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袁肖肖[1]2016年在《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全球贸易的总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至今,世界平均关税水平不断下降,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大量削减使得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等方式提升货物贸易收益的可能性不断降低。与此同时,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非效率”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学者们的研究也表明,贸易便利化对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全球福利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贸易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将贸易便利化界定为简化和协调与贸易相关的手续,加快货物的流动速度,提高国际贸易流程效率的一系列措施。经分析指出贸易便利化对贸易量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不同措施降低贸易成本,从而带来贸易量的增长。再借助双边贸易引力模型和两步回归法,运用2005-2014年我国35个进口贸易伙伴和35个出口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加入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则环境和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四大贸易便利化指标,分析不同便利化措施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国的经济规模GDP以及贸易双方是否签订并生效FTA对进出口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便利化对进出口总体上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提升一国的口岸效率和服务部门基础设施水平将有利于出口增加,而服务部门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进口量的增长;地理距离是双边贸易的阻碍而贸易双方如果接壤将促进双边贸易量增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和我国目前贸易便利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从加快我国国内贸易便利化建设步伐、推动区域贸易便利化发展进程以及融入全球贸易便利化发展大潮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叶剑[2]2000年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和生态科学研究的促进下,当代人类的伦理价值观正在从“人类利益中心主义”朝着“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方向转变,世界贸易随之步入环保时代,环境保护也走进了全球贸易的范畴。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国际化、经济化和政治化,加之各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的差异,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加深,两者的关系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对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正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因而,将环境要项纳入贸易发展决策已显得极为紧迫与重要。本文试图从多种角度,用经济学以及相关学科如生态学、环境法学、环境政治学、系统学、博弈论等多种理论和方法来考察环境与国际贸易的本质关系与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环境与贸易的政策选择与发展对策。 (一) 本文总体上分三章进行研究论述: 第一章 “环境与国际贸易”,对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尤其是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通过环境对国际贸易负面的制约与正面的促进两个主要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环境与国际贸易”这一热点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环境与国际贸易在当今的环境革命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它既体现了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具有矛盾的关系,也同时反映了环境与贸易在本质上具有的统一关系。本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节,着重分析国际环境法规对国际贸易的制约作用,并且对国际环境法规的贸易条款与世贸组织协议条款的相互关系作了补充性的说明;第二节,从环境壁垒的内涵、形成、表现形式及特征等诸多方面完整地解析了环境壁垒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三节,透过对世界环境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的分析,着重阐述了环境作为一种国际贸易资源与产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上的对抗与协调”,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全面剖析了世界经济南北双方之间在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上的利益博弈关系。本章在上章提供的大量现实背景的基础上,从国际环境政治对国际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角度,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与合作。本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节主要论述了南北双方在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上的不同位势的深刻根源,由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探讨了环境殖民主义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歧与争论,并指明其加速国际经济秩序失衡的恶劣影响。第二节在建立一个支持性和开放性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大前提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索建立国际环境贸易制度,以期为当今世界在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提供一个制度框架。第三节以中国作为典型进行实例研究,具体而充实地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在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中遭受的巨大压力与动力。·2·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第三章“我国环境与贸易的政策选择与发展方略”,在前两章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的自身需要,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战略对策。本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节,着重论述了我国必须以追求生态环境、经济、外贸与社会效应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效益为中心,站在促使对外开放的各个方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指导思想高度来进行国家宏观政策的选择,进而做到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外贸竟争力的重要方面来抓,树立环境竟争力。第二节主要是探讨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战略,建议我国应以发展环境产业为契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走“内需一外贸”型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上总是被动消极的局面。第三节揭示当前我国环境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障碍,从寻求提高的途径与措施的思路出发,初步提出了我国环境贸易的国际竟争策略。 (二) 本论文具有一定新意的观点包括: 卫、笔者在现阶段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性提出国际经济领域应建立与完善一套环境贸易制度,即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制定实施一系列协调和规范国际经贸关系的政策与措施。 2、笔者基于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考虑,提出建立以上海、台湾、香港三地为核心的“两岸三地环境贸易基地”的想法,以推动中国大力发展环境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环境贸易。

徐良培[3]2007年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战略性环境政策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战略性环境政策理论是当前国际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是贸易和环境问题中最具有实践性的理论部分。战略性环境政策理论来源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在自由贸易约束及各国政府寻求非传统租金转移政策工具的背景下在环境领域的实际应用。其实质是利用环境政策工具如环境排污税、排放管制标准、污染企业产品的进口税与出口税、政府对农业环境补贴等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使贸易偏离传统的最优环境政策(庇古税),以达到转移租金、最大化本国利益的战略目的。在当前的历史时期,从战略性环境政策的理论出发,探讨其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创建环境友好、氛围和谐的新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性环境政策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对当前的一些农产品国际贸易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从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学术讨论入手,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综述,进而重点引入西方战略性环境政策理论,并分析了该理论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适用性。以此为背景,结合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遇到的与环境措施有关的挫折,笔者分别构建了一个环境标准模型和一个生态标签模型,定性分析了战略性环境政策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机理,并参考我国某些相关农产品的进出口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予以实例佐证,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和具体建议。

周颖[4]2016年在《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9年7月1日,我国试点运行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已五年有余。在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双重推动下,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相关业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规模不断攀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和国际接受程度不断提升,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之,伴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的发展,与其相关的领域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因此,有必要回顾实施该政策的初衷,即通过实施跨境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加快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从而拓展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进而促进国内外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的两端,一端是实施该政策的初衷,一端是与其一起增长的宏观数据,又是在这个五年的时间维度里(我国经常以五年或十年设计考察事物的发展状况,如经济的五年规划),由此应该认真梳理这当中的关系。以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为中心,研究其所产生的效应,即,是否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能够对进出口贸易、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等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以检验是否实现了该政策的初衷。以此可以找出其中的障碍并提出对策,并为下一个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的发展找出合适的路径,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以及文献综述等方法,主要对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进出口贸易效应、资本流动效应和人民币国际化效应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即在介绍选题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其次是研究对象的界定和选题意义,包括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再次介绍的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是相关理论介绍与文献综述和实践情况概述。第二章先后梳理货币国际化理论、货币国际化效应理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和结算货币效应理论,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进出口贸易效应、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和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国际化效应等文献研究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第三章则分别介绍了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运行依据、运行现状、运行方式和运行前景,以便全面阐释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整体实施情况。第四、五和六章深入分析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各方面效应。第四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进出口贸易效应分析。首先是理论分析,基于辨证论、博弈论以及一般均衡论等多视角,对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进出口贸易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其次是统计数据描述性分析,采用三期统计数据的对比方式,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进出口贸易效应,分别对国际贸易各种指标——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贸易结构、国际贸易条件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进行分析。再次是实证分析,通过ADF单位根平稳性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矢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前述各贸易指标所对应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以明确各种效应的方向、程度以及途径等。最后是本章小结及未来效应趋势。总体而言,从影响时间来看,各种效应的滞后期都普遍在4期以后,这说明各种效应的显现都需要一段时间;从影响程度来看,收益效应最大,而经济独立效应最小;再结合第三章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未来规模的测算,对进出口贸易效应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为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资本流动效应分析和人民币国际化效应分析。这两章的分析思路与第四章相同。第五章具体分析了资本流动价格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从影响时间来看,资本流动效应能够较快地显现出来;从影响程度来看,价格效应中的利率和汇率效应影响程度是最大的;从影响方式看,只有人民币计价资本规模是正效应,其他都是负效应。第六章具体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效应、离岸市场发展效应以及跨境人民币循环效应;从影响时间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效应能够较快地显现出来;从影响程度来看,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效应和跨境人民币循环效应影响程度都较大的;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效应最小。从影响方式看,所有效应都是正效应。第七章为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效应的对策建议。首先,提出制定基本原则,以其为制定效应提升政策的核心要义;其次,阐述了总体思路,基于所设计的效应提升路线图,为相关政策制定指出重点;再次,分别针对提升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总效应、进出口贸易效应、资本流动效应和人民币国际化效应制定具体对策;最后进行展望。

杜欣谊[5]2008年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政府对策分析》文中认为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外贸易取得较大幅度增长。但与此同时,国外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有所增加,一些国家不断采用反倾销、保障措施以及质量、技术、环保等标准对中国出口商品设限,导致中国与美、欧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而且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正确估计和认识新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深入研究应对之策,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本文通过深入地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产生的客观原因、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贸易摩擦的特点,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来分析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张帆[6]2015年在《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越来越严重地表现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地球上存在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以及气候异常等其他一系列各种问题。人们渐渐开始认识到温室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国家(地区)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我国的对外贸易大多是依赖传统的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业,从而缺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一旦又被征收了碳关税,我国的对外贸易将遭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面对低碳经济背景下征收碳关税这一全新挑战,我国也应尽早对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创新方面来研究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问题:第一,本文拟借用古诺模型完善碳关税的概况;第二,本文采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碳关税,既看到了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也强调了其有利影响;第三,本文从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入手,选题方面比较创新。围绕上述三个创新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及研究现状,接着从碳关税概况和我国碳排放及对外贸易的现状出发,借用古诺模型具体分析碳关税,完善碳关税的概况,即假定两个出口国和一个进口国,两个出口国的出口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既会产生区域性排放,又会产生跨界排放,又结合一个两阶段的博弈模型,分析征收碳关税以后贸易环境的变化,据此求解出进口国在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差别碳关税税率以及两出口国的出口厂商在进口国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产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从国际视角和国内视角两方面提出我国应对碳关税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益的思路。

王明清[7]2016年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世纪末现代地缘政治思想诞生以来,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受世人瞩目。随着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发展,国际社会对地缘经济问题的关注也愈发明显。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是基于地缘关系的合作,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因素,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缘关系,这种关系己由过去的地缘对抗而转变为今天的地缘合作,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目前,中俄关系已经成为双方各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中俄两国都高度重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战略合作。两国元首于2009年正式批准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同年8月,吉林省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被纳入国家地区战略。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的推进,中俄两国之间的利益交融与合作领域进一步加深,这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国都面临制订共赢的发展战略,这是双方都难得的机遇。然而,多年来两国地缘关系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关系的发展很不协调,其地缘经济关系一直落后于地缘政治关系的发展。自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扩大对外开放与大力发展同俄、朝等东北亚国家的关系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机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支持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但多年来,东北地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地位一直处于弱势。同时,作为东北亚中、俄、朝交界的图们江地区,多年来国际合作开发进展缓慢,其“次区域”合作的尺度差异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形势一片大好——前景一片光明——如何加强合作”的规范研究范式,现有文献未能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解释。本研究旨在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思维,从“存在问题”中分析问题、正视障碍因素、寻求克服方案,以微观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视角透视宏观的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着眼地缘关系的时空性、结构性和区域差异性,立足从地缘障碍因素的角度分析问题。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地缘经济理论和空间结构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归纳一演绎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缘经济关系内涵与外延的理论分析,客观地梳理与考证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形成发展演化的时空过程,通过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格局(重点考察对外经贸关系格局)的实证分析,揭示两国次区域地缘经济关系发展的障碍因素其内在机理;最后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发展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战略取向、发展路径模式及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绪论中主要剖析了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同时客观评述了问题的国内及国外研究情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突破点,并对研究内容的框架逻辑、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等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第二章:地缘经济关系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首先,立足于地缘关系在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的新发展,从内涵上分析了地缘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相互作用关系,从外延上探讨了地缘关系的空间内涵,明确了次区域地缘经济关系研究的问题导向,并对对地缘关系的特征、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探讨了地缘经济关系的交往关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空间结构问题,并对地缘经济关系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地缘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演变过程。由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变深受毗邻苏(俄)这一地缘区位的影响,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以几个时间节点,梳理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形成发展的演变过程,包括:近代历史上两国地缘经济关系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时期的中俄地缘经济关系;战后与冷战时期两国地缘经济关系的变化;冷战结束以后两国地缘经济关系的变化等。第四章: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格局分析。本部分实证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东北亚经济格局下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进而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及其远东地区经贸关系的格局进行了分析。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了两个地区地方经贸合作的强劲动力,包括中国东北中俄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东北边境口岸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两个地区能源合作的进展等。第四节进一步分析了两个地区次区域合作的战略进程。第五章:中国东北发展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障碍因素分析。影响两个地区地缘经济关系发展的因素众多,包括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方面,但本章重点在揭示根本性的障碍因素,即由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地区所处的“边缘地域”的特殊区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边缘地域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本文也客观剖析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排斥因素和中国东北地区方面的问题。第六章:发展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的对策建议。在前面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发展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缘经济关系的战略取向、发展路径模式与应对措施。第七章:对论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客观的指出论文的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黄文旭[8]2011年在《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言部分对论文的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如果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发达国家有关碳关税的立法提案是否符合国际法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章对碳关税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由于碳关税这一名词的出现已是既成事实并已被普遍接受,因此重要的不是碳关税这一表述是否正确,而是对碳关税的法律性质做出准确界定。碳关税指的是基于碳排放的进口环节边境调节措施,表现为要求进口商对进口自未实施碳减排制度的国家的产品缴税或购买排放配额等形式。根据这一定义,碳关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碳关税是实施碳减排制度的国家对进口自未实施碳减排制度国家的产品采取的边境调节措施;第二,当进口国的碳减排制度为碳税时,碳关税表现为税收的形式,当进口国的碳减排制度为限额与交易制度时,碳关税表现为配额的形式;第三,凡是进口国基于进口产品的碳排放要求进口商承担的税费,都可称为碳关税,不管其采取何种形式。第二章对美国与欧盟的碳关税法律制度进行了介绍。《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和之前的提案都采用了“国际储备储备额”的碳关税模式,《清洁能源工作与美国电力法案》只要求采取边境措施,并未详细说明边境措施的类型。美国未来可能采取的碳关税模式很有可能就是“国际储备配额”。美国式“碳关税”条款具有以下特征:(1)明确指出实施“碳关税”的目的是防止“碳泄漏”,即防止因为本法的实施造成美国生产成本提高,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的工业实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实质增加;(2)要求“碳关税”的设计与实施符合美国参加的国际条约;(3)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美国的“碳关税”将于2020年1月1日对进口产品适用;(4)“碳关税”不适用于最不发达国家、合格工业部门中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不足0.5%的国家以及占涵盖产品的进口量不足5%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并不享有“碳关税”豁免;(5)“碳关税”的相应国内制度为排放权交易制度;(6)“碳关税”与国内涵盖产品生产商购买排放配额的价格相当。欧盟提出碳关税的时间比美国更早,并且主要是针对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行为。2008年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份修改欧盟2003年第87号指令的提案,目的是改善并扩大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制度。这是第一份明确考虑了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运行所产生的碳泄漏问题的指令草案,该草案在序言的注释中讨论了在符合WTO要求的情况下建立一种要求进口商以“不低于欧盟内的机构”的条件获得并提交配额的制度的可能性。由于欧盟成员国对是否实施碳关税还存在着分歧,因此欧盟何时开始实施碳关税还不得而知。第三章以WTO规则为视角分析了碳关税的合法性。从WTO的具体规则来看,GATT第2.2(a)条规定了边境调节税,碳关税有可能表现为一种与碳排放有关的进口环节边境调节税,只要碳关税的征收符合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那么碳关税就是符合WTO规则的。即使碳关税的征收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碳关税还可以从GATT1994第20条例外来寻找合法性依据。由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旨在保护人类免遭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符合GATT1994第20条(b)项的规定;同时,它不仅保护全球的大气而且保护一些动植物免遭气候变暖而灭绝,因此符合GATT1994第20条(g)项的规定。在得出碳关税符合GATT1994第20条(b)项或(g)项后,需要进一步分析碳关税的实施是否“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则碳关税是WTO规则下的合法措施。碳关税的实施可能存在任意或不合理的歧视,但并不代表碳关税本身存在任意或不合理的歧视。第四章从气候变化国际法框架的视角分析了碳关税的合法性。经过分析后,本文认为,采取碳关税措施是一国的主权事项,如果要主张碳关税措施不合法,必须要有国际法上的依据。因此,碳关税本身并不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即不得成为国际贸易上的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手段或者隐蔽的限制,不得违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不得对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第五章分析了碳关税的国际协调问题。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可以根据该公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其他缔约方对其实施的碳关税不合法,但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没有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因此解决碳关税争端的最好平台是WTO争端解决程序。但是在WTO争端解决程序中,发展中国家很难证明其他国家对其实施的碳关税违反了WTO规则,如果在WTO争端解决程序中,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能够适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条款,则发展中国家胜诉的机率会大大增加。WTO争端解决程序能否适用WTO之外的规则,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争议。第六章提出了中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中国的不少出口商品都是高能耗产品,如果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中国的绝大多数出口商品就失去了竞争力,这将对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严重打击。因此,在国际层面,我国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此外,中国要努力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制定者,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在国内,要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节能减排进程,引导企业强化绿色生产意识和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但是,我国没有必要为应对碳关税而急于推出碳税制度。因为国外的碳关税提案都是以其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基础的,只要我国采取了相当的碳减排制度,其他国家就不能对我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我国只需根据我国的国情在适当的时候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或碳税制度之一种即可。此外,我国还可实施碳出口税和碳关税来应对国外碳关税。总之,碳关税本身并不当然违反国际法,如果其设计与实施符合一定条件,则有可能符合国际法规则,而针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碳关税违反了国际法规则。

廖秀健[9]2006年在《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倾销与反倾销问题一向是国际贸易领域容易引发争议的敏感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市场的日益饱和,同时鉴于滥用自由贸易的行为给各国经济造成危害,国际上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之争愈加激烈。在国外对华掀起的反倾销浪潮中,美国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反倾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其政治意义恐怕己超过了经济意义。目前美国不但是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也是反倾销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我国的反倾销立法相对滞后,加强对美国反倾销法研究,无论是有效应对美国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愈演愈烈的反倾销调查,还是借鉴美国成熟的反倾销立法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立法,抵制外来的大肆倾销,均具有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法律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国际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理论、国际制度理论就美国对华反倾销及其对我国的经济、贸易救济政策影响作全面的法经济学分析,辅之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方法对刚刚结案的美国对华涉案金额最大、最为典型的虾类农产品反倾销一案进行深入细致的法经济学剖析。同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理与研读现有中外文献资料和案例,到出口企业以及反倾销主管部门、有关出口商会进行调查研究的前提下,紧密结合WTO反倾销规则,以美国法律体系为背景,全面阐述和分析美国反倾销法律制度,以此为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指控寻找法律对策。通过美国对华农产品典型案例剖析,深入分析中美农产品贸易状况、农产品反倾销的现状、特殊性原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应对国际农产品反倾销,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保证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稳健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全文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反倾销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倾销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该章首先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倾销与反倾销的内涵给以界定;然后就学术界对倾销与反倾销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理论给以了介绍;最后运用博弈理论对倾销与反倾销进行了经济分析,为以下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美国反倾销法律规则及其经济分析,分别就美国反倾销立法的历史演变、法律渊源、美国反倾销法与美国其他贸易救济法的关系、美国反倾销法实施机构等立法概况、实体规则、程序规则、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美国的反倾销法近年来的最新发展五个方面对美国反倾销进行了法律分析。美国反倾销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体,实体法包括倾销的确定、损害的确定、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反倾销措施、反规避措施等,此部分是美国反倾销法的核心。研究中发现许多文献对公平价值、国内产业、损害等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有些解释模糊,甚至不准确。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后,对这些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美国的反倾销工作主要由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主要程序时限均由法律明确规定,只有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诉讼活动才被法律或当局所确认,否则即为无效。结合美国反倾销的最新资料,文章分析了美国的反倾销法近年来的最新发展:2000年10月通过的招致外界强烈批评的美国反倾销新政策——“伯德修正案”以及美国商务部于2005年4月5日公布的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更为不利影响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调查中的单独税率和组合税率的新规定》。同时,从反倾销对美国国内产业、进口商、消费者以及国外出口商、生产商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损益进行了经济分析。最后,指出了美国反倾销法具有已演变为最重要的贸易保护政策手段、具有极大的不公正性和随意性、美国对反倾销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导致了美国反倾销措施日益扭曲,恶化了国际市场环境,也从根本上损害了自身利益等方面的特点,但它却具有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显示出其注重程序正义的英美法系的传统特色。美国反倾销法的立法宗旨可谓是恢弘大气,声张正义,可是它的实际执行措施和自己的立法宗旨却自相矛盾。第四章美国反倾销立法对中国影响与对策。结合论文第三章美国反倾销的法律分析,就中美反倾销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我国反倾销法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对策,以达“他山石,可以攻玉”之效。第五章美国非市场经济规则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结合论文第三章美国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分析,指出它是目前对认定中国出口产品倾销成立影响最大的歧视性规则。但是,通过研究认为,在对待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态度上,我国不应该神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获得美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同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产品的出口问题,它可能使我国遭受更为严峻的反补贴指控;在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时,我国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为了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以更大的经济代价换取对方的补偿。第六章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在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影响、原因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行业、政府三方面探索我国应对和防范美国反倾销的对策。认为政府应通过积极的外交途径,将反倾销问题列为双边谈判的重要议题,加深与美国等国的理解与合作,消除其对中国的误解,使其正确认识中国现状,从而改变对中国的反倾销政策。同时,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应针对国外带有歧视性反倾销调查行为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对等歧视的报复措施”,达到以牙还牙之功效。第七章美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的立场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反倾销法与国际多边反倾销规则的相互影响,说明美国反倾销法早于国际反倾销法,并对国际反倾销法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结合多哈回合部长宣言所确定的反倾销的概念、原则、目标,以及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历程及其谈判各方的主要观点、产生分歧的经济原因。美国特殊利益集团、政治家和选民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均衡决策机制决定美国在当前WTO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的立场,从国际制度论、博弈论的角度预测了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结果,指出美国反对反倾销改革的立场会对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对此,提出了中国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谈判中应当采取的立场以及谈判策略的建议。第八章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典型案例分析。针对美国对华的虾类农产品反倾销案分别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进行了案例分析。对本次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的原因、反倾销前的市场背景,反倾销后的市场变化以及对各方利害关系人的经济损益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对美国反倾销法的各项决定案件成败的关键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法律分析,提出了我国应对农产品反倾销的对策。该章的目的是将前面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理论分析的结论回归到实际农产品反倾销的案例中进行实践检验,探究出农产品倾销与反倾销的特殊性,达到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之功效。

田强宝[10]2007年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国际舞台上,除了贸易自由化浪潮外,还有一种浪潮的发展引人注目,即环境保护浪潮。我国加入WTO后,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逐渐弱化,而绿色贸易壁垒却成为发达国家借以设置贸易障碍的常用形式。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加入WTO后遇到的最严重的贸易壁垒问题之一。纺织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我国纺织品出口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近一段时间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出口数量和出口额的增长趋缓,产品积压使许多纺织品出口企业陷入了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分析,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结合我国纺织行业的现状和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和方法,为纺织品出口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提供一些理论帮助,为经营者的战略决策与实施措施提供一些依据与可操作性对策。本文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二章叙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与我国纺织品出口有关的绿色贸易壁垒规定;第三章介绍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并分析了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从经济学的角度着重论证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主要包括成本控制效应、需求抑制效应和贸易促进效应:第五章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日益翻新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出一系列宏观、微观对策和展望。

参考文献:

[1]. 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对策研究[D]. 袁肖肖. 苏州大学. 2016

[2]. 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D]. 叶剑. 厦门大学. 2000

[3].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战略性环境政策与中国的对策[D]. 徐良培.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4]. 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效应研究[D]. 周颖. 辽宁大学. 2016

[5].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政府对策分析[D]. 杜欣谊. 吉林大学. 2008

[6]. 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D]. 张帆. 云南大学. 2015

[7].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 王明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8]. 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 黄文旭. 华东政法大学. 2011

[9].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法经济学分析[D]. 廖秀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10].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田强宝. 江苏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