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数学模式的建立及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数学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借用工程学科中“电场”的概念,提出了技术转移场的概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技术转移场的基本数学模式。最后,着重结合某地区工业技术转移的实际,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上具体分析了该模式中各量的特征和意义。
一 引言
技术转移作为推动国际区域和企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活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比如从国际范围来看,本世纪中后期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S型传播曲线理论”,拉查斯等人的“二元传播假说”,以及曼斯费尔德对工业经济领域技术传播的开创性研究等是对技术传播理论研究的代表。自从1964年在第一次联合国贸发大会上提出“技术转移”问题后,邓宁的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三位一体”的国际生产选择模型,斋滕优的技术转移周期论及在10多年前提出的关于国际技术转移的“N(need)-R(resources)关系假说”, 克鲁曼等人的技术转移一般均衡理论等代表了对国际技术转移机制研究的主要成果。另外,对技术创新的研究经过约半个世纪3~4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了综合、重点、实用、回归性探索研究的新阶段;国内在对技术商品化及技术市场理论的研究、关于技术转移机制与政策的一般研究以及对技术转移梯度理论的初步研究等方面也形成了不少共识,并对加速我国技术转移、技术进步起到了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技术转移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有的已相当成熟,并产生了实际效果。但在研究与应用中普遍存在国际技术转移多、国内技术转移少、定性多而定量少、宏观和微观分别研究多和综合研究少等问题。本文旨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原理及研究方法,从“场”的角度,对技术转移的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
二 技术转移场的概念、特点及其数学模式的建立
任何技术转移过程都至少涉及两个客观实体,一个是技术的发生地,提供技术,我们称其为“技术扩散源”;另一个接收并消化技术,我们称其为“技术吸收体”。技术转移实际上就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从“技术扩散源”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媒介,到达“技术吸收体”的运动,它实质上是一种交易活动,一方提供技术,另一方以各种方式通常是货币作为回报。相同产业部门内的技术转移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技术转移类型。
作为技术转让的技术转移,具有诸多特点,如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技术扩散源”与“技术吸收体”是相对而言的;技术转移是一种交换活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技术不是普通的商品。技术虽有它特定的载体,但它的转移并不依赖于其载体的转移。技术转移的过程是一个技术扩散源与吸收体间合作配合的过程;技术转移所转移的技术对技术吸收体的基础条件及其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因而,技术转移比一般商品交易或物资的流转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从技术转移是通过某种特殊物质来传递技术的现象和技术转移的若干特点,我们可以联想到“场”的概念。电荷与电荷间通过静电场发生相互作用,并可表示为:电荷静电场电荷。
由此类推,借用“场”的概念,我们可将技术转移表示为:技术扩散源技术转移场技术吸收体。
整个世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考察静电场和技术转移场,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为技术转移场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㈠电荷有正负之分,其间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静电场的电力线形状因而不同;而技术转移有扩散与吸收,同是技术扩散源或同是技术吸收体的两个客体间,会因争夺技术用户或技术而出现相互竞争、相互排斥的现象;而在技术扩散源和技术吸收体之间则存在供需双方相互吸引的现象。由于技术扩散源和技术吸收体的数量、能量、分布、关系及所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技术要素传播的方向、途径等会有所不同。
㈡电场和普通物体一样具有能量,技术转移场与其相似,其强度也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这个距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㈢静电场的场强具有耗散现象,技术转移场与其相似,即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殊形式,它传递一些技术实体与另一些技术实体的相互作用。
㈣两个带电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其大小取决于电荷大小和介质的特性;同样,技术转移的供受双方存在相互作用。这表现在技术从扩散源流向吸收体并增强其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资金”回报和信息反馈,促进技术扩散源进一步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利其继续发展。技术扩散源与技术吸收体间的技术转移量取决于技术扩散源的扩散能力、技术吸收体的吸收能力和技术市场的特定环境。
㈤电场的一个基本性质是,它对所处的电场中任何其它电荷都有电场力的作用,技术转移场也有类似的性质,即只要有某个技术载体进入该场,就会受到它的作用,并对技术转移场产生作用。
㈥电场具有能量、动量,即电荷和电流已经消失,仍有电磁场以波的形式继续存在和向前传播;技术转移场也有类似的性质,即使形成技术转移场的某个技术扩散源消失或不再具有扩散能力,该技术仍能通过某技术载体再形成新的技术转移场,继续进行技术转移。
㈦不同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有叠加效应;技术转移场也有类似现象。不同技术扩散源形成的技术转移场对同一个吸收体的作用可以叠加起来,对其起综合作用。
㈧当中性导体进入静电场时,导体内的正负电荷会重新分布,出现“静电感应”现象;若有某个因不存在技术需求而“不具备”技术吸收能力的技术实体进入技术市场,当其现有技术面临着有比之更先进实用、技术位势更高的技术取代时,现有技术就会相应的改进,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相应提高。也可称之为“技术感应”现象。
鉴于技术转移场与静电场的相似性,我们可借用静电场的库仑定律来定量地对技术转移场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
当然,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技术转移场与工程系统中的静电场也必然存在着很多差异性。比如,在电场中,某两个电荷间的电场力不受第三个电荷存在的影响;在技术转移场中,某两个技术载体(实体)间的技术转移量往往受第三者存在的影响。又比如,带电体对周围物体发生作用时不丢失电荷;而技术转移场中,技术扩散源在转移技术时,要根据技术转移的具体形式来决定其是否失去技术及失去的程度。在技术转让中,技术扩散源部分或全部失去技术;在联合开发中,技术扩散源基本上不失去技术。
三 影响西安地区技术转移各因素的一般分析(宏观分析)
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过程,影响因素众多,为了使模型简洁清晰,我们把所有来自技术扩散源自身的因素归入其扩散能力Q(,扩),把所有来自技术吸收体自身的因素归入其吸收能力Q(,吸),而将其它因素分别归入“距离”R和系数k中,下面结合西安地区技术转移的实际逐一说明。
㈠技术扩散能力Q(,扩)
Q(,扩)受技术本身的特性和技术扩散政策两方面的影响。技术的特性又分为技术的品质特性(主要包括技术成果的水平和技术的适用性)和技术的经济特性(技术成果的价格和技术的经济效果等)。技术的本身特性是技术转移的内因,技术扩散的政策是技术转移的外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都不具有扩散能力。
西安地区具有众多的技术生长点和扩散源,其内在的品质较好。但由于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在域内还未被充分认识,加之政策导向的不良影响,使得该地区潜在的巨大技术扩散能力远未被充分挖掘出来。
㈡技术吸收能力Q(,吸)
技术转移之所以会发生,前提在于吸收新技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正是这种需要形成了技术转移的市场,因而技术接受方(吸收体)是技术转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项技术转移是否能顺利进行,往往取决于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和意愿,即选择、理解和使用技术的能力。技术吸收能力一般由图1所示的诸因素所决定。
图1 决定技术吸收能力的因素
西安地区的工业长期以来,以加工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这些工业企业客观上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主观上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技术需求不足。长此以往,使得西安地区众多工艺仍处于50~60年代的加工水平,处于70~80年代水平的仅占9.8%; 加之体制和政策等原因使得众多职工缺乏主人翁责任感,人力等企业资源远未被发掘出来;由于结构和经营的原因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普遍缺乏开发资金。因此,现实的企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吸收能力不强,是导致一些重大高科技成果在西安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因素,西安某高校的两大科研成果人人汉字输入系统和涡旋式压缩机技术转移到外地开发生产就是例证。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普遍提高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㈢技术转移场中距离R的含义
技术转移场中距离R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也应是个综合的概念, 它有以下几种含义:
1)技术扩散源与技术吸收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距离技术扩散源越近的技术吸收体,越容易实现技术转移,出现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但是现代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与发展,已经极大地减小了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对技术转移的影响,西安地区的许多技术成果“流失”外地就是证明,因而对这类空间距离的研究意义不大。至于因空间距离大而造成的对技术扩散源所拥有技术的信息屏蔽,将在后面分析。
2)技术扩散源与吸收体间的行业差距。 不同行业间进行技术转移,由于受到工艺条件、生产设备、人员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比较困难,而同行业间则较容易进行。一般来说,行业差距越大,技术转移场强及技术转移量越小,它们之间基本成反比关系。本研究限于同行业技术转移,故基本不考虑行业差距。
3)技术扩散源所持技术与技术吸收体现有技术之间的位差。 技术扩散源与技术吸收体之间存在着技术位差,这不仅是造成技术开发结果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衡量转移双方技术相容性的一个尺度,如果两者技术差距过小,也就是说技术扩散源与技术吸收体具有相近的科技能力,那么二者之间也就不存在技术转移的必要性。但如果两者间的技术位差过大,那么技术吸收体就难以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开发成果,技术转移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在上述两极端之间,有一个可以保证技术转移实现的合适范围。由于技术转移场的这种特性(与电磁场不同),在同行业技术转移活动中,应注意选择一个可以技术转移的技术位差范围,或应注意采取适宜技术的策略,以期取得满意的效果。
西安地区现阶段技术转移中呈现出差距过大(如高等院校与集体或乡镇企业之间)和差距过小(如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并存的特点,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区域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争取有区别的技术政策,以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转移格局。
㈣技术转移系统分析
任何技术转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它不仅仅涉及到技术扩散源和技术吸收体,还涉及到许多中间因素,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影响技术转移的环境因素,并用技术转移系统来综合表征。这些因素如图2所示:
图2 影响技术转移的环境因素
多种调查及分析表明,在诸种影响因素中,管理体制与政策、市场尤其是技术市场状况、中试等中间转化环节,以及技术协作等更为重要和普遍,西安地区尤其如此。比如西安地区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较强,但因从科研到生产的中间环节薄弱,高校和研究所中因缺乏中试条件而只能提供实验室技术,加之企业缺乏吸收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想或无力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所以许多科研成果很难在域内物化。这也是致使70%以上工业科技成果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又比如由于条块分割,部门间很少联系,造成科研、开发、生产等信息的相对封闭,高校与科研单位、科研单位与科研单位缺乏协调合作,造成科研力量分散,研究与开发在低水平上重复,而很少进行重大课题的联合与多学科的科技攻关,未能很好地发挥西安地区科技优势的整体功能。
前面采用机理法初步建立了技术转移场的数学模型,并围绕该模型,结合西安地区技术转移实际,就影响技术转移的各方面因素作了定性分析。为了实现对技术转移场的初步量化分析,我们还对各因素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ISM),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直接影响因素程度(重要度)进行了分析(具体过程略)。如若有足够的统计资料,尤其是历史数据资料,就可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使用拟合法等量化分析方法,对技术转移场数学模型进行较为精确的表达,也可通过图解法对技术转移效果与技术位差范围之间的关系作出量化分析。
四 科技部门与工业企业间技术转让效果的分析实例(微观分析)
采用本文所述的技术转移数学模式,对西安某高校(技术扩散源)与当地某军工企业(吸收体)间转让电冰箱铜铝管接头制造设备及技术项目的分析、计算与评价(具体过程及结果略)发现,由于中试环节评价值较低(仅为0.25),使得系数k的数值和转移结果F的评价计算值较低或不很理想,这与对该项目的调研结果和前面的宏观分析结果是基本相符的。西安地区对中试理论研究不够,政策支持不力,在许多行业不强调经过中试环节,中试基金投入较少,中试组织管理不善。最近,国家已决定在该地区建立数个国家级工程试验研究中心,这可望对在西安这个技术资源高密集区尽快形成社会性的综合的中试条件和若干基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