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读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读_政治论文

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2)04-0000-00

江泽民同志于2002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十五大 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进一步推进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面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既坚持“老祖宗”不 动摇,又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讲的新话。讲文明,讲政治文明,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体,人类文明也就必然包括经 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这些文明既相互区别,表现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又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文明都包括经济领域的物质文明、政治 领域的政治文明和文化领域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既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理 所当然地有政治文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 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 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 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 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 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 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 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 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里,马克思把三种文明的区别和联系,何者为基础及三 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讲得十分透彻。

毛泽东则精辟简洁地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 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 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P663-664)因此,人类文明也就必然地表现为程度不同和 内容各异的物质文明,表现为人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精神文明,表现为实现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政治文明。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三种文明的概念和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概念进行了说明 ,但用文明的概念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进行系统地表述应当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主义 的民主政治建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帜上。邓小平早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就阐述了改 革的性质。他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 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 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既说明了我国的改革是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也指 明了我国的改革必须从经济生活起步,把改革推向政治体制等方面。历史已经证明并将 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是科学的,而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展开之 后就应该相应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而那种主观主义的设想,即先从 政治上突破,不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只搞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的主张是错误的。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1980年邓小平就作出了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是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充分表明 了我们党在改革问题上始终坚持全面推进的观点,那种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说成是只 抓经济体制改革,不抓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起步 ,并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的确是一条成功的经 验,是一条应当继续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在充分肯定这些经验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把握和推进方面 还存在着同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状况。邓小平生前就指出过这个问题。仅就《邓小 平文选》第三卷中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文就收集了他在1986年9月至11月的 四篇谈话。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讲:“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 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什么内容 ,应该议一下,理出个头绪”;“改革总要有一个期限,不能太迟”。以江泽民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贯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五 大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同时,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 、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并强调了三者的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十五大报告在阐 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时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 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 、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今天,我们也可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就其主要内容而言,也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是一致的。民主政治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而言,政治文明相对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也需要有相应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 和政治机构作保障。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元化的进程,面对世界多元政治文化 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面对在经济文化基础上人民大众的政治觉醒和参与政治事务的要 求,我们必须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将大大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更加有效地发挥 出来,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党中央面对新世纪实践的呼唤而作出的回应,表明了我们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形成,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逻 辑必然,是坚持“老祖宗”不动摇,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讲的新话。

江泽民的“5·31”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党的十六大作了理 论准备。这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三位一体地对应了社会主义经济、文 化和政治的发展状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充分表明了党中央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 集体智慧,在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政 治建设的成就和所面临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从而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涵有了深 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制度上都将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

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要根据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发展的思路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我们 要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去深入理解和把握三种文明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明是一个系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自身也是一个系统,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机构、政治运作 等方面的内容,大体表现为“虚”和“实”的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理论;一是作为 政治思想理论表现的制度和机构等等。这两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我们既要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又要研究和把握政治文明同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物质 条件及实践经验;精神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他 们的正确推进提供思想保证;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稳定的政治保障, 又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 发展。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三种文明的相互作用,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十五大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 所取得的重大进展,都是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提供的积极成果分不开的。当然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政治文明的积极推进是分不开的。十五大以来 ,我们党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们 精神境界的提高,就不会取得目前政治文明的可喜成就。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 国家,是在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匹配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一定要防止“过”和“不及”的两种不合时宜的主张和行为。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概念和政治制 度的进步状态,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实践经验,以满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 要而进行的创新,是在吸取以往各个社会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积极成果基础上的创新 ,从而把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是高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更高类 型的政治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新贡献。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在横向方面 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而且从纵向上看同人类文明的发展所提供的一切 积极成果相联系,特别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文明成果,包括对资本主义政治 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这是历史的逻辑的必然结论。

执政党的理论创新是艰难的进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对此说过:“这次经济体 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 新话。”他在强调文件的创新时还这样说道:“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 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 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是来之不易的。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在理论界进行过探讨,但在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中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概念是最近的事,也是我们党对这个问题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果,包括对资本主义文 明的认识。

在对资本主义文明认识的问题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道:“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深 刻地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获得 了解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及其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 。对于资本主义有没有政治文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些什么,以及对资本主义政治文 明成果怎样看待,人们的认识存在着很大争议,这与极“左”年代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 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往往形不成共识,也与我国长期受资本 主义国家的欺压和人民革命直接地推翻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一个时期 以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已经蔚然成风,但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 还是个禁区。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之际,有的作者写过几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研 究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文章而得不到公开发表。文明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作为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有一个对历史上的政治文明进行“扬弃”的问题。在江泽民“5·31 ”讲话的指引下,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同时,应该重视对以往人类政治文明 的成果,包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观点:一是把人类历史上的政治文明成果同具体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二是坚 持辩证法的观点,防止“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三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借鉴国内外历史上的政治文明成果,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在充分考虑中国现实的发展水平,研究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牢 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根本的现实问题。在研究以往政治文明成果的问题 上,我们不能忘记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所要研究社会主义之“鹰”飞得不如资本主义的 “鸡”的问题。我们不能粉饰现实,不去正视我国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还存在着 很大的差距,而应当坚信“鹰毕竟是鹰”,一切努力的目的就是让社会主义的“鹰”飞 起来。

收稿日期:2002-07-15

标签:;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