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医院 611830
【摘要】目的:针对优质护理模式,观察期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录的60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针对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模式,而针对观察组则采用优质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术后下肢肿胀、DVT发生情况。结果:经实验比较发现,观察组术后产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对照组术后产生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降低其发生率,促进了产妇术后的恢复。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优质护理模式;效果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In view of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mod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was observed.Methods: Extracting May 2012 ~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included 6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routine obstetric peri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mode, a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used obstetric quality peri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mod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surgery postoperative platelet count (PLT), prothrombin time (PT), thrombin time (TT) and postoperative lower limb swelling, DVT occurrence.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2 cases of lower limb vein thrombosis after surg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the quality nurs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reduce its incidence,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ostoperative maternal.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C-sect); Deep vein thrombosis; Quality nursing model; Effect observation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液流速减缓,出现涡流,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几个综合因素联合所造成的子宫内胎盘脱离。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医学技术进步,剖宫产手术率不断上升,与之而来的并发症产生率也不断升高。DVT的发生会引起相关器官组织功能障碍,导致急性肺栓塞等严重后果[2],极易使产妇产生生命危险。为了寻求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我院对抽取的60例剖宫产孕妇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的剖宫产孕妇60例,年龄为21~37岁,平均年龄为(28.26±7.75)岁,孕龄为28~32周。入选标准:所有病例为孕足月产妇,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该60例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为(25.77±5.03)岁,平均孕龄29.1±0.3周。观察组30例患者中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为(24.37±5.18)岁,平均孕龄30.1±0.1周。对比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去枕平卧,心电监护2h,卧床24h后可坐起和下床行走[3]。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况采用优质护理模式。
1.3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方法
1.3.1对患者疾病知识的教育
由医护人员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有关DVT的一些知识,包括该疾病产生的原因、临床表现或特点、预防和治疗方法、风险性等。尤其针对合并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小腿浮肿、下肢静脉曲张的妇女[4],以及剖宫产术后易产生DVT的高龄妇女,更应加强相关方面知识的普及,从而使病人及家属充分认识到其严重性,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让其对DVT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最原始的了解,对其提出的问题做积极的讲解,以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通过一些途径使产妇放轻松,调节心理状态,避免因过度焦虑而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影响术后护理和恢复周期。
1.3.2 术后早期肢体锻炼
肢体锻炼有助于静脉回流,待产妇术后回病房后,医护人员使产妇去枕平卧,并教家属轻捏式按摩产妇双下肢。待产妇清醒后,引导其作下肢关节的伸屈活动,如足背、膝踝等。嘱产妇多做深呼吸及咳痰动作,在产妇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一天内尽早下床活动[5],但为了避免过度劳累,应控制其站立、静坐时间。此外,应告知产妇家属不得在病房内吸烟,避免因烟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对患者下肢静脉产生刺激,从而引发血栓的形成。
1.3.3饮食方面指导
向产妇及家属普及饮食在DVT预防中的作用,最初以摄入流食为主,多喝水,慢慢过渡到一般的食物,但不代表任意食物都可以,忌辛辣,忌含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含有丰富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和水果为主,从而使血液粘稠度得以改善。另外,保持产妇体内大便通畅,以防便秘和导致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6]。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剖宫产术前术后各项功能比较
经实验对比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各项间差异表明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两组的PLT、PT、TT与产前相比有所增大,FIB与产前相比有所减少,差异表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各项功能对比
*表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肿胀和DVT发生情况明显偏低,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与DVT有关的三个因素是;静脉血流瘀滞、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因此,该病常发生于各种外科手术后和长期卧床或者肢体制动患者[7]。以外科、产科手术术后患者疾病发生率高,其中产褥期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比成人高2~3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产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隐患病之一,该种疾病的产生与剖宫产孕妇的关联性有以下几个方面:近些年,因计划生育的政策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产妇为独生女,为减少分娩时的痛苦,会主动要求采用剖腹产的方式,从而促使近些年来剖宫产率大幅增长,术后又因害怕疼痛而不愿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下床进行早期恢复运动,导致下肢静脉血流不畅,容易发生DVT;对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8],如若手术后一直卧床,会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致使大量血细胞积压在静脉管壁,而形成了血栓;产妇手术后不注意饮食的控制与调节,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而非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汤水,不易促进血液稀释,促进大便通畅,因而诱发血栓的产生;④妊娠期妇女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非孕期增加50%,孕末期4000~6000mg/L,凝血因子XI、XII降低 ,因子VII、IX、X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⑤剖腹产术后,如若缺乏对肢体的按摩,会降低静脉血液的驱动力,使血液运动减缓,而极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因此,对剖宫产孕妇进行一定的疾病知识普及、心理疏导,并进行饮食方面的指导,督促其进行术后早期锻炼,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各项间差异表明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两组的PLT、PT、TT与产前相比有所增大,FIB与产前相比有所减少,差异表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剖宫产术后下肢肿胀和DVT发生例数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发现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方法对产妇进行护理治疗,能有效降低DV发生率,促进其术后更好地恢复。
综上,针对剖宫产孕妇积极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效果极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晓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13,12(2):232-233
[2]李艳华,郭春杏.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14,14(4):156-156
[3]王俊茹,王传玲,张奂姿.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 吉林医学,2014,28(14):11-13
[4]戴显维.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3):44-45
[5]王乐民,蔚林,翟立斌,等. 术后体位变动-肺栓塞猝死2例[J] 中华医学杂志,2013,82(10):66-67
[6]郑怀美,苏应宽.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3):23-24
[7]梁美萍,胡秀英,袁远程,增秀芳,等.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15,11(2):15-16
[8]马志刚.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价[J] 中华医学杂志,2013,34(22):334-335
论文作者:许铧,杨泽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5
标签:术后论文; 下肢论文; 产妇论文; 静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模式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