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放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课堂,满堂讲或满堂问仅仅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达不到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能力的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开放教学;小学数学;主动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10-01
一、“跳出旧框”使之有新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重视拓展学生探究学生的思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安全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突出合作、自主。在讨论中,每个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加速知识的同化。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二、“导引曲径“使之更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心理原因,思维往往浮于表面,探究的思维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此,我围绕思维目标,指引思维的“曲径”,这“曲径”实际上是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维指向。教学中,让学生沿着“曲径“逐层“探幽”,促其对思维目标的深层感悟。
如例题:一次,小敏、小红、小丽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大家商定,出租车费一定要合理分摊,小敏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了车,到了三分之二处,小红也下了车,最后小丽一个人坐到终点,付出18元钱,他们三人如何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本题的一般解题方法是:按路程的多少来合理分配车费。因路程的比是1∶2∶3,
所以小敏:18÷(1+2+3)=3(元);
小红:18÷(1+2+3)×2=6(元);
小丽:18÷(1+2+3)×3=9(元)。
本题还有特殊的解题方法:共有三段路,每段6元,每段路所花的钱平均分配。第一段路三人都乘,每人应付2元;第二段路小红和小丽合乘,两人各付3元。这样每人应承担的车费如下:
小敏:2(元) 小红:2+3=5(元)小丽:2+3+6=11(元)
如果考虑出租车的起步价,车费的分配又有所不同。
解答本题时并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可以遵循,思维呈发散性,如能找到一个新角度,就可以发现新的解答。
三、“百家争鸣”使之有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善于倾听的耳朵。对于学生发出的不一样声音要加以重视,引导学生来思考、判断、甄别,从而在百家争鸣中发现数学的本质属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搭配的规律”教学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队参加了2002的日韩世界杯足球赛,所在的小组共四支球队(其他三支球队为巴西队、土耳其队和哥斯达黎加队),每两个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那么小组赛阶段该小组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学生在读题理解后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在集体交流时有学生介绍了列举的方法,还有的学生采用画图的方法,用四个点代替四支球队,连线表示两者间进行的比赛,这样他们从一支球队开始想起,用3+2+1来算得一共需要6场比赛。在大家结合图示理解了这样的方法后,又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其实每支球队都要与其他3支球队进行一场比赛,而如果把每支球队与另外三支球队连起来会发现每两支球队都连了两条线,所以可以用4×3÷2来计算。我请学生交流了这样的思路,大家表示可以理解,随后又变化了问题来尝试验证,发现了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
正是由于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而教师又允许这样的不同声音,学生在这样的问题认识上就多了一种方法,多了一种选择,同时在后面问题出现一定变化时,这样的乘法原理会更有“用武之地”。
四、“开放教学“使之顺畅
实施开放教学,教师首先要实施情感教育。小学生年龄小,喜欢老师的表扬。教师热情地肯定、激励、鼓舞,创设适应的情境,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作为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激励的优势。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做到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人手,开发教学内容:(1)改变教材内容,创建生活化课堂。(2)重组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效率。(3)增删教材内容,适应时代需求。其中后两种做法,老师们在平常教学中经常使用,不再细说。这里着重阐述第一种做法。以《圆的认识》练习课为例,介绍两种不同的课堂形式。(A)教师出几组题,学生做、教师批,教师讲、学生听,最后达到熟练解题为止。(B)首先,教师创设情景“学校中院的大花坛改为草坪,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草坪?”接下来学生思考:a.要想求草坪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b.如何求出所需条件?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要想求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可以通过测量圆形花坛的直径(最长的距离)求出半径。这时教师没有发表意见,而是组织学生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因为花坛中有假山的阻拦没有办法测出直径的长度,学生转为测量周长,算出半径,计算面积。在这里教师没有过多的言语,而是将解题的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组织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积极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又不断比较、更改、修正自己的做法,最后得出最佳方案。整堂课,既让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的全过程,又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求同存异”使之有法
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数学问题时,由于基础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思路,这时教师不必强求意见的统一,可以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角度去探索,遇到困难或者得出结论后再组织交流,这样学生会累积更多的数学方法,获得必要的体验。
例如,在“小数乘整数”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组问题:数学练习本的售价为0.8元,小明买3本需要多少元?小华买12本需要多少元?对于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2.4元”,在请学生解释原因的时候,学生从0.8元就是8角的角度出发,算出3个8角就是2.4元。而在学生独立尝试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还是根据刚才的思路来计算的,算出12个8角是96角,就是9.6元,有的学生直接列出0.8×12的式子,将0.8看成8个0.1,乘12后得到96个0.1,就是9.6;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0.8扩大10倍,变成8乘12得到96,再缩小10倍,变成9.6(小数乘10和除以10学生还没有学过,但是大部分学生理解这样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交流几种不同的方法时,学生认为几种方法都是可行的,并且他们发现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后要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开放的课堂具备更广阔的空间,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层次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理念,让课堂因为开放更深入,让学生因为开放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赵龙标.开放数学课堂 放飞学生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09.
[2]李民权.让“活”字贯穿整个数学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2014(04).
论文作者:杨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球队论文; 课堂论文; 方法论文; 思维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