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刘 水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性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形成了新的挑战。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不可控性、政府本身的管理和制度缺陷、公众的非理性参与以及媒体的负面宣传都是新时期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重要原因。政府提高危机预警能力、规范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提高公务人员的媒介素养和网民的道德意识等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新媒体;地方政府;公信力
地方政府是中央各项政策出台后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基层紧密联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其执政效力往往直接影响到政府整体的公信力和形象建设。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监督更加直接、多样、全面,特别是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政府任何一个不当举措都有可能成为引爆公众情绪的“导火索”。地方政府作为社会规范的表率,其公信力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只有有效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才能保证社会整体稳定有序,和谐发展。
1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
2012至2015年间,虽然《小康》杂志中“中国信用小康指数”的调查数据显示民众对于政府信用的不信任度已有所改善,但在“政府信用、人际信用、网络诚信、企业信用、诚信教育”这五大信用问题中,政府信用问题排在第一位。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在2013年度发展报告中指出:政府层级越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越高;层级越低,信任度越低。调查显示,中央政府在公众中信任度最高为95分,省市级政府紧随其后信任度为93分,而县区级政府的信任程度最低为72分。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使公众与政府间的稳定机制受到挑战,推动政府的权力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对政府的回应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5A”传播环境。通过网络媒体,“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任何媒体(Any media)”传播“任何信息(Any message)”。网络社会在新媒体时代下呈现的是扁平化结构,而地方政府的执政方式和治理思路却仍然保持着一种传统的垂直化模式,这必然会导致政府在进行事件的回应与社会治理时产生无法避免的矛盾与冲突。据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公信力指数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民众对于地方行政机构的不信任感相较于其他各级政府仍然偏高,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2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足,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公共危机作为一种突发事件或紧急状况,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危机的处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政府公信力产生影响。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平时较少主动学习、运用新媒体以及对新媒体的轻视态度,都致使其在危机发生时不能及时应对各类新媒体上的各种突发状况,从而在对事实真相的引导上缺位,显得政府对网络舆情“放任自由”,让地方政府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此外,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政府未能主动分析在舆情事件背后公众的诉求,致使信息公开徒做无用功,不能直击谣言中心,甚至被民众误解为刻意回避。公众仅能依据主观判断可获得的一些模糊的、碎片化信息,这就给了部分不法人士编造、散布谣言的机会,致使公共舆论走偏,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2.2 政务信息不透明,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不畅
践行责任政府的理念,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应当主动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契机,充分学习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实现阳光、健康政务。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政务公开要么疲于应付,要么弄虚作假,对民意重视程度不足,而民众对政府能力的判断和对政府信用的评价往往建立在政府的日常工作表现和信息公开情况上,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此外,在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时,又因现行体制机制的原因,各单位收集信息不全,彼此之间沟通不到位,在信息披露时有一定的偏差,导致地方政府在全局把握上有所欠缺,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群众需求未能真正解决,人民利益不能良好实现。
2.3 社会整体存在信任危机
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重要原因。规范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阳光透明政府,是每一级政府的职责。在“互联网+政务”模式下,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保证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主动性和及时性。对于政府网站、政府微博中的“僵尸网站”“僵尸微博”,要及时彻查、关闭整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协调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部门间信息共享水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打造包揽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一条龙”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公众所需获知的信息,提高地方政府政务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沟通关系的建立,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优化政府服务流程,实现政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保障公众知情权,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2.4 社会公众的群体性效应
目前抑制电压暂降的方法主要是在电力系统与用户设备之间的接口处加装补偿装置,通过注入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来对系统的有功功率和无功进行补偿。常见的补偿装置有:动态电压恢复器(dynamic voltage restorer,DVR)、不间断电源(uninterrapted power suppy,UPS)、固态切换开关(solid state transfer switch,SSTS)、磁谐振变压器等。
3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策
3.1 积极回应舆情危机,提升危机预警能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公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治理、公共决策的热情日渐高涨,因此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其不利影响就会呈爆炸式迅速扩散,从而产生连锁效应,对地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既要能够让民众充分表达意见,也要提升自身的舆论管控能力。对此地方政府应主动提升危机预警能力,积极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利用大数据系统科学分析、预测舆论走向,在舆情事件爆发前,如果不能将舆论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至少也要能控制住舆论走向,将网络舆情给地方政府公信力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此外,政府要分析舆情事件背后民众的真正诉求,有所甄别的听取、采纳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掌握舆论主动权,避免羊群效应为不法人员所利用,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发声,引导舆情事件趋于理性、公正、透明。
3.2 提升公务人员媒介素养,实现官民对话顺畅
Applicable Discussion on Air Supported Belt Conveyor in Power Plant ZENG Bing,CHEN Yanlin,LUO Yudong(115)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通过各类媒介所获取的信息的解读、判断、分析、运用能力的集合。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地方政府对于利用新媒体平台传递信息、引导舆情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人民的公仆,公务人员理应自我要求、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互联网+政务”的步伐,提高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积极维护地方政府公信力。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培训、储备专业人才,为“互联网+政务”模式提供人才保障。对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等途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从部门内部挑选、互荐已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的公务人员对其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置专门机构,为“互联网+政务”模式提供组织保障。通过设置专业机构,政府各部门可以共享信息资源,及时了解彼此工作进展,有的放矢,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有效的推进政务实施。
社会通常由一个个群体组成,而群体间极易出现羊群效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发现了先机,引领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其追随者们则很有可能只是迫于群体影响和压力,就会无条件的追随,羊群效应就此产生。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政府把握群众心理,更好的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服务,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一句话就容易引起轩然大波的新媒体时代,政府倘若未及时引导、控制舆论走向,群体效应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网民往往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这就更易造成一些辨别是非能力不高的群体盲目跟风,降低地方政府的社会公信度。
3.3 规范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保障公众知情权
纵观时代背景,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信任危机的时代,人与人在不知不觉间丧失了“他信力”,怀疑与猜忌弥漫,社会信任度低。而政府作为社会的指明灯,理应带领大家冲破禁锢。政府的公信力是建立在社会信任的基础上的,倘若社会信任度持续下降,政府的公信力必然也随之会降低。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持者,理当做好表率,因此,一旦公务人员卷入舆情事件之中,政府便容易成为网络新闻炒作的焦点。而由于存在已久的官民之间的“宿怨”便会在此时爆发,形成舆论一边倒的态势,网友往往会同情所谓“弱者”,未必能对政府行为做出理性判断。媒体的负面宣传效应极易在这个时代引起轩然大波,给政府的“伤口”撒盐,在公民对政府的负面情绪上推波助澜,让地方政府公信力处于不利地位。
3.2.4 上人梯外侧必须设剪刀撑,剪刀撑杆件与地面成45o至60o角,并自下而上连续设置,设置时与其他杆件的交叉点应互相连接,并应延伸到顶部大横杆上,剪刀撑搭接长度不少于1M,用3只扣件。上人梯外立面全部用安全网密封。
3.4 扩大公众政治参与,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按照Sherry Arnsein的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多数属于象征性的公众参与,难以对公共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除了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还应增加公众政治参与方式、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让公众的利益诉求通过正常渠道得到理性表达。地方政府可以首先通过网络民意调查,了解公众偏好,然后加强相关网络平台上的政务建设,举办各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引导公众更加积极的参与政治生活的讨论,提出对社会治理的更多建设性意见。通过扩大公众参与,政府与民众之间彼此更加了解,地方政府公信力自然也会随之提升。此外,保持绿色有序的网络环境对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也有不言而喻的作用。针对网络环境下由于个人素质的不可控性以及传播主体匿名性给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当引导网民对其所要发表的言论的真实性、社会影响力进行思考,同时进行知识普及,增强社会公众的是非观和道德感,不断净化新媒体网络生态环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在政务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开设专栏,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食品企业也纷纷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食品数量显著上升,国内食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加工比例不断上升,双汇、光明等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张。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在转型期遇到公信力建设瓶颈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政府部门要主动回应,提升预警能力、完善舆情管理机制、扩大公众参与,将提升政府软实力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在任何时代、任何阶段都应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庆怡.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17(10):75-76.
[2]黄莉培.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99-102.
[3]李天恩,李宝华.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弱化”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25).
[4]杨雪.网络自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新问题及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
[5]李世荣.新媒体时代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8(3).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7-0111-03
作者简介: 刘 水,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