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关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本质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4)01-0073-06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是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思想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交互作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具有精神交往的本质属性,并体现为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和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呈现出层次性。因此,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精神交往本质,始终以核心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正确价值导向,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的实际成效,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本质上是精神交往
精神交往是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是主体间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的交流,它表现了交往双方在精神上的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是在满足人精神需求和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交往关系,精神交往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精神交往的本质属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结成的交往互动关系与在物质生产中结成的交往互动关系区别开来。精神交往关系是与物质交往关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明确提出并划分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阐述了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之间的关系。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精神交往最初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精神交往并不是一开始就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P7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意识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也才得以相对区分,精神交往才不再表现为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使得人的交往有了不同的领域区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使得有一部分人从物质劳动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精神劳动,从而促进了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P82)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交往包含了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精神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精神交往实践活动,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分工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都是基于人的需要产生的,并以交往为前提的。“从人类精神交往的历史发展看,社会需要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因,对精神交往的进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某一种精神交往的需要一旦社会化,需要亦会促进这种精神交往有组织地发展。”[2](P15)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地进行精神交往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产生,从根本上讲是人为了满足和促进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告诉我们,交往是人社会化的方式,人们通过交往融入社会,通过交往创造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3](P18)人正是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确证和表现人的本质。交往是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人始终处在交往中观察新事物,也寻求与周围社会关系的保证和指引,同时向别人证实自己与对方的同一性和对其关系的了解”。[2](P4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能力、经验等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想达成思想共识,就需要通过思想交流、对话、沟通等互动形式不断地调整、完善甚至重构自己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同主体对同一内容理解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交互过程中,消除思想认识差异,实现视界融合,形成思想共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主体间精神交往与自我精神交往的统一。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是自我精神交往的基础,单一主体通过与他人的精神交往来反思自身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与他人趋同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自我内心的对话来改变自己已存在的“前理解”的过程和实现自我思想的提升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具有互动主体的广泛性和互动内容的思想性等特征。精神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与一定的时代相联系,不同的时代精神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也不同。互动是现代精神交往民主性的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必然也是平等互动的。互动的精神交往方式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的时代要求。这种互动关系,既包括对统治阶级之间的思想交往互动,也包括统治阶级与非统治阶级之间的思想交往互动。“思想掌握群众,既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掌握本阶级群众的活动,也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掌握其他阶级群众的活动”。[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1](P98)“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P611)也就是说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形成,不仅受非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也受本阶级成员内部不同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玄想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主要的谋生之道,而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并且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因为在实际中他们是这个阶级的积极成员,很少有时间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和思想。在这一阶级内部,这种分裂甚至可以发展成为这两部分人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对立和敌视……”[1](P99)因此,要实现一定思想对群众的掌握,交往互动的主体必然具有广泛性,它包括了各种精神形态的主体。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精神内容为基础的,体现了交往双方在思想观念、道德价值等精神方面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互动的目的无论是为了实现一定阶级或集团的理论化、系统化思想体系的广泛认同,从而确立其占统治的地位,实现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还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始终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的精神所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互动关系精神交往的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是具有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本质上不仅是一种精神交往,而且是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价值导向就是引导人们认同和坚持社会主导价值倡导的价值取向。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将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与其他互动关系从本质上区别开来。精神交往反映了思想互动关系的普遍本质,这一本质还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与其他互动关系区别开来。“普遍的东西只能道出一事物之浅层次的本质,而不能道出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最确切、最深层的本质。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就其特殊性而言,都是唯一的,普遍性不能等同于唯一性,因此,普遍的东西不能指明一事物之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本质。事情甚至是这样:普遍性的程度越扩大,其范围越宽泛,就越远离一事物之恰恰地是这个事物;普遍性的程度越缩小,其范围越狭窄,就越接近一事物之恰恰地是这个事物”。[5]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应该是共同本质与特殊本质的统一。列宁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以至无穷。”[6](P213)毛泽东把事物的本质分为“特殊本质”和“共同本质”两个层次,并阐述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共同本质与特殊本质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本质系统。……共同本质规定事物的属与类,划定事物本质系统的边界;特殊本质则赋予共同本质以现实意义。正是二者相互规定,才使事物既同于类事物,又别于类事物”。[7](P43-44)列宁和毛泽东关于本质内涵的揭示表明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初级本质到更深刻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思想和行为总要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往往带有自发性、不确定性,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必然影响,也有偶然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自觉地培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它体现并指示着人的发展的方向性和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8](P280)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价值导向实现思想整合,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精神交往实践活动,往往由统治阶级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它的本质在于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导向实现统治阶级思想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最终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根本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都会存在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非统治阶级的思想,表现在精神交往上也分为统治阶级及非统治阶级内部的精神交往和统治阶级与非统治阶级之间的精神交往。为了使统治阶级的思想获得统治地位,没有一个阶级不注重精神交往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必然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根本利益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实现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群众的掌握,从而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凝聚力,最终实现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合目的性。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精神交往的有效性,国家会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予以规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体现了政治价值在教育上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是由国家的教育权力来实现的,金生鈜认为,教育中存在知识权力、国家权力、教师权力等权力形式,这些权力类型共同构成教育权力,教育权力代表着教育的引导性,受教育者借此而获得自我创造的一种方向上和内容上的指导、鼓励和支持。[9]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赋予人们接受某种价值导向的责任,内含了社会对人们某种信仰和行动理性的要求,当不同主体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为如何判定内容的价值性提供了一个判断标准,这实际上涉及一个价值冲突解决规则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应具有价值导向,这在美国教育历史上也曾有过深刻的教训。在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美国道德教育有过价值澄清方法和品格教育的发展过程。由于价值澄清方法强调价值的相对性,不承认社会有一套人们所公认的价值,因此主张价值观是不可教的。品格教育的倡导者们则认为,“价值澄清方法和道德两难方法由于过分强调道德相对主义而使学生在道德问题上产生了混乱,人们只相信自己的价值观,而不考虑别人的价值观和内心感受;人们各行其是、没有可以遵循的、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导向,社会失去了赖以维持公正和谐的道德和精神支柱。品格教育就是要通过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特殊强调来减少人们的道德混乱。例如,在美国这样的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不仅要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知识,更要赏识和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因此,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就要开设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课程”。[10]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倡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价值的道德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提倡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中,不同价值的思潮使得人们在价值观上产生了混乱,在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无疑十分重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是具有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精神交往,不仅是一种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而且是由社会的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核心价值是价值的内核,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的引导,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核心价值的主导,这个社会必然会出现思想混乱,人心涣散,共同精神家园失落的问题。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最能深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体现了核心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领作用和主导地位,它将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与一般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区别开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观念形态、思想意识形式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精神交往内容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交往内容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导向的必然性。从历史来看,任何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实现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核心价值的主导。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所以,范畴也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性的和暂时的产物。”[11](P539)因此,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不同,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也就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精神交往的核心内容也不相同。如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所倡导的一种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交往中,占统治地位的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1](P98)物质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处于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和反映统治阶级思想的核心价值内容的变化。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社会形态,必然具有异于并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表现,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针对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所面临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从建构宏观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到进一步凝练“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的结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精神交往的核心价值导向,提高社会引导能力,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此外,经济成分的多样性、社会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国内外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激荡日益增多,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不同,使得社会稳定所要求的一元价值取向与人们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发生矛盾,价值冲突现象成为社会精神交往的常态,对多种价值分歧与冲突的化解是核心价值主导精神交往的根本依据。因此,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与多样价值取向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双向互动的精神交往中坚持核心价值导向,在于在多元化中突出主导,在多样性中凝聚共识,在多变性中把握方向。因此,核心价值虽然需要以承认社会价值的多元、多样与多变为前提,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精神交往的价值包容性,但更需要加强核心价值对社会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引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精神交往的价值主导性。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核心价值在进行精神交往的价值引领时是否具有包容性,决定了核心价值社会认同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主导地位的持久性。任何社会都不能以核心价值取代其他价值,以主导性否定多样性,否则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同样,任何社会都不能以其他价值来否定核心价值,以多样性否定主导性,否则就会导致价值认同的迷茫和社会价值共识的瓦解,并导致社会凝聚力的消解和社会发展的停滞。我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蕴含了精神交往中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关系的智慧,它在强调“和”的同时,也重视包容“不同”的存在,是在尊重差异基础上的认同与和合。因此,我们在用核心价值主导精神交往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当前,深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核心价值导向的精神交往,尤其要注重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价值引领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的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由于国内多种经济成分及其思想反映的多种价值观念的存在,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渗透,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分歧,往往在网络领域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交互作用的条件下,网络领域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和意识形态交锋的主要战场,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倾向的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激荡、冲突尤为激烈。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导网络领域的精神交往,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析、辨别和引领网络领域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自身的人生发展价值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标签: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教育本质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