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_地理论文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立的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促进学生论文,课教学论文,策略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书本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再现形式,即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内容和组织。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质是认知结构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可见,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

      学习进阶是对学习者在一个较大时间跨度内学习和研究某一主题知识时,所遵循的连贯的、逐渐深入的思维路径的描述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设置,确定了学生在各学段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进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保障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认知结构的建立是在外在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特征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具有渐进性和累积性的自我建构过程。所以,学习进阶符合学生认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建构过程。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学生在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建立连贯、有序的知识结构,学习进阶也正好提供了条件和有力保障。

      “交通运输”是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专题,相关教学内容分布于八年级上册,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部分章节。这就要求教师明确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按照学习进阶进行教、学、考的一体化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交通运输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集中反映人地关系的核心内容。

      1.从教学目标角度分析

      一方面,初中阶段只要求掌握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并能根据需求进行运输方式的选择;高中阶段则上升到掌握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且用实例加以说明。另一方面,初中阶段只要求读图说出我国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描述出一种宏观、静态的分布状况即可;高中阶段则要求用实例说明交通线路分布的原因,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是一种微观、动态的分析。

      2.从地理思维和能力水平的角度分析

      初中阶段涉及的知识多为分散、具体的地理事实或地理表象,要求获取的信息比较直接,解读信息能力要求较低,能描述出地理事物的分布即可,并不要求阐释事物的来龙去脉。高中阶段涉及的知识则比较全面、深入、抽象,要求在大量地理事实基础上分析成因和影响,归纳原理或规律并进行广泛的应用,获取信息能力要求较高,能通过分析、判断和取舍对信息进行准确解读,对身边的地理现象或事实进行准确描述和阐释,并能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探讨,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如果说初中阶段的交通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那么高中阶段则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从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分析

      学生需知道交通运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能静态描述不同空间尺度的交通线分布或交通网络格局,也能动态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及其影响。所以,复习时不仅要将初高中阶段交通运输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学科能力。

      4.教学内容结构分析与图解

      (1)知识的层级关系。“交通运输”专题知识的层级关系如图1所示。

      

      (2)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的知识结构图从宏观角度厘清交通运输各知识组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组块——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各有其优缺点。交通运输表现形式有点、线、网。交通发展程度存在时空差异。

      第二组块——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一个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布局受当地区位条件的影响,以地形为代表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交通发展的客观因素和基础因素,人类活动需求及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其决定性因素。人口、聚落的分布决定交通的发展与分布,人类活动的需求决定交通的发展趋势。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从而出现交通区位条件的时空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和交通线路分布的不均衡,所以要从空间差异、时间演变上认识区域交通发展的地域差异及发展趋势。

      第三组块——交通运输的影响及其发展意义。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形成、分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交通的发展促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及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体现出交通运输重要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策略探讨

      1.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学习过程分析

      (1)学习起点及学习进阶路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任何有意义学习的前提。通过高一新课和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三学生已对“交通运输”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由于教材内容的分散,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及逻辑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难以自主建立知识结构。同时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大量知识的遗忘造成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模糊。不过,在本专题之前的复习过程中,学生进行过读图等相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已初步掌握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不太复杂的地理问题。虽然该阶段学生仍欠缺独立的理性思考,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深入,但在教师的引领下可重新建立知识结构。

      教师的任务是在准确把握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将初、高中知识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能迁移应用的知识结构。通常的教学设计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另一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前者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构建关联的知识组块;后者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或解决新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学以致用。这两条途径在高三教学中经常同时使用,相辅相成。

      (2)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笔者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发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三种。

      ①基本概念不清。本专题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很多,学生对交通工具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路与交通线路走向、海洋运输与水运、聚落空间形态与聚落面积等概念认识模糊,出现乱用、混用现象。对交通运输布局、交通区位等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易出现答非所问、逻辑关系混乱等状况。

      ②主干知识建构不全。有研究表明,学困生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如对于“说明在地形影响下,某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城镇等点状事物、交通线等线状事物的分布特征如何描述,所以点状、线状、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方法是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在分析某一具体区域的交通发展状况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区域背景知识的欠缺。如对于“根据环境条件,说明某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这一问题,学生无法联系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天气晴朗,盆地面积大,城市分散等背景知识来解决问题。

      ③地理思维能力欠缺。表现为图文信息获取不全,尤其是图中信息较复杂时,不能根据题目要求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正确解读;不能建立图中信息与已有知识储备间的联系,判断和推理失误,分析问题不全面;不能用地理术语言简意赅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词不达意,语言繁杂,表述无层次、无逻辑;论证和探讨问题时逻辑不严谨,缺乏创新思维等。大多数学生面对情境中的新问题时,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策略不明确,回答问题随意,答题得分率低。

      2.针对学生已有问题的教学策略

      基于复习阶段学生的认知,概念教学和主干知识的建构将作为本专题教学的重点。案例分析时,获取和解读信息、迁移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提升将作为教学的难点。

      (1)加强核心概念教学,优化知识组块。概念是支撑学科知识的基石。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确表述概念,而且要从感性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其通过事实性知识理解核心概念,通过列表、结构图等形式比较概念异同或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知识组块,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复习“交通区位”时,可以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合理的交通区位选择,也可根据同一地区交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其交通发展趋势,对“区位”及“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得到完善,而且更加清晰。

      (2)重视图像,图表解析,提升地理技能。对高三学生来说,各种变式图、分布图的阅读技巧是需反复训练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的,图中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是提升学生地理观察及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对比图3和图4,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地理信息?如何进行解读?

      

      从两图中提取出的相同信息是重庆地处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城市沿江发展。这说明重庆在该处设城的理由,一是考虑城市用水,二是依托嘉陵江和长江的水运优势。两图中有变化的信息是城市地域范围扩大了,城市形态更加不规则,图4所示城市地域沿公路线、铁路线及嘉陵江和长江扩展延伸。据此可以解读出城市化、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各要素相互影响的关系,等等。

      (3)注重问题链的设计,强化地理思维。帮助学生对有难度的地理问题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链,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地理思维,进而形成地理逻辑,促使其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建构。

      例如,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通过图像信息的逐层叠加(图略),提出对应的三个问题(见图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台阶、分步骤的问题探讨,引领学生思维从简单到复杂、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视野从小到大的发展,在区域中落实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线路布局特点、变化、原因及差异等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渐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并促进其知识结构的完善。

      (4)加强生活情境创设,关注问题解决。感受生活中的地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地理学科价值认同感是地理教师的职责所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或“结合实例分析”,所以教学中要利用典型案例分析得出基本规律和原理,或利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教材提供的案例在新授课中已被广泛应用,所以复习课中最好选用近期生活中的案例,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剖析案例,回顾旧知,构建知识框架,同时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笔者设计“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因素”这一内容时,恰逢雅西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这条高速公路被誉为“天梯高速”,其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修路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地质难题,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于是,笔者让学生结合地图(图6)比较雅安到西昌、北京到石家庄的直线距离及公路运输用时,引导学生探讨雅安到西昌是否可以像北京到石家庄一样实现公路高速化,如何实现?在学生充满疑惑时出示“雅西高速公路景观图”,学生读图对比雅西高速公路与沿线普通公路的道路特点,探讨山区公路实现平、直的条件,最后出示“雅西高速路沿线工程示意图”(图7),帮助学生理解技术、资金对交通线路、道路及设施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

      

      高中地理复习需教师按课标要求进行整体把握下教学内容梳理和学习进阶分析,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和障碍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促进其知识迁移应用,提升其地理学科能力。

      

      总之,课堂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行为等教学策略,有效转化为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标签:;  ;  ;  ;  ;  ;  ;  ;  

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