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价值观论文,高校学生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11-0092-03 2015年1月17日至2月6日,笔者参加了由李兆基基金和培华教育基金资助、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赴美国研修团的学习,研修的主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体系”。在美国期间,我们先后对乔治梅森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等机构进行了研修考察。笔者重点关注了上述五所高校的学生价值观教育情况。 一、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变 早在1789年,马萨诸塞州的学校教育法案就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养成“虔诚、公正、诚实、爱国、仁慈与博爱等美德”。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学致力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价值养成,把价值观教育看做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并主张从智力、道德、宗教等各个方面塑造学生的品性。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价值中立”原则成为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当一部分大学及其教师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劳动力,价值观问题和道德观念的教学或教育并不一定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文化多元化、激进个人主义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学价值观教育逐渐让位于“学术和技术训练”。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开始出现颓靡之势,人们信仰普遍缺失,社会整合出现危机,青少年社会化失败比率剧增,社会共同价值观念虚化等等。这些问题引发的犯罪率上升和社会的分裂,严重危及美国社会的稳定和普通市民的安全。美国社会、政府和个人都通过反省,认为这是美国长期忽视价值观教育的结果。因此,针对价值观教育的各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各种涉及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纷纷建立,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开始复兴并有了新的发展。吸取这个教训,大学的价值观教育再也没有放松,且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和大学走向国际化的内容。 二、美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点 1.理念科学,目的明确。从我们考察的五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大学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普遍高度重视,积极作为不张扬,应对问题不回避,有一套体系化的科学观念,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全人”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服务学生成长的理念,打造学校与学生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性十分明确,这就是要培养将世界意识、人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个人意识结合起来,具有诚实、礼貌、自律、同情心,责任、自由、平等、博爱、爱国等价值品格与国家和社会认同感的国家公民、“世界公民”。 2.法律规范,制度保障。美国联邦和州都有相应法律,规定大学必须开设有利于学生价值塑造的通识课,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习美国历史课,以实现每个公民“爱美国、爱美国政府、爱美国的社会制度”的目标;除了法律要求外,政府还要求采取学分制等硬性制度,保证教学计划中的价值观教育和品格培养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我们考察的五所学校均有这样的要求。 3.方法灵活,实施有效。第一,突出课程渠道,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校通过开设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并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特色有所侧重。当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并不局限于某一专门的课程,而是通过课程设计将价值观整合,充实到通识课、学科课和课外辅导课等几乎所有教育教学内容中。其中,通识课以显性课程为主,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等人文课程,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课程,美国历史、总统制、西方思想史等历史课程(还有自然和管理科学类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政治性、伦理性都比较强,渗透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念,目的就是诠释美国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传授价值标准观念,构建道德判断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学生学习模仿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精神及价值追求。在通识课程之外,众多的专业学术课程同样隐含着价值观教育内容。在五所高校,法律课较多地探讨道德冲突;实验学科更多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管理学科则突出社会公正和公平的教育;而对商学学科,则强化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教育。与此同时,美国大学还非常注重课外思想和学业辅导、各类活动等非正式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第二,突出主体性,价值观教育实践化、生活化。一是通过主题明确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教育和间接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美国的价值观念。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体验、感受和实践放在优先的位置,引导学生围绕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由思考和探索发现的能力,通过培养价值理性发展道德,完善人格。五所大学以学生的成功与发展为目标,把价值观引领渗透到实践中,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对社区服务与贡献;积极引导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团队活动和实践中达成价值认同和共识。二是通过关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走向成功,增强学生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学业,学校成立了各种学生事务服务机构,帮助学生解决从申请入学、选择专业、学业发展到毕业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为了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美国建立了由联邦、州、高等院校和慈善机构组成的混合资助模式,包括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资助和不以经济需要为基础的资助机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化、全方位的心理咨询、辅导和矫正工作。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政府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并由此生发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 第三,注重项目实施,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操作性与实效性。五所大学根据各自的办学理念,通过实施各具特色的引导、服务、支持项目,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养成学生特有的品质。比如,乔治梅森大学培养学生领导力的项目“学生游说团”和“梅森学生理事会”,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组织和个人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制度”和“学生法庭”则是以培养学生诚信、责任、自律、守法和荣誉意识的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引导项目;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专业学习干预和支持项目”能有效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大一新生学院”基于“为了学生成功”的理念,培养学生自律、信任、合作、发展的品格;加州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的“跨学科课程项目”基于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将不同学科通识课整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营造环境,以浓郁氛围熏染学生的价值观。在内部环境的建设上,各个建筑物上都要悬挂美国国旗、国徽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公民意识;同时,学校通过管理制度、校园纪律,校长的领导和表率、教职员工的示范,校训、标志、校园媒体等,形成有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学术、文体活动,举办校庆、国庆及入学、毕业典礼等活动,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各个环节,学生在被服务的过程中慢慢树立起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意识,以此对学生价值观的环境认同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在外部环境的建设上,美国通过发达的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来进行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认同宣传;通过营造社会公共环境进行情景熏陶、渲染渗透,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国价值观念,从而达到环境认同的教育目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随处可以见到飘扬的美国国旗,国会大厦、白宫、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以及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等免费向学生开放,作为美国国家记忆的载体,集中表现了美国价值观和文明成果,成为宣扬美国社会制度和开展美国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五,多方联动,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化教育网络。从五所学校的做法看,有的进行家长培训,让家长到学校参与价值观教育计划的实施;有的系统地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活动,展示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并告知家长如何在家里引导孩子实践这些价值;有的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移植到家庭中,将有关教育材料发给家长,指导家长实施计划。同时,五所高校普遍与社区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学校在服务社区各种活动中注意与社区一起制定渗透价值观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活动和教育主题;社区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如公民组织、教会组织、地区媒体、青年团体)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共同实施价值观引领的计划。 三、美国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传播便利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迅猛发展,当代青年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以及国民性格迥异,但在价值观教育实施的理念、方法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提高认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不动摇。我们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不动摇。既不能因方法和效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彻底否定我们一直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也不能背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本质,一知半解、不做思考、盲目跟风,以所谓普世价值和多元文化为借口而取消价值观教育。此时此情,更要旗帜鲜明、充满信心地在高等学校全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青年学生的个人成功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2.加强研究,更新理念,突出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要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研究和开发更加适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特别是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的内容,把价值观的知识体系科学地转化为容易为青年学生学习、认同的课程体系。二是要从立德树人的要求出发,把价值观教育的国家目标、社会目标和青年学生成功发展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切实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服务学生”的理念,变“我教你学”为“我学你引”。三是要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视野加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目标研究,重视本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凝练和吸收当代先进的文化精神,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目标清晰的同时,也要从人类、世界和文化的角度提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念,能够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类和平,促进多元平等和谐、共生繁荣的新型“世界公民”。四是完善法律制度,在强化和规范爱国主义、社会参与、责任意识等国家、社会价值目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个体成功发展的价值目标做出规范,为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分析、开展价值判断、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品质提供价值底线标准。 3.以需要和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各种渠道与方法,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一,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一是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尤其要组织编写适合于大学生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材,便于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二是强化通识课程的价值观教育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以内隐的文化形式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三是完善课程体系支撑机制,在专业学科教学中也能贯穿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将知识传达与价值感悟、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将核心价值理念融合到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 第二,突出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操作性,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大学生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社团活动和重大纪念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活动中逐渐将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格,外化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促使其做到知行统一。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社会实践、学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技术实践、技能比赛等增强学生服务祖国、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转化为自觉的实践行为。三是加强项目建设,通过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提高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和文化素质项目,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第三,强化服务观念,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问题为重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健全公平、合理、高效、贴心的学生生活困难问题解决机制,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感情,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二是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重点是解决好大一新生和高年级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亲近感。 第四,优化建设校内外环境,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认同。一是建立和完善国家纪念日、纪念地体系,强化民族独立、社会发展、人民富裕、环境优化的国家记忆,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度、对人民的感情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二是优化校内环境,突出价值指引、人文关怀和学生实际需要,通过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舒适、优雅、便利的物质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养成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荣誉意识,增强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优秀道德的认同感。 第五,构建综合化教育网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制度创新。一是通过建立学校与家庭经常化的联系沟通机制,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让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思想道德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以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二是通过建立学校与社区的日常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特殊优势,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参与各项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服务过程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三是建立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教育机制,整合资源,共同开展既面向社会公众,又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各类教育、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课程论文; 高校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