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依据的逻辑主线(2007年修订版)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依据的逻辑主线(2007年修订版)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修订版)的逻辑主线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订版论文,主线论文,逻辑论文,法律基础论文,中应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7)09-0044-05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修订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修订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既充分反映了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又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理论系统性和现实针对性。准确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材逻辑主线的理论依据,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章节中的体现与渗透,正确处理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修订版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成功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材的逻辑主线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存在的多元性,决定了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复杂多元的,都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的进退治乱。因此,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倡导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与功能的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强调其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进行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内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移风易俗,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1](P402)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之源,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功能与作用,决定了它在《基础》教材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基础》教材只有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才能符合“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基础”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基础》教材,是党和国家对《基础》教材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材修订课题组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但对任何一种理论的认识都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也不例外。从2004年6月开始《基础》教材三级提纲的编写到2006年8月教材第一版出版这一期间,在党的重要文献和我国的学术论著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尚未形成,因此也不可能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书的逻辑主线。为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础》教材中的统领地位,在教材第一版中,我们把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从基本的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论述,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结合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实际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为《基础》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及时地在教材中充分反映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不断地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正确处理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才能更好地体现“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适应这种要求,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和中宣部、教育部的决定,教材修订课题组对教材第一版进行了修订。修订版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书的逻辑主线,进一步增强了《基础》教材逻辑体系的严谨性、理论的系统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因为教材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点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从逻辑结构上看,教材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相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出版的教材第一版,之所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其理论依据在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两个概念毕竟不能等同,两者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由此可见,教材修订版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逻辑主线,体现了教材与时俱进的品格,有力地增强了教材的理论性,进一步完善了教材的科学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章节中的体现

教材修订版对第一版的有关节目作了调整,修订100多处,增添10000多字,删除3000多字,并对“学习思考”和“阅读文献”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可以说,每一处修订都与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逻辑主线相关联,都是为了把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机地融入教材的各章节之中。下面仅就教材有关章节的重点修订加以说明。

第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教材修订版把教材第一版绪论“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改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节分为三个目。第一目即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性,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特别是对于引领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二目即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论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及其各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层次地位与社会功能。第三目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解释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这两对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关系,以及《基础》教材的内容和性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第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与教材体系结构的统一。为了使第一章的内容结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结构相一致,修订版调整了教材第一版第二节第一、二目的先后位置,调整后的第一目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第二目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为了进一步强调和说明这两个目的内容各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修订版第一目下增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内容。第二目下增加这样一段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为了进一步凸显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教材修订版更加鲜明地指出了本章内容的主题在于帮助大学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例如,教材修订版把本章“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改为“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把“它们都共同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改为“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为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材修订版第四章第三节增设了第三目,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目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从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道德建设的方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这三个方面,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依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功能,指出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一目的增设,既承接了上文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又为下文的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提供了价值认同基础;既凸显了本章以及后几章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又进一步增强了教材体系结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相一致的明晰度。

第三,实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教材章节内容的有机融合。教材修订版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依次在教材节题、目题中的体现,也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材具体内容的有机融合。例如,在修订版教材第三章中,为了论述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在第一版教材第一目“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中增加“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根本表达,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坚持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把教材第一版第一目第三段的内容改为“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在任何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都在客观上深刻制约着个体的价值目标。只有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个体的价值目标,才能在现实中得到更好的实现。从个体追求人生价值的角度看,这个定向不可颠倒,个体对此认识越自觉、越深刻,人生价值的追求就越主动,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会陷入被动,走弯路,付出较大的代价,甚至迷失正确的价值目标。当然,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的导向替代个体目标,也不是个体简单地附和社会实际存在的某种价值目标,而是指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其中有些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就可能走错人生之路,使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三、应用修订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教材的逻辑主线及其在教材内容中的体现,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教材的性质、内容及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圆满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学实践,就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基础”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必修课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教材体系和教学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共同任务,“基础”课与其他三门课既相互区别、各有分工,又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其他三门课相比,“基础”课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它旨在综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大学生在人生理论和实践方面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和解释;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更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规范向行为的转化。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时,要清楚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更要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方向、动力、环境、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有吸引力、感染力地讲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完善自我、创造人生辉煌的重要价值;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时,要从价值认同的视角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涵义和精神实质,更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以及如何实践问题;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容的四个方面基本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要讲清每一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层次结构中的定位,更要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第二,教材修订版与教材第一版的关系。《基础》教材第一版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编写组专家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的,其指导思想、框架体系、章节内容,较好地反映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宗旨,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教材修订工作,遵循的是“可改可不改的不改”的原则,以保持教材的稳定性。教材修订版把教材第一版绪论“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改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修改,是更加明确了教材的逻辑主线,体现了教材的与时俱进性,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但并不是从根本上对教材逻辑主线的变更,也没有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教材中的应有地位。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他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紧密相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教材第一版中有20多处体现和渗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教材修订版对于这些内容都没有进行修改,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仍然是贯穿教材始终的一条主线。教材修订版第四章第三节增设了第三目,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目的在于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仅仅属于教材第四章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概括,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材的理论逻辑主线,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教材的实践行为主线。

第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课程的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系统。教材体系是由教材编写者设计、构建的通过教学大纲、教材等来体现的理论体系,它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特点;教学体系是由教师设计、构建的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蓝本而形成的课程教案体系,它具有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只有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教材价值的潜在性才能变为现实性。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接受状况,灵活地讲读教材,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开拓和发展教材内容,但必须贯穿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主线,以教材体系思维逻辑、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学术兴趣,也不能只考虑学生和学校的实际要求,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另搞一套。

第四,案例评析与案例介绍的关系。一般来说,案例教学应包括案例介绍和案例评析这两个基本的环节。案例介绍,即教育者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客观、形象地呈现案例的内容,使受教育者为案例中的人和事所触动,激发其情感,引发其思考,把教育主客体的情感和思考聚焦在同一案例之中。案例评析,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评价尺度,对案例中呈现的人和事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评判,引导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介绍是手段,案例评析是目的,是案例介绍的落脚点。手段始终是为目的服务的。因此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手段与目的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舍本求末。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运用的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教学自身的形象感染力,吸引学生探索成人成才的规律,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理论。如果运用案例教学冲淡了教学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影响了理论逻辑的魅力,那么这种案例教学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标签:;  ;  ;  ;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依据的逻辑主线(2007年修订版)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