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历史手稿版本的变化_王瑶论文

中国新文学历史手稿版本的变化_王瑶论文

《中国新文学史稿》的版本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史论文,中国论文,版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凡经典著作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在本学科中有奠基作用,无论后来学科发展到何种程度,它的价值都不会消失;二是在本学科中有积累作用,凡从事本学科研究,不能不了解本书的写作经过和它的基本内容;三是变革作用,本学科后来的学术变革的基本因素,无论正反两面,多数包括在本书的历史中。有鉴于此,对经典著作的了解,应当从它的版本开始。

《中国新文学史稿》的版本变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版本本身的情况,二是著作的修改情况,本文只讨论前者。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曾先后收入1995年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王瑶文集》和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王瑶全集》中,本文的版本变迁,不包括这两套全集中的情况。

一 开明初版本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初版本,1951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初版的印数是五千册,而且只有上册,算是半部书。书前有王瑶《自序》一篇,篇末注明本书“1951年元旦王瑶于北京清华园寓所”。这个时间很重要,它说明本书完成的时间,这是一个转折的时代,它有特殊意义。因为书的完成和出版之间有一个时间差,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要从它的完成时间中看出一些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王瑶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他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史》课程的讲稿。1948年,王瑶在清华大学本来讲的是《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一课,王瑶说:“同学就要求将课程内容改为‘五四至现在’一段,次年校中添设《中国新文学史》一课,遂由著者担任。两年以来,随教随写,粗成现在规模。”

据王瑶自述,1950年5月,教育部召集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其中规定《中国新文学史》是各大学全国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并要求按如下内容讲授:“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著名作家和作品的评述。”

王瑶在《自序》中有“清华添设此课略早”一语,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制度化,起源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中国新文学史稿》初版本的后面,附有当时开明书店的一个广告,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帮助,尤其要注意其中的印数。郭沫若选集印数最高,似乎有特殊意义,按常规推测,有些例外。广告如下:

中央文化部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辑

新文学选集

这里所谓新文学,指“五四”以来,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而言。现实主义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主流,而其中又包括着批判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两大类。新文学的历史就是从批判的现实主义到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这套丛书依据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选辑了“五四”以来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目的在使读者以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对新文学的发展获得基本的知识。现在第一二辑已经出版,其中包括二十四个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的选集有作家自选的,也有由本丛书编委会约请专人代选的,如已故作家及烈士的作品,每集都附有序文,又有作者照像,手迹等图片。

第一辑

鲁迅选集 印刷中

瞿秋白选集印刷中

郁达夫选集16000

闻一多选集13500

朱自清选集15000

许地山选集12500

蒋光慈选集21000

鲁彦选集 16500

柔石选集 14000

胡也频选集19500

洪灵菲选集12000

殷夫选集 9500

第二辑

郭沫若选集39000

茅盾选集 印刷中

叶圣陶选集23000

丁玲选集 24000

田汉选集 印刷中

巴金选集 17500

老舍选集 15000

洪深选集 19000

艾青选集 14000

张天翼选集17000

曹禺选集 30000

赵树理选集10000

二 新文艺完整本

《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出版,有一个前后过程。上册出版后两年,下册才出版,也就是说,本书的完整版本问世是在1953年。《中国新文学史稿》的下册,1953年8月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曾印过两次,现在一般流行的版本是1954年3月,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中国新文学史稿》,其时上册累计印数35000册,下册累计印数28000册,可见影响之大。

此次上下两册合印时,书前专门印了“内容提要”,其中说:“本书是作者前后在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史》一课程的讲稿。上册中除‘绪论’部分综述中国新文学的性质及领导思想等一般特点外,所述时期为自‘五四’文学革命至一九三七年抗战前夕,二十年间新文学的发展史。第一时期皆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报告四部分,就各作家的作品来叙述。本书前曾于一九五一年初版刊行,此次重版,内容已由作者加以修正和补充。”

在这个“内容提要”之后,作者写了一篇《修订小记》,专门叙述本书的修订情况,这个《修订小记》后面标明的完成时间是“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北京大学中关园寓所”。也就是说,这时王瑶已在院系调整后,离开清华大学到了北京大学。

《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前,同样也有“内容提要”:“本书是作者前后在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史》一课程的讲稿的后一部分。下册自抗战开始叙起,第一部分叙至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为止,叙述抗战前期新文学发展的一般状况,以及重要的作家和作品。第二部分叙述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一九四九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后所引起的人民文学事业的巨大变革,以及新的人民文艺的成长状况。最后另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章,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一九五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为止的三年间文学工作的一般状况。”

三 日文翻译本

《中国新文学史稿》曾由实藤惠秀、千田九一、中岛晋和左野龙马四人合作译成日文,1955年11月至1956年4月分五册由日本河出书房出版。此版本,笔者未见,仅据《王瑶全集》第3卷“编辑说明”引述。1956年6月15日,王瑶为《中国新文学史稿》日译本写了序言。

四 波文书局本

1972年6月,香港波文书局依据1954年“新文艺完整版”,原样翻印了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两册,合为一册出版,署名“王瑶编著”,封面印有“增订本”字样,同时本书后面合印了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编辑的《文学研究与批判专刊》第三辑中与《中国新文学史稿》有关的批判文章,删除了原书中批判王瑶,但与《中国新文学史稿》没有直接关系的三篇文章,本专辑是专门批判王瑶和他的学术活动的。波文书局在翻印时作为附录,改标题为《批判王瑶及<中国新文学史>专辑》,也是原书翻印,没有重新排版。

此书出版后,曾受到读者欢迎,再版时,书前新增一篇《增订版说明》,对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评价极高,虽然是一则简单说明,但它出自专家之手无疑,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中较早的史料。因为这段文字在以往关于王瑶和《中国新文学史稿》研究中,尚未见完整提及,现抄出如下:

增订版说明

近年来,一般大学多开有或加强新文学课程。对于每一位大学程度的学生,认真的读中国新文学史是有必要的;正如有必要读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一样。

阅读中国新文学史,跟阅读中国现代史一样,很难找到内容详细又较客观的书。基于上述的原因,本局增订出版了王瑶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所出版关于新文学史的书籍,计有:叶丁易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略》,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的《新文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四人合编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42)》,李何林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改革小组编的《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及王瑶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等书。

一九四九年以前,有关中国新文学的书籍,除了《新文学大系正编》外,多是零星简编,散篇短论的居多,较著者只有王哲甫的《新文学运动史》,霍衣仙的《最近二十年文学史纲》及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其它还有张若英(阿英)的《新文学运动史资料》和郭沫若的《创造十年》等书。

海外还可读到有关新文学史的书籍有:不全面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篇》,曹聚仁的回忆录式的《文坛五十年》,李辉英用大学讲义改写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心皇七拼八凑写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林莽的《新文学廿年》小册子,夏志清的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Fictions(本书已由刘绍铭博士中译,即将出版)及周策纵的May fourth Movement(本书已见中译)亦算对新文学有所阐论。

上述诸书,以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较为完备,所收之史料极丰,组织排比严谨,并且选用资料较客观,评论深入和公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本新文学史可以企及。

王瑶是朱自清的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很高,其有关中国古典文学之论述是众所熟悉的,其以中国古典文学之修养,加上与新文学耳濡目染的接触,撰述中国新文学史,当有难以超越的成绩。

本书甫一出版,即引起热烈的反映;本局收集讨论本书的文字及王瑶对本书的自我批评,共十数篇,汇编成《批判王瑶及<中国新文学史>专辑》,为本书附录。本局将本书增订出版,向读者提供有关中国新文学史的系统知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研究的方法和资料,及认识各方面在各时期,对中国新文学史所持的不同观点;并且祈望更完备的中国新文学史早日出现。

波文书局编辑部一九七二年五月

波文书局初版本,笔者未见,所见增订本,除了上述《增订版说明》外,书前分别收集了与中国现代文学活动相关的大量照片:分别是“鲁迅与瞿秋白(套色木刻,张漾兮作)”、“鲁迅赠瞿秋白的对联”、“瞿秋白木刻像(戒戈作)”、“闻一多画像(丁聪作)”、两幅“鲁迅像(力群、罗工柳作)”、“郭沫若像(刘岘作)”、“郭沫若手书·蜀葵花(原稿)”、“1962年,何其芳(站立者)在家中所摄的照片当时他是文学研究所的所长,坐者是‘来薰阁’——专为学者专家的学术研究服务的机构)的职员,他经常为何其芳送来参考书”、“田汉摄于1964年”、“田汉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易漱瑜摄于1921年”、“曹禺”、“阳翰笙”、“剧作家陈白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剧作家欧阳予倩是春柳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三十七岁时的老舍”、“老舍素描像”、“老舍”、“《火车集》《我这一辈子》封面”、“徐志摩与陆小曼”、“周作人(司徒乔素描)”、“周作人·廿八岁在东京”、“周作人·七十八岁在北京”、“郁达夫摄于一九三六年照片为松支茂夫所摄”、“一九二六年创造社的(右至左)成仿吾、郁达夫、郭沫若、王独清合摄于广州”、“许地山手迹·被目为怪人的许地山,留着长胡子”、“赵树理的手稿”、“赵树理像”、“丰盛的庄稼吸引了老作家叶圣陶”、“在草原上访问的老作家老舍(右二)和吴组缃(右三)”、“剧作家曹禺和蒙族儿童‘摔跤’”、“丁西林”、“郑振铎”、“沈从文(左)向艺人讲解历史文物·由作家变成考古家的沈从文”、“周扬”、“周扬与沈雁冰”。这些照片,多数依据当时大陆出版物的成品翻印。

五 上海文艺修订本

《中国新文学史稿》1982年修订重版,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分上下两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王瑶为重版本写了《重版后记》,后来的《王瑶文集》《王瑶全集》均据此版本,成为《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定版本。这个版本,据王瑶在《重版后记》中说明,是由孙玉石、乐黛云、黄曼君、王得后校改过的。“语句之间,略有增删,但体例框架,一仍其旧。”

本版删除了初版下册附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1949年10月—1952年5月)部分,用作者1979年2月4日为纪念“五四”六十周年完成的《“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一文,作了重版代序。

六 一山书屋本

香港一山书屋1979年曾把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两册,合为一集出版,署名“王瑶编著”,封面印有“最新增订本”字样,没有说明准确的出版时间。但封底背面有一行,特别说明“一九七九年最新增订版”,其实是依据香港波文书局版,原书翻印,所不同的是封面将原书附录:批判王瑶及《中国新文学史稿》专辑,改题为批判王瑶专辑,同时删除了原来的《增订再版说明》,书前翻印的作家照片中,删除了周扬、周扬与沈雁冰两幅。同时将《文学研究与批判专刊》第三辑全书照收,补入了波文书局版删除的三篇文章,分别是《王瑶先生对中古文学的歪曲》、《什么方针?什么途径?》、《批判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

一山书屋本,王瑶生前从没有提到过,《王瑶全集》重收《中国新文学史稿》时,也没有提到。笔者猜测有可能是一个盗版本,不过当时香港书局变化频繁,波文书局和一山书屋间的关系,笔者并不清楚,判断为盗版本,只是凭王瑶生前从未提起,如果他曾见过此版,当不会没有说明。盗版本虽然不合法律,但在书籍的传播方面,也不能说没有意义,它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新文学史稿》的海外传播情况,也是本书影响的一个标志。

七 两个批判专集

《中国新文学史稿》的版本变迁中,还有两个“批判集”需要注意,虽然它们与《中国新文学史稿》的版本没有直接关系,但在研究王瑶和《中国新文学史稿》时,还有参考作用。

第一种是前曾提及的《文学研究与批判专刊》第三辑,本书文章,全部出自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以批判王瑶和《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主,但也涉及王瑶的古典文学研究。

第二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现代文学教研室集体署名的《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批判》,系一长篇论文,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与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所著《林庚文艺思想批判》,为同一类型的批判性文集。第一种批判集在所有研究王瑶的文献中基本都会涉及,但第二种由于印数较少(只印一千册),在关于王瑶的研究中,尚未见提及。

因为《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学科地位非常重要,今后关于王瑶的研究中,有可能将“批判集”中的观点,作为判断《中国新文学史稿》历史意义的旁涉史料,所以虽然是批判性的材料,但在研究史上也不能忽视。

由于王瑶和《中国新文学史稿》在学科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对基础文献的研究,应该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中国新文学史稿》后来还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的命运,从这些修改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王瑶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的思想状态,特别是他与时代的基本关系。这些深入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中国新文学史稿》版本研究的基础之上,版本的海外传播,也是它学科地位的一个明显标志。

据笔者所知,目前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海外传播,还没有比《中国新文学史稿》更深远的事实。“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较为完备,所收之史料极丰,组织排比严谨,并且选用资料较客观,评论深入和公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本新文学史可以企及。”这个判断,在海外没有意识形态要求的情况下,应该认为是一种没有偏见的评价。把王瑶古典文学的造诣与新文学史研究联系起来的思考,也非常富有启发意义。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1972年就得出“王瑶是朱自清的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很高,其有关中国古典文学之论述是众所熟悉的,其以中国古典文学之修养,加上与新文学耳濡目染的接触,撰述中国新文学史,当有难以超越的成绩”。这样的结论,应当认为是对王瑶及《中国新文学史稿》的一个客观评价。

2009年3月22日于厦大中文系

标签:;  ;  ;  ;  ;  ;  ;  

中国新文学历史手稿版本的变化_王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