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改中提速——2003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热点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热点论文,新一轮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课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已逾两年,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在这波澜壮阔的大舞台上,再次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瞩目的精彩大戏。
2003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集中体现在三个主题上:一是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二是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释放,教师的自身修养得到提升;三是洞察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偏向”。结合这三个主题,以下几个热点板块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文课改: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释放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深圳市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学习》2002年第10期撰文,用“六大解放”作了概括:(1)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眼睛。教师鼓励学生敢看书,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学生从外部世界吸收了大量信息,内心世界得到空前的丰富,为学生敢想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2)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教师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创造意识得到了增强。(3)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在新课标指引下,语文课一改以往的沉闷压抑,营造提问、读书、表达的氛围,学生发言踊跃,辩论积极,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式对话过程。(4)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双手。教师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自学,放手作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的过程中,解决问题。(5)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空间。教师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6)语文课改解放了学生的时间。课改以后,机械、重复的作业少了,学生课余时间多了,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爱学的知识,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有了自由发展个性的余地。
新课标实施两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在课改实践中得到初步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能够在自主活动中释放。
“洗脑”“充电”:教师自身的内在修养得到提升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新一轮课改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语文教材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阅读量翻了几倍,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转变,教学评价有了新的标准,面对这些变化,教师意识到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实施新课标,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阅读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随着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教师将涉及一个新的阅读领域,以往,教师书架上大多摆放的是教案、.教参、考王、考典等,而现在,《教育新理念》、《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研究性课程》、《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等书籍,成了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新课程对教师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量的增加,重要的是质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组专家指出,语文教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教师的阅读不应该是一般地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教材改革:与时俱进,实现新的突破
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语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既给教师提示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又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学生提高了阅读兴趣,获得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持久动力,更爱学习语文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实现了新的突破,表现在:以专题组织内容,实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整合;以儿童性为选文的重要标准,关注了儿童的生活情趣;传统的语言形式承载了识字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任务,体现了语文的多维目标;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习过程,加强了课外、学科间的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脸”,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一是小学生作文入选教材。以往在小学语文课本内的是名家的美文,小学生的作文能入选语文教材实在是不可思议。而广州市华阳小学竟有《捕蝇记》等七八篇小学生作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实验教材。二是浅显的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教版第12册选编了《古代寓言二则》和《关尹子教射》。文言文是历史和文学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信息,小学生读一点古诗文能陶冶情操,提升精神。三是部分老课文在教科书中悄然淡出。由于一些老课文多是揭露旧社会和资本主义罪恶的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到政治和阶级的高度,所以会逐渐减少。叶圣陶先生那篇影响了好几代人的《粜米》从今年春季人教版新教材小学语文第12册中淡出,随同淡出的还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语文教科书无论如何更新,总是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和活力。因此,面对教材的变革,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新课程观:挑战“优质课”标准
“优质课”的认定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一种经过评选产生的好课。由于“优质课”的概念十分宽泛,因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有统一的科学的界定。人们习惯于从各自的认识出发,产生诸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翻阅近期语文专业报刊,不难发现林林总总的诸多论述,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湖北莫定弋老师在《语文优质课优在哪里》(《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语文优质课优在“一新”、“两全”、“三鲜”。所谓“新”,指教育理念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谓“两全”,指的是,“教”要面向全体,“学”要全面发展。所谓“三鲜”,即鲜活的教学内容,鲜活的教学方式,鲜活的教学语言。“优质课”的内涵十分丰富,莫定弋老师提出上述三个方面去把握“优质课”的内涵是很有见地的。
随着新的课程观的确立,人们对“优质课”的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云南大理学院何志魁老师在《云南教育》2003年第7期撰文,作者从新课程教学目标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对“优质课”的标准作了三个方面的归纳:(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把教学方式的引导性、研究性、合作性作为“优质课”展开过程的标准。(3)优质教学标准应该落实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生成与相互生命意义的建构上。
对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指导意义的延伸和拓展,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优质课”的标准,只能是一些导向性的规定,很难提出过细的量化标准。用语文课程审视优课艺术,笔者认为归结到一个根本上,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实现内容与形式、人本与书本、个性与共性、智能与情感、基础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课改效应:崭新的教学设计替换传统的教案,新课堂伴随着课改实验正在成长
翻阅近期的语文报刊以及各省的教育刊物,均开辟了“教学设计”专栏。“教学设计”受到教师的青睐。以往教师备课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教案汇编,成了教参、教案的“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影响了教学创造性的发挥。如今,当人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教师备课也开始走出传统的“标区”。一改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知能目标——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格式化的教案,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开拓升华——教学手记”或“设计理念——设计特色——教学过程——体验感悟——课后反思”等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是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语文教育的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特点所作出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摒弃了传统教案中的形式主义。由此可见,改“教案”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它的实质是,使新课程中的理念在教师备课中得到体现,也给教师备课松了绑。
课程改革不仅给教师备课松了绑,也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鲜明的新课程意识,多元的教学目标和科学评价体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独特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课堂上许多环节之中。新课堂伴随着课改实验正在成长。新课堂已不再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舞台;新课堂已不再是呆板教育学生的场所,而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场所。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江苏孙双金老师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撰文,对新课堂的构架作了很有意义的断想。他认为,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课堂上要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新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笔者以为,这样的课堂才是和新课标最为合拍的新课堂。这种新课堂的生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学生的探究,从知识的传递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此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标”为镜:直面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逾两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融入新理念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策略。但是,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领会不深,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1)有的教师不能从整体上来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不能立足于“语文”这个基点来思考“语文素养”及其组成部分,对其内涵做出过分的演绎,把许多非语文的东西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2)新课标重视积累和感悟,提倡多读多写,这是符合汉语言的基本规律的。但有些教师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有偏差,导致一些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讲风很盛”转向今天的“读风很盛”,而这种读是不求甚解的读,是失去灵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未能处理好朗读感悟和点拨指导的关系。(3)有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活动化的现象有所增加,在一节课上学生唱唱跳跳好几次,但没有一次和教学内容有关系,学生该静时静不下来。还有些课频繁让学生讨论,结果课堂像会场一样,虽然气氛极其活跃,但语文味道不浓,语文课的特点在丧失。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课改是新事物,谁也没有经验,任何一项教学改革的构想,最终都要依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只要我们准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辩证处理语文教育中的各种关系,一定能够探索诸多有效途径。
年终盘点,2003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欣欣向荣,热点多多,难以尽述。当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但潜力巨大,再攀新高峰的小学语文教学,必将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