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丽娜(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 400000)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72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结合抗痉挛技术的治疗模式,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恢复效果明显。结论: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过程中大力推广和实践。
【关键词】 偏瘫;抗痉挛技术;上肢肌痉挛【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17-02[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nti spasm skills improvement of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upper extremity spasticity. MethodsJanuary 2014 to 2015 January in our hospital 72 cases of hemiplegia patient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control group, each, 36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y routine therapycombined with anti spasm skills therapy model,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outcomes than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uscle tension recovery effect is obvious. Conclusion anti spasm skills of muscle spasm of upper limbhemiplegia patients,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is obvious,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clinical course.[Keywords]: hemiplegia; anti spasm skills; upper limb muscle spasm
痉挛可以通俗理解成抽筋,肌痉挛是指肌肉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收缩状态。肌痉挛的发生具有急发性,发生过程经常伴随着肌肉剧痛、僵硬的现象。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是中枢神经受到损伤后,从而引起的一种并发症[1]。许多患者患上该疾病后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对患者的肢体健康产生了恶劣影响。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日常的康复训练结合神经药物治疗,但并未取得令人完全满意的治愈效果。在临床上,部分专家认为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改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和运用[2]。
抗痉挛技术主要以Bobath易化技术为核心,是一种康复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反射性控制关键点,从而取得改善肌张力的效果,另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痉挛症状严重的患者进行持续的夹板固定保持拉伸状态[3]。众医学专家认为,该技术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情况,对患者起到积极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就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选择了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的72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参与研究患者的上肢肌痉挛改善情况。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结合抗痉挛技术的治疗模式,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供大家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某院的72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研究患者的上肢肌痉挛改善情况。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实验组36例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为(58.54±7.45)岁,病程为4.76个月。对照组36例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为(59.21±4.67)岁,病程为5.14个月。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神经药物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的治疗模式,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神经药物治疗。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的临床检验,确诊为偏瘫患者,且所有患者无其他病史,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病史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可进行良好的比较与分析。
1.2 方法1.2.1 对照组患者根据自身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认真进行常规的神经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每日1次,治疗时间持续3个月。
1.2.2 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行抗痉挛技术治疗,每日1次,治疗时间持续3个月。
(1) 患者在训练的过程中,将受伤的上肢肌放在身体侧面或者侧后面,同时全身力量向侧方或者侧后方集中,使之受到重负,同时耸起肩关节,让整个上肢处于伸展状态。训练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如有任何不适立刻终止治疗。
(2) 在训练的过程中,做到反射性控制关键点,通俗理解就是,患者在进行步行、上下楼梯、卧位坐起练习时,由陪伴者控制其关键点,例如肩部、手部、肘部等部位,让患者久而久之形成反射性反应。
(3) 对于痉挛情况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在训练过后,继续使用夹板固定患者的伸展位,保持持续牵伸状态。
1.2.3 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过程认真客观,最后汇集成表,以供参考和研究。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肌痉挛的改善情况,肌张力的恢复情况。观察结果采用Ashworth评分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1.4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的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相较可以得知,在接受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恢复情况良好。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肌张力得分为(1.87±0.89)分,治疗前的肌张力得分为(2.15±0.79)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肌张力得分为(2.19±0.89)分,治疗前的肌张力得分为(2.09±0.78)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情况得分表(分)
注: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综以上数据可以认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肌张力情况较治疗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肌张力情况较治疗前无明显的恢复。故本笔者认为,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效果明显,可在临床过程中积极实践与推广。
3 讨论有大部分偏瘫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因急于恢复功能,极容易应用一些错误的运动姿势进行训练,如此一来。反而会导致伤情恶化,增加恢复时间,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终身残疾,这提醒众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4]。据近年来的研究数据表明,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
患者在训练的过程中应用抗痉挛技术进行训练,能最大可能地体验正常肌的运动模式,避免“误用综合征”的产生[5]。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肌肢痉挛情况,尤其对于早期的痉挛患者来说,及早地采取抗痉挛技术进行治疗,能获得更多的治愈机会,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效率。本文就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的疗效进行分析对比认为,该治疗模式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治愈效率,值得在临床过程中大力的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1] 田小雨.介绍一种可通用的偏瘫上肢康复器具- -抗上肢痉挛三角架[C].//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671-672.[2] 郑鹏,张为民.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1(11):546.[3] 曹秦宁,乔鸿飞.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3(11):1530-1532.[4] 王润妹,宋成宪,李舜等.PNF技术联合拮抗肌针刺对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11-413.[5] 赵力生,王建文,杨江霞等.针刺三阳穴结合抗痉挛牵张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腕关节痉挛4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3):67-69.
论文作者:由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30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上肢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技术论文; 过程中论文; 情况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