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目的:探究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电针和麦普替林临床应用效果对照情况。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共计220例,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分别1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麦普替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电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HAMD、SDS、SA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69.1%,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后HAMD、SDS、S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电针治疗的效果较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针;麦普替林;抑郁症患者;对照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病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对人们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都有很大威胁。近年来抗抑郁药物的大量出现虽然效果较好,但是其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均较为显著,患者的长期应用也导致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越来越差[1]。近年来,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电针治疗得到应用,在对头部百会、印堂穴进行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对对患者进行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电针和麦普替林应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共计22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抑郁症,其HADM评分超过20分,抑郁评分超过53分,同时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分别11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54例,女性患者66例,患者的年龄在18~60岁,平均年龄为36.8岁,患者的抑郁病症持续时间为4个月~4年,平均为11.7个月,在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患者32例、心脾两虚型患者52例、肝肾阴虚型患者26例,观察组患者男性55例,女性患者65例,患者的年龄在18~62岁,平均年龄为37.1岁,患者的抑郁病症持续时间为3个月~4年,平均为11.4个月,在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患者34例、心脾两虚型患者51例、肝肾阴虚型患者2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以及患者的病程和中医辨证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麦普替林进行治疗,患者在药物服用前停止任何药物一周,患者首先开始服用进行剂量递增至100mg每天,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药物服用剂量的调整,患者持续服用六周[3]。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电针进行治疗,取患者的百会穴将33mm的毫针平刺进入20~25mm,印堂穴部位采用同样的毫针针刺入15~20mm,在捻转得气后则连接智能电针仪进行抗抑郁波型治疗,其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主,对于肝郁脾虚的患者要结合三阴交和阳陵泉进行针刺[4],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则结合三阴交和内关进行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患者则配上三阴交和太溪进行针刺治疗,穴位用50mm毫针进行针刺25~40mm深度进行治疗,在得气后则连接电针仪进行治疗,其频率为80次/s,其变动频率为120次/s,以患者能够接受的程度为宜,患者每次治疗45min,每周治疗六次[5],患者持续治疗六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HAMD、SDS、SAS评分改善情况。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病症均有显著改善,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病症有部分改善,无效则为患者的病症均未见任何改善[6],其治疗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的比率之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69.1%,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详细数据见表1;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后HAMD、SDS、S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讨论
抑郁病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患者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紊乱密切相关,同时不同类型的抑郁症患者病理基础也有所不同。躯体性症状也被称作生物学或者内源性的症状,其临床意义较为特殊,同时也与患者的躯体症状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麦普替林作为一种四环类抗抑郁药物是通过阻断中枢神经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7]。针灸治疗则是对患者进行多个靶点和层次的整体调节,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
本研究中,观察组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69.1%,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后HAMD、SDS、S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因此,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电针治疗的效果较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美照.点刺放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沈振明,朱美兰,赵安全,于振剑,王丽萍,姜涛,韩毳,权长庚,于江,洪永波,罗和春.中药解郁丸与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5(05):415-417.
[3]罗和春,钱瑞琴,赵学英,毕娟,信红岭,蒋学柱,许珂,阎少校.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03):212-214.
[4]甘雪辰,王保红,甘泉.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6,19(18):705-706+732.
[5]蔡美云.基于“原络配穴法”针刺联合认知疗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6]李玉娟,罗和春,钱瑞琴,赵学英,毕娟,信红岭.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及机理初探[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2008:9.
[7]王文,王亚军.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0,38(01):114-117.
论文作者:魏宏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患者论文; 电针论文; 抑郁症论文; 针刺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评分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