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CT检查诊断分析论文_李明媛

脂肪肝的CT检查诊断分析论文_李明媛

李明媛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200)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CT检查与CT表现。方法:对2015年1月~6月脂肪肝患者50例CT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对脂肪肝诊断准确性优于B超,肝的密度(CT值)低于脾密度和肝内血管密度。肝/脾CT值<0.85。经诊断轻度脂肪肝22例,中度脂肪肝15例,重度脂肪肝13例。结论:CT对脂肪肝诊断准确性优于B超,肝的密度(CT值)低于脾密度和肝内血管密度。肝/脾CT值<0.85。脂肪浸润区可见到“树枝状”血管影,这是由于脂肪对X线的吸收量减少,而血管状结构对之吸收增多所致。

【关键词】脂肪肝;CT检查 ;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040-02

脂肪肝发病呈全球化流行趋势,且发病率也在逐渐增高,成为当今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脂肪异常大量地在肝内蓄积称脂肪肝,临床上极常见。患者常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痛等和肝脏轻、中度肿大,还可有肝区痛、黄疸、乏力、蜘蛛痣、肝掌等。CT检查对脂肪肝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更高,但价格也较高[1]。对2015年1月~2015年6月脂肪肝患者50例CT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015年1月~6月脂肪肝患者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45±3岁。均进行经CT诊断。

1.2 检查技术

1.2.1单层CT设备,层厚不应超过5mm,特别是在肥胖者,可以使用1.5mm的螺距来实现足够的扫描范围。采用25%~50%的重叠进行图像重建,有助于发现肝内的小病灶。如果需要进行三维血管重建,可以采用3mm层厚、1.5~2.0mm的螺距进行肝脏的多期相扫描。重叠重建可以提高三维影像的图像质量。

1.2.2多层螺旋CT的重要优势是,如果需要,采用同样的原始数据可以重建为薄层图像,以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也可以重建为厚层图像,以减小图像噪声。对于4层CT设备,常规肝脏检查建议采用4×2.5mm的检测器设置;多期相扫描需要进行高质量的三维重组时,可以采用4×1mm~4×1.25mm的检测器设备。对于16层CT设备,常规检查采用16×1.25mm的检测器设置,而肿瘤分期或术前评估时可以采用16×0.625mm~16×0.75mm的检测器设置。对于64层CT设备,所有检查都可以采用0.6~0.625mm的检测器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重建为不同的层厚[2]。

2.结果

2.1 CT表现

密度改变:脂肪肝累及的部位密度降低,一般较均匀,密度与脂肪的沉积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越高,CT值越低,严重病例呈明显负值,CT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参照脾脏的CT值,肝密度比脾平均高5~10Hu,如肝脏的CT值低于脾,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脂肪肝的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低于增强后的脾脏。肝内血管阴影的改变:肝实质与肝内血管影密度差异缩小或消失,致血管影模糊不清或不能显示。重度脂肪肝时,肝实质CT值呈负值,则血管呈相对高密度树枝状结构,显示清晰,但走行、排列仍正常,没有推移受压改变,可与肝内占位病变区别。可根据肝脏密度与肝内血管的密度关系将脂肪肝分为三度:Ⅰ度:肝内血管仍可显影,密度低于肝脏;Ⅱ度:血管湮没不可见;Ⅲ度:血管密度高于肝脏成反转征。当病变是局限性时,常表现为一个肝叶、肝段的低密度影。常为非球形病灶、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分界不清,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常见血管影进入病灶内,而无周围血管推移,受压现象。

2.2 检查结果

经诊断轻度脂肪肝22例,肝脏的CT值为32~56Hu,平均46HU,中度脂肪肝15例,肝脏CT值19~36HU,平均值为30例,重度脂肪肝13例,肝脏CT值 3~26HU。

3.讨论

脂肪沉积或浸润在肝脏内的分布多样化,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程度不一,后者常伴肝脏体积的轻至中度增大,质地变软,切面淡黄色,镜下见肝细胞肿大,内含大量脂肪球,周围血管和血管窦变细。肝内病变的发现,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变本身的特点、对比增强技术和扫描期相。但是除上述因素外,影像采集的技术参数对于发现病灶也非常重要。部分容积效应和图像噪声,都会影响小病灶的检出。通过减小层厚和重叠重建间隔,可以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但是薄层扫描会增加图像噪声,从而影响病变的检出。多层螺旋CT显示肝脏的最佳层厚,尚无统一结论。有两项研究证实2.5mm层厚能够比5.0mm层厚发现更多的病灶,尽管薄层时所发现的病灶多数为良性。而另一方面,体模研究发现多层螺旋CT采用小于5mm的层厚,对于低密度病灶的检出能力并不如5mm的层厚。多层螺旋CT对于肝脏小病灶的最佳层厚,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常规肝脏扫描采用5mm的层厚似乎比较合理,然后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在肝脏的多期相扫描时,最好重建为薄层(1~2mm)图像,以保证高质量的三维与多平面重组。较厚层厚的重建,有利于进行图像浏览。肥胖病人检查时过高的图像噪声可能会影响肝内病灶的检出。对于这类病人,降低图像噪声的方法包括:①增大X线球管的电流和扫描时间;②重建为较大的层厚。此外,体型较大的病人常还需要更大剂量的对比剂。

多期相的肝脏成像,可以用于下述情况:①发现肝内的丰富血供病变;②对其他影像学手段,例如超声、常规腹部CT发现的病变,制定定性诊断;③对于准备进行肝脏切除术(如肿瘤或活体移植供体)或放置动脉内化疗泵的病人,制定手术计划。多期相扫描最好采用多层螺旋CT,因为它具有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力高的优点。采集图像的期相,主要取决于检查的目的。例如,肝脏切除术或放置动脉内化疗泵时,需要详细了解肝动脉的解剖,主要关注动脉早期的影像(大约在团注25秒后开始)。当检查或定性富血供的肝内病变时,应重点关注肝动脉晚期(大约在团注35~40秒后,主要取决于多层螺旋CT设备的类型)。多层螺旋CT在一次检查中采集肝动脉早期与肝动脉晚期的影像。除肝动脉期的影像外,大部分的多期相肝脏检查方案还需要平扫和门静脉期的(肝实质)影像。对于准备进行肝脏切除术的病人,应延迟采集门静脉期图像,以更好地显示肝静脉。每次的肝脏多期相检查,都应根据特定的检查目的进行调整[3]。

典型的双期相螺旋CT增强扫描方案,包括以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150ml对比剂,第一期在团注30~40秒后开始扫描(取决于具体的设备类型),第二期在团注60~75秒后开始扫描。快速注射,既能更好地显示肝动脉的强化,也可以使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肝实质强化分开。动脉期的延迟时间,可通过试验性团注,也可以通过团注示踪软件来确定。团注示踪软件,就是当腹主动脉内的对比剂强化到达一定值(阈值常设定为强化50~100HU)时触发扫描。对于(显示血管解剖的)动脉早期成像,可以在对比剂到达阈值时触发扫描;而对于(显示富血供肝内病变的)动脉晚期成像,应该延迟一定时间(4层CT延迟15秒,16和64层CT延迟20秒)再开始采集。

【参考文献】

[1]宋永峰.脂肪肝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25-26.

[2]吴敦煌,田贤江.58例脂肪肝CT扫描与临床诊断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0.12(5):54-55.

[3]杨志强.脂肪肝的CT诊断50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05(14):22-23。

论文作者:李明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0

标签:;  ;  ;  ;  ;  ;  ;  ;  

脂肪肝的CT检查诊断分析论文_李明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