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广东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 洋,韦文求,封春生,林 雄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

摘要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果转化数量稳步增长,“直接转让”成为最主要的转化方式,“技术入股”的出现使转化收益大幅提升;成果转化项目涵盖了广东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尽管取得了较多成效,也明显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政策法规需要系统协调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企业与高校供需匹配存在错位等等;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院所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重要手段,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对广东创新发展寄予厚望,明确要求把广东建设成果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然而,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途却崎岖难行[1]。为进一步加快广东省科技成果产业化,本文将分析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实现优秀科技成果落户在广东、转化在广东、见效在广东提供重要参考。

1广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依托自身实力和科研水平,针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在人才队伍、科研项目、成果产出、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选取了广东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作为样本(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以分析广东省高校的成果转化情况。此外,广东省已建立了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主体科研机构(指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现已并入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研究院),并成为广东科研院所的主要核心力量。鉴于创新成果转化主要以工业、农业等领域为主,本文特选取广东省科学院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样本,以分析广东省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情况。

1.1 成果转化数量稳步提升

2014—2016年,成果转化总量逐年提升(图1),从2014年的267项增加到2016年的372项,增长39.33%。

图 1科技成果转化数量 (2014—2016年 )

1.2 成果转化方式发生转变

2014—2016年,成果转化方式逐步从以“专利许可”方式为主,转变为以“直接转让”方式为主,同时,“技术入股”方式崭露头角(图1)。2014年,以“专利许可”方式转化的共有172项,“技术入股”方式和“直接转让”方式分别为1项和94项,“专利许可”方式占比64.42%;2016年,以“直接转让”方式转化的共有260项,“技术入股”方式和“专利许可”方式分别为11项和101项,“直接转让”方式占比69.89%,成为目前最主要的成果转化方式。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科学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不断探索创新自然资源管理利用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成果转化收益跨越式增长

三年来,成果转化金额逐年攀升(图2),2016年有跨越式增长,比2015年增长57.69%,比2014年增长111.2%。成果转化收益的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入股方式所获收益,2016年技术入股方式所获收益达到12 094.95万元,其次是直接转让方式获得收益达到11 758.09万元,专利许可方式所获收益为2 698.71万元。

图 2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2014—2016年 )

1.4 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但转化质量明显提升

本文以“成果转化数量占当年授权发明专利数的比例”来衡量成果转化效率,以“单个成果转化收益”来衡量成果转化的质量。三年来,专利授权量增幅明显,且以发明专利为主(图3),2016年专利授权总量比2014年增加了56.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16年达到2 296件,与2014年(1 490件)相比增加54.1%。从表1可知,2014—2016年,成果转化数量相对于授权发明专利数略有降低,成果转化效率略有下降,但单个成果转化收益有大幅提高,成果转化质量明显提升。

图 3各类专利授权量对比图 (2014—2016年 )

表 1成果转化数量和收益的占比情况 (2014—2016年 )

1.5 成果转化项目涵盖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4—2016年,成果转化项目涉及了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生物、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农业等领域,涵盖了广东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范畴。

从转化数量看,成果转化项目主要集中在生物、农业、新材料、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领域,占比分别达到24%、18%、15%、13%;其中,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量约占全部项目数的68.2%(图4),尤其在生物、农业领域,2016年成果转化项目分别达到75和105项,连续三年实现成果转化稳定增长(图5)。

图 4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量分布 (2014—2016年 )

图 5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

从转化金额看,成果转化收益主要集中在农业、新材料、生物、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等领域,占比分别达到24%、24%、19%、7%、6%;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转化收益约占全部项目收益的68.5%(图6),尤其在农业、新材料和LED领域,2016年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成果转化收益分别达到7 339.5万元、7 895.1万元和2 665万元(图7)。

图 6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分布 (2014—2016年 )

图 7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金额

非线性化误差模型没有对旋转矩阵定位器各移动副方向向量对应的微分算子进行简化,将微分算子中的二阶、三阶项纳入约束方程。求解非线性化误差时,定位器坐标系设定与托架运动学反解时的坐标系设定相同。

2广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

2.1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路径

(1)依托自有资源高校院所积极延伸科技成果转化链,加快提升科技成果内转能力[5]

近年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水平大学,以及广东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等省属科研机构,着力从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园等方面入手,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投入,以快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A类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及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山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每年有近100项的优秀科技成果依托这些平台得到了实施转化。

对原始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后,可以获得许多低频信号分量和高频信号分量对应的分解系数[17],假设某一分量的分解系数为c1,c2,…,cN,对分解系数进行如下式所示的计算,可获取对应分量的能量值。

(2)加大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深度对接及服务地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

这是目前广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主要路径之一。一是依托联合共建的企业研发机构,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6],通过产学研“点”的对接,促进科研团队的相关技术成果在合作企业直接转化,推动校企建立技术联盟,推动团队后续成果的持续转化。二是依靠各类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地方研究分院等区域技术创新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面”的辐射,实现触角前伸、重心下移,与各地市及高新区、专业镇等产业集群进行全方位对接,广泛推动产学研协同合作与创新成果转移转化[7-8]

色素浓度的测定采用pH示差法[29],含量由等量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yd-3-G)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总体而言,目前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是成果转化数量与成果产出均实现稳步增长,但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提高。这主要由于成果从取得到转化成功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技术水平、产业承接能力、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因素[2-4]。二是成果转化从“专利许可”方式逐步向“成果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的转变。表明成果转化过程中伴随的成果供需双方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深。三是成果转化整体收益的大幅提高,主要源于技术入股方式的出现,以及由其带来的大规模转化收益。这主要得益于《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推动和有效探索。四是成果转化项目涵盖了广东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了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符合广东省重大战略需求。

(3)实施人才驻派,支持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以选派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将科学研究直接做在企业生产一线。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共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700多名,进驻了广东21个地市500多家企业,与行业重点企业共建了300多个校企研发机构,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了4个产学研创新联盟、66个省部产学研结合基地、15个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相关学院或团队与东莞、中山、云浮、顺德等城市的 100多个专业镇实现了“一对一”的紧密对接,专业化的人才和技术极大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地方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4)撬动社会资本,引进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与对接。

一是高校主动引入各类风险资本参与科技金融服务。如华南理工大学通过引入风投设立了规模达2亿元的“广州华工科技股权投资基金”,以此为平台拓展社会资本进入学校,用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投资,加快中小企业的发育成长。二是依托各类型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技术成果交易市场与推广对接服务,如历届的高交会、广东省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广东省应用科技交易博览会,以及各类科技成果数据库、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与服务等线上平台。三是依托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孵化器、投融资机构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线下对接服务,开展技术转让许可、成果孵化、联合研发与产业化等形式的成果转移转化。

2.2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

广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大致有自行投资转化、技术转让与许可、技术入股合作转化、协同合作研发、技术成果引进转化。根据2014—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形式较多以自行投资转化为主,两年合计约占调查数量的66%,其次是合作开发约占1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主要以协同合作研发为主,两年合计约占调查数量的75%,其次是自行实施约占20%。

(4)协同合作研发。主要指企业单向委托开发、产学研联合研发等,2015年,全省高校实到科研经费约106.33亿元,其中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经费19.68亿元,占比18.5%。近3年来,广东高校承担企事业委托课题超过2万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超过3万个,为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 000亿元。同时,在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财政资金的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积极开展协同合作研发,在2014、2015年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80个项目中,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合作实施的有177项,占项目总数的63.2%。

上式中,f0为微波信号的中心频率,fd(t)为多普勒频率,其中f0=Ω/2π ,fd(t)=vΩ/2πc。对于频率为f0=1.772GHz的微波信号,1 000 m/s的速度对应的多普勒频移为5 908 Hz,容易在微波频域内进行信号处理。

(2)技术转让与许可。主要包括专利转让、技术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新品种生产许可等形式,2015年全省高校签订科技成果转让合同406件,合同金额2.03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57.4%和48.4%。如2015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专利转让15件,转化收益68万元;技术转让11个,转化收益1 445万元,水稻品种和品种权许可实施5个,转化收益380万元;专利实施许可13件,转化收益256万元。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在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改革,广东省也对《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进行了修改,出台了《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从宏观政策层面已突破了原有很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但目前还有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在利益分配、责任划分、股权分割等方面都会产生一些缺陷,导致无法达成长期合作[9]

(1)自行投资转化。主要包括在附属公司自我实施转化和团队创办企业进行投资孵化两种形式。如广东省科学院下属资源综合利用所和生物资源应用所的技术成果大多分别通过附属的广州粤有研矿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昆园蜂业有限公司进行自我转化;中山大学直接孵化了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周国富教授团队创办了深圳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东莞理工学院离岗教师卢盛林创办了“东莞市奥普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且年产值已达2亿元。

(5)技术成果引进转化。主要通过与境外的研究机构合作,将成果直接引入或共同在国内成立分支机构进行转化。如广东省科学院焊接技术研究所通过共建中国-乌克兰研究院平台作为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在中国的焊接技术科研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先后引进巴顿焊接技术研究所多项技术在国内实施转化。广东省农科院先后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合作,引进近8 000份水稻突变体材料、实地养分管理技术和国际香蕉种质等,培育出一批抗稻瘟病新品种(品系)以及抗枯萎病、高产、优质的香蕉品种等。

3制约广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科研院所在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一些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沉疴旧疾仍然存在。

3.1 部分政策法规仍需系统协调优化

(3)技术入股合作转化。广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入股合作转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较典型的如华南农业大学通过技术入股方式与温氏集团的合作,在促进企业科研能力与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科研水平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近年来,随着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共促成高校、科研院所的45项技术成功通过入股合作形式转化,产生股份收益3.26亿元。

3.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

当前,除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大院大所和重点高校外,其他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对不足。一是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投入精力不足,体现在对高校和人才的评价体系仍以论文和基金为重。二是现有政策对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和公共管理工作人员激励不足。三是高校内部存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管理队伍欠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流程有待理顺、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等问题。四是缺乏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

3.3 企业与高校供需匹配存在错位

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先导的作用。我校科研与信息处通过对教师的科研培训做好论文或课题的选题及撰写指导,鼓励教师积极撰写信息技术应用类论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类课题研究,以实现教科研成果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双丰收。近3年来,我校信息技术应用类的科研成效显著,论文有12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43篇在县级及以上获奖,课题有14项在市、县获奖或立项。

3.4 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尚不完善

一是缺乏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标准。高校院所专利技术价值的衡量涉及的因素很多,构建标准化的评估体系难度较大,高校院所专利技术转移在实践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评估难度大等问题,大大束缚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二是专利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市场不完善。专利评估工作涉及到专利学、会计学、工程技术、市场学、法学等多门科学,知识含量高,目前广东省市场上评估机构数量少,执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评估中操作不规范,鉴定不科学、数据不准确,加之专利评估组织管理也相对滞后,专利交易缺乏开放性的平台,技术成果、市场需求等信息流动慢、范围窄。

3.5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专利技术,也需要懂市场、懂经营的专门人才,而高校科研人员本身有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压力,参与创业的时间、精力受限,缺乏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高校的技术转移转化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兼任较多,无专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同时,由于缺乏通晓技术、法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专业化人才,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渠道仍不够畅通[10],成果转化没有形成规模化优势,吸引社会资本不足,有的高校科研院所掌握很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也很难培育出优质的上市企业。

3.6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尚需完善

一是专业化、综合性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仍较欠缺。虽然近年来部分实力较强的高校院所寻求与政府、企业等主体积极搭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新型研究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但受制于资源和能力,目前还是以单兵作战、点对点服务的形式为主,未能系统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力量,在服务行业全产业链升级也缺乏高位统筹。二是成果的中试环节较为薄弱。一项科技成果从理论到产品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科研成果成熟度低,中试阶段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该阶段所需要的投入远大于科研阶段,科研成果完成单位一般也没有能力投入,由于存在比较大的技术和市场风险,企业的投入意愿也明显不足。

(3)注重安全建设。平台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网络安全域划分,通过搭建安全的计算环境、安全的通讯网络、进行安全区域边界的隔离等,从系统应用、主机、网络、数据、物理安全等多方面保障港口信息系统的安全,并结合安全技术措施出台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3]。

4优化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完善配套措施和细则

一是继续加强对《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宣传,强化科研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督促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制定本单位成果自主处置权、技术入股等相关细则和操作规程[11],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一是加强项目的市场化导向,科技管理部门在对应用研发项目的立项和顶层设计时,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尤其是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一是高校与企业的目标定位不同。高校仍担负着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重任,重视科研本身,但对参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服务的意识和动力不足。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对指标任务、考核任务、职称评定的需要,短期内科研人员仍无法摆脱以项目、论文、成果为核心的传统主流思想。二是校企双方对接渠道还不畅通。当前,高校成果找不到“婆家”,企业有技术难题找不到解决渠道的问题屡屡出现。因此,广东省急需建立一个专业化、市场化、具有权威性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与公示,解决成果交易流通与市场化定价问题。

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实例1:患者女性,6岁;诊断:急性扁桃体炎;处方用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200 mg tid 3d、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 qd 2d、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qd 2d。用药分析: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可能并发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症状,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用于小儿极高热,影响热型,掩盖了患者的真实病情,不推荐使用。

4.2 强化科技研发导向,提高成果质量和成熟度

二是在职务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的处置和收益权、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方面加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性文件;理清各种政策之间的关系。系统协调,全面统一国资、纪检、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现有政策的认识和理解[11],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相互抵触、无法实施的情况,对目前政策还涉及不到的模糊问题,可以考虑实施负面清单制度。

1.抓住网络民众的互动点,发展高效的网络电视平台。电视曾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媒体之一,但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电视原有的功能。而网络电视平台是将网络与电视直播相结合的新兴产物,它不同于传统的电视,能够做到电视节目实时回看,可以完全根据网民自身的喜好进行节目观赏,这是网络电视平台的一个大举措。网络电视平台的电视节目可以在直播的过程中接受网络民众的点评与讨论,影响着网络电视平台的转变。网络电视平台根据网络民众的点评,可以进行网络电视平台的优化与改革,真正做到“来源于民众,服务于民众”,与网民的积极互动是发展网络电视平台有效而灵活的手段之一,值得重视。

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完善分类考核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在教学、科研、转化方面有所侧重,加强分工协作[12]。积极引导应用研究瞄准国内外市场需要,主动走向市场,提高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作为科研绩效考评的权重。

4.3 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一是设立财政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项目组织机制,针对目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技术先进但成熟度欠缺的特点,以及企业不愿投入和承担风险的现状,发挥政府在支持成果小试中试环节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育成。

二是完善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发挥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不断吸引社会资本,鼓励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建立投资基金,分担成果转化的风险,加快成果中试熟化,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

基建账将如何合并到“大账”上,这是工作的难点,也是合并建账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求会计人员“未雨绸缪”,提早研究,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4.4 深入实施技术入股,建立成果转化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单位)正职领导的技术入股事项,可以参照《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办理,通过审批方式解决高校和科研院所正职领导技术入股问题,发挥领导干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公益性科研机构技术入股办企业等具体办法,探索“技术成果+自有资金”协同参股的转化模式,允许高校和科研单位经批准使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指研发过程中购置的专用机器设备)和自有资金开展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的对外投资行为,不断形成利益纽带、建立长效机制。

4.5 强化科研机构核心作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是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贴近市场、贴近产业的优势,积极强化省属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熟化、产业化中的关键作用与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分工协同与合作,探索建立广东省高校和省属科研机构成果共享与协同转化的模式机制,打通应用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快速通道,缩短成果转化周期。

二是在广东省“三部两院”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政策扶持与引导,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持续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广“资金+技术”、“管理+技术”、“市场+技术”等多种技术入股合作模式,加强技术成果再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人才交流与合作、仪器设备共享等纵深协同与密切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

4.6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一是强化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深化技术转移机构内涵建设,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成果孵化能力,强化技术经纪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快高校院所成果转化[13]。同时,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协会、社会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等的交流协作,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科研信息反馈机制,优化市场化科研项目立项流程,提升科技项目研究质量。

针对教材的课后学习任务,采用学习小组评估表记录组员口头任务完成情况。评估表分设不同等级,由组内成员根据组员任务完成情况交叉打分,定期反馈教师。

二是建立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交易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成果评价、信息发布、融资并购、公开挂牌、竞价拍卖、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14]。继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建设,以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契机,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连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推动全省各级技术转移中心资源实现互联互通。继续加强广东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科技成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向社会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精准科技成果信息。

参考文献 :

[1]张玥. 浅谈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挑战与机遇[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S1): 29-31.

[2]马晓君,潘昌伟.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推进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1): 78-82.

[3]赵哲.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10): 52-56.

[4]赵雨菡,魏江,吴伟.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困境与规避思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4):108-112, 116.

[5]郑山水. 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提高途径研究:基于区域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比较[J]. 广东科技, 2017(8): 61-62, 73.

[6]杨忠泰.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技术创新模式”战略转变的路径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4): 5-10, 54.

[7]何俗非,王硕,吕思思,等.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探讨[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1): 53-56.

[8]江海,资智洪.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的广东探索与实践[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6): 94-99.

[9]陈宝明. 我国技术入股面临的主要障碍与解决途径[J]. 创新管理实务, 2012(6)39-42.

[10]叶李,田兴国,吕建秋,等.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状况、存在问题与改革取向:基于全国6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16): 124-129.

[11]陈忠,李金惠. 广东近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分析及落实建议[J]. 广东科技, 2017(6): 67-68, 85.

[12]李辉,赵嘉仁.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路径研究[J]. 价值工程, 2017(22): 202-203.

[13]李金惠,郑秋生. 浅析广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科技与创新, 2017(9): 3-4.

[14]孙琴,刘瑾,厉娜,等.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与经验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信息, 2016(22): 90-92.

Research on the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u Yang, Wei Wenqiu, Feng Chunsheng, Lin Xio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7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 number of transformation shows a steady growth. “Direct transfer” has become the main way of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echnology invested as capital stock”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overall profits;the achievements cover eigh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lthough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ere are still many restrictive factors.For instanc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till need to be coordinated and optimized; universities insufficiently inves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here is an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mong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 on. Finally,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02-0091-07

收稿日期 :2018-03-30,修回日期: 2018-06-15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属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与机制研究”(2006A07070503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专业化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团队建设”(2006B07070100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创业综合服务能力建设”(2017A070702002)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02.014

作者简介 :刘洋(1984—),女,湖北黄石人,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研究、区域产业研究、科技管理研究;韦文求(1981—),男,安徽太湖人,项目经理/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科技管理;封春生(1983—),男,湖南衡阳人,中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林雄(1969—),男,广东潮州人,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研究、区域产业研究。

标签:;  ;  ;  ;  

广东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