆腔炎患者用热敷、温度以40-42℃为宜)。
3.典型病例
王xx,30岁,干部,2011年3月18日初诊。患者近3年经常下腹疼痛,腰酸,带下增多,曾在外院治疗诊断为盆腔炎,经抗炎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5天来下腹疼痛较甚,痛处不移,痛苦针刺,肛门坠胀,月经14岁初潮,周期28-31天,经行4-5天,量少,色黯,兼有血块,末次月经2013年3月13日,带下量增多,色黄白相兼,质稠,大便干结,3日未行,舌淡黯,脉弦细。妇科检查:外阴婚产式、阴道:畅,分泌物量多,色黄白相兼,宫颈光,子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受限,压痛甚,左侧附件增粗,有压痛,右侧附件正常。B超检查诊断为盆腔炎。诊断:盆腔炎(慢性)中医辩证为气滞血瘀型。治以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药用: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0g、当归10g、桃仁10g、元胡10g、生甘草6g、大黄10g(后下)、土茯苓15g、红藤30g、败酱草30g,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一剂,7天为1疗程。
2011年3月26日复诊,大便日行一次,下腹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去大黄。
2011年4月5日再诊,下腹疼痛症状已消失。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活动好,无压痛,双侧附件未触及,无压痛。复查B超结果,子宫大小正常,为彻底治愈,继服上方2个疗程。
4.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4.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辅助检查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辅助检查仍提示异常。
4.2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经1-2个疗程治疗者共18例,经3-4个疗程治疗者共47例。其中急性盆腔炎14例,痊愈11例,好转3例。慢性盆腔炎51例,痊愈39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
5.讨论
盆腔炎属祖国医学“带下”、“症瘕”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由于平常体质虚弱,或经行、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内侵,湿浊、热毒蓄积胞中,与气血相搏,以致脏腑功能、气血失调,冲任受损,因而发病。故临床上以下腹疼痛,带下量增多为主要症状。
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期以清热解毒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慢性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之品。
内治法通过辨证,根据证型而拟定不同的处方,具有调整机体气血运行,扶正祛邪及促进病变局部修复的作用。
外治法局部敷中药渣,具有加强局部循环,以达到利气机,通血脉,从而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中医治疗盆腔炎,辩证论治,因病制宜。内治法和外治法结合起来治疗疗效理想,不但能改善症状及局部病灶,还能恢复生殖功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9-250.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8-252.
论文作者:周林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盆腔炎论文; 压痛论文; 下腹论文; 子宫论文; 疗效论文; 带下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