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模论文,中学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数学日益成为一种技术,其手段就是计算和数学建模。所谓数学建模,粗略地说就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①具体地说:“数学建模就是将某一领域或部门的某一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并依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即数学模型),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若通过,则可投入使用,否则将返回去,重新对问题的假设进行改进。”②
可见,数学建模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可以说,凡有数学及其应用就有数学建模。科学家认为:数学建模在21世纪的数学教育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
1 强化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提高阶段,应着眼于未来,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根据数学建模的特点,不难看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开展建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1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经过十来年的数学教育,他们懂得了不少数学知识,但是接触到实际常常表现得束手无策,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而数学建模的过程,正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数学建模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也是为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全面认识数学及其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建模教学体现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1)翻译能力。 能将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并能把数学问题的解用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非数学语言表达出来;(2)运用数学的能力。 表现在能用数学工具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处理;(3)交流合作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中常常是小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相互交流、集思广益,这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是社会生活中极为需要的;(4)创造能力。 数学建模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模式或通式,建模的过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建模的结果一般说来只有最优解答,而非标准解答。因此,数学建模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认真探索的实践过程,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才能的条件和氛围。通过建模,学生要从貌似不同的问题中窥探出本质特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1.3 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强化数学建模的教学,可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法,它一改过去满堂灌模式为讨论班方式,教师扮演的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师生处于平等地位。由于要求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报告、答辩或争辨,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数学建模教学,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 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
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的困难所在。它需要运用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对部分现实世界的信息(现象、数据等)加以简化、抽象、翻译、归纳,通常采用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方法。机理分析法是指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特征,分析其内部的机理,弄清其因果关系,再在适当的简化假设下,利用合适的数学工具描述事物特征的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法是指通过测试得到一串数据,再利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对这串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数学模型。
中学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2.1 审题
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认真审题。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因此要耐心细致地读题,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所求结论和对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
2.2 简化
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简化。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根据数量关系,联系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2.3 抽象
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按上述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是不是符合实际,理论上、方法上是否达到了优化,在对模型求解、分析以后通常还要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例(落料问题)某机械厂要把一批长为135厘米的合金钢截成17 厘米长和24厘米长两种规格,问怎样落料能使材料利用率最高?
分析 要使材料利用率最高,也就是要使落料时废弃的材料最少,因此截成的两种规格合金钢的根数是正整数,落料方案可以建立以下数学模型:
对于一个繁杂的实际问题,要能从中发现其本质,建立其数量关系,转化成数学问题,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建模教学首先必须抓好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我们也看到,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强,不见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强,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不是自然形成的。大纲指出:“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和规律,强化建模意识,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挖掘教材,适当补充
从广义讲,一切数学概念、公式、方程式和算法系统等都是数学模型,可以说,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在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因此,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蕴涵的应用数学的材料,并从中总结提炼,就能找到数学建模教学的素材。例如:
(1)平均增长率问题,包括产量、繁殖、资金、利率、衰变、 裂变等,可以建立幂、指、对数函数或方程模型。
(2)最大最小问题,包括面(体)积最大(小)、用料最省、 费用最低、效益最好等,可以建立函数或不等式模型。
(3)行程、工程、浓度问题,可以建立方程(组)、 不等式(组)模型。
(4)拱桥、炮弹发射、卫星轨道问题,可以建立二次曲线模型。
(5)测量问题,可以建立解三角形模型。
(6)计数问题,可以建立排列组合模型。
结合教材内容,还可以提出或构作一些比较浅显的建模问题。
例如学了不等式证明之后,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建筑学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应不小于10%,并且这个比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分析 这是一个优化问题。欲知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还是变坏,就是看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是变大还是变小。设原来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平方单位),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平方单位), 则原实际问题转化为在约束条件0<a<b≤10a,m>0下,比较(a+m)/(b+m)与a/b的大小。由不等式知识可知,采光条件变好了。
有些数学问题,如果将其抽象的特征具体化,则可建立直观、实际的模型,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简捷明了。
例如,求方程x[,1]+x[,2]+x[,3]+x[,4]+x[,5]=25 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
分析 由于所求的是非负整数解,故可设想用4块木块把25 个相同的小球分成5组,某些组可以没有小球,于是25 个小球和4 块木板共有29个位置,从这29个位置中任选4个位置放木块,则共有C[4][,29]种放法,即为所求方程的解的个数。
拓展、补充的数学建模问题,即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又要源于现实,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
3.3 内外结合、零存整取
强调数学应用现已成为当今各国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特点,在美国,人们提出了“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近年来,我国对数学应用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学数学教学中也开始进行建模教学的探索,但所作的努力还不够。我们认为中学数学的课堂上,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强化建模教学,还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的本来面貌。这样做可能会多花一些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所花时间是值得的。考虑到我国的数学建模教学刚刚起步,现行教材内容、教学时间、以及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还有一个转换、适应过程,可以将数学建模工作的一部分安排在课外去做,即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开设讲座、采集数学建模问题、研究建模方案、撰写建模小论文等。有些建模问题比较复杂,可以将其分解、分步解决,或由教师带领下解决某些环节,其具体求解过程可留给学生课后解决,最后再组织学生宣讲、交流或写成小论文。这种“零存整取”的做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