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1]2015年在《明清时期晋、徽商家庭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除明末清初的间隔期外,总体上是沿着相对平稳正规的路径发展的,社会经济繁荣,私有经济蓬勃发展。其中晋商、徽商是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商帮。此时段的晋商、徽商能够称雄商界,他们成功的秘籍,留给后人不少思考。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是促成一项事业成功的叁大要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与人和相关的是教育,所以晋徽商与教育的关系值得研究,尤其是家庭教育,因为它关乎商脉的延续与家族事业的发展壮大。家庭教育肩负着家族能否发展和延续的重任。教育效果良好,商家子弟往往能够顺利接过家族的传力棒,使得家族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即使有弃商从儒的现象,也不至于家道中衰。而轻视或误导性的教育,家族容易出现纨绔不肖子弟,商家的事业就有可能中缀,落得破产衰败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这也是商家最为担心之处。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当代人皆有重要启示。晋徽商的教育内容分为德育与智育,德育内容体现在讲信义重承诺、吃苦耐劳、心态平和荣辱不惊、懂礼节重仪表、勤俭节约五个方面,智育内容涉及到书法和珠算两个方面。教育方法体现在言传身教、环境熏陶、祭祖感化、朋辈督导、择良师、制定家法家规、奖励族人潜心苦读求取功名共七个方面。明清时期晋徽商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今世人借鉴之处在于把德育放在家庭教育首要位置、重视智育教育、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这些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培养子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韵[2]2004年在《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大量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分析明清徽商重视家庭教育的现象和原因入手,全面考察了徽商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文章指出传统徽商家庭在强调培养子弟的道德品行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还特别重视训练子弟的经商理财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徽商及其家人能娴熟而独到地运用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等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文章又进一步揭示了徽商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突出强调自立教育、充分发挥母教作用、紧密结合宗族教育以及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后对明清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作了总体评价。
汪婷婷[3]2016年在《明清徽商商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受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和商业经济的影响,从商的徽州人越来越多,商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凭借着独到的商业智慧造就了段数百年的商业辉煌和商帮传奇。明清徽商的商业活动得以呈现出这样一片持续繁荣的景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功的商业教育。为了将子弟培养成为在商场中应付自如的商人,明清徽商系统且全面地对后继从业者展开全方位的商业教育培养,使其具备从商者该有的素质和技能。本文以明清徽商商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全面地揭示了明清徽商商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论述明清徽商商业教育的相关问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国内研究现状、重要概念的界定、以及论文采用的方法等。第一章针对明清徽商为何发展商业教育做深入的探讨,剖析了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传统文化影响,从个体、群体、和环境叁个方面分别来探究明清徽商重视发展商业教育的目的。第二章系统地论述了明清徽商商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对于从商子弟的培养可以说是全面而深刻的,从业子弟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伦理之外,从商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也是商业教育当中重要的内容。同时明清徽商也非常注重培养子弟为商为贾所必备的综合素质。第叁章主要论及的是明清徽商在商业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明清徽商不仅传承了商业教育中常用的学徒制,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延伸和拓展,使得从业子弟在实际的职业训练当中快速有效地建立起从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此外,商业书籍的使用也是明清徽商在商业教育当中的另一方法,他们通过着书的方式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经商经验留给后继从业子弟,以帮助他们解决商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大小问题,掌握商业经营活动当中的各项基本要求。结语部分主要谈及了明清徽商商业教育的特点和历史价值,以及对于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等等。
陆贤涛[4]2004年在《徽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文中提出明清徽商从为子弟谋生和光大门楣的愿望出发 ,对家庭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 ,不仅提升了其子弟的文化素质 ,树立了良好的商帮形象 ,也使徽州成为一个重教的地区。研究徽商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 ,对当今家庭教育有很多启示
宗韵[5]2007年在《从文献资料看明清徽商家庭内的言传身教》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大量占有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言传身教这一基本教育方式方法在明清徽商家庭内的运用进行全面考察。明清时期的徽商家庭在采用耳提面命和尺牍传教两种方式对子弟进行“言教”的同时,又极其注重“正身率下”,注意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律己和教子良性互动,既突出言传的艺术性,又讲究身教的规范性,是善于教子的古代商人群体。
陈亚萍[6]2015年在《士商互动背景下的徽州宗族教化》文中提出宗族教化是指在宗族环境下对本族子弟进行的有目的的教育感化,包括显性的具体的教育形式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宗族教化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对古代教养后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族的发展有阶段性,徽州是封建社会末期典型的宗族社会。明清两朝,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宗族教化也在不断完善,对宗族子弟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和全面。潭渡黄氏宗族是徽州望族之一,东晋时期,新安始祖黄绩任新安太守,黄氏宗族开始在新安定居繁衍。黄氏宗族具备徽州宗族的特征,具有代表性。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以及徽商的发展过程。宗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非正式组织,徽州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典型的宗族地区。在中原宗族文化走向衰亡的时候,徽州由于大山屏固,这种古老的中原文化得以保存。徽商是基于徽州宗族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士商互动是其得以发展的特殊背景。士商互动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形成背景。国家政策的放松、商人队伍的壮大、儒学的转向以及徽州宗族的支持都是士商互动能够形成的原因。其中,各个因素内部又有着复杂的原因背景。士商互动这一大背景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结果,是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现象。论文的第二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的科举教化。科举教育是徽州宗族教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为培养人才,徽州宗族往往不遗余力。徽州宗族常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于科举教化中。深厚的儒学背景,使得科举成为宗族的第一等大事。因此,徽州宗族多以诗书训子弟。在士商互动背景下,徽州宗族的科举教化目的有了拓展,入仕的目的是为求得名利双收。徽商财力的支持,是明清徽州科举成绩名列全国前茅的重要支持。论文的第叁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的商业教育。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为适应社会变化,传统的宗族教化开始发生改变,与商业有关的内容开始纳入教化的范围,并成为重要的部分。这点也成为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教化最鲜明的特点。论文的第四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的道德教育。徽州宗族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宗族教化的方方面面,包括蒙养教育、家庭教育、族规教育以及义学机构。在士商互动背景下,宗族将商业道德纳入宗族道德教化的范畴。徽州宗族道德教育得到了强化。论文的第五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自古以来便是古代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士人的特征之一。明清时期,徽州经济繁荣,不仅促进了科举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再次成为士教育的重要部分。新安画派是明清两朝徽州艺术中最辉煌的部分。论文的第六部分以黄宾虹为个案。黄宾虹是典型的徽州宗族子弟。在他的身上,延续着宗族教化的影响,展现着士商互动下徽州人的特征。黄宾虹出生于动荡不安的近代,面对着人生中的艰难困苦,他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地前行。他参加过科举,尝试过经商,投身过革命,最后在艺术这一领域获得巨大成就,他继承了徽州人的骆驼精神。
宗韵[7]2006年在《明清徽商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现象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是明清徽商家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重视不仅深深植根于明清徽商及家人的思想意识中,而且在其日常行为中也有种种表现。他们之所以特别看重对家庭子弟的教育,既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广、徽州地区社会舆论的推崇密切相关,更重要的则是与他们“亢身亢宗”的教育动机紧密相联。
王丽君[8]2014年在《清代徽州进士与徽州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隋朝开创进士科以来,科举考试就成为封建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由于进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是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因此进士人数的多少也就成为衡量地方人才多少的重要指标。明清时期,在“程朱阙里”的新安地区,徽州学子在历次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令全国其他地区望尘莫及。清代徽州进士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入仕后多数官员都位居高品,这都为世人所惊奇。这并非偶然,徽州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风貌与徽州地区人才辈出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徽州进士的数量和分布,进士人才辈出的原因,以及入仕后徽州进士的为政、治学情况,都是本文予以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考察清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分布,分析徽州社会促进进士发展的自然、人文因素,同时关注徽州进士显宦的为政、治学情况。第一章,清代徽州进士的数量与分布。主要通过图表等数据把徽州进士在时间、县域、家族分布上的不同点呈现出来,同时关注歙县的进士显宦。第二章,徽州社会成就徽州进士。主要考察徽州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徽州进士的促进作用。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徽州人必须通过科举入仕改变自身命运;而好读书的社会氛围;强有力的宗族社会;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徽商的慷慨助学对于徽州进士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叁章,徽州进士的为政与治学。主要以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仕宦业绩和治学成就为例,考察徽州进士与封建国家和地方社会的互动。曹文埴为安徽歙县人,有清一代,安徽歙县为学术重镇,其中又以雄村为甚。曹文埴自幼聪慧,六岁即外传读书,在当地竹山书院读书时,深受塾师赞赏,与同乡长辈、师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往来,故而其为学饱受徽州文化之熏陶,深受当地乡风、乡贤的影响。曹文埴中年驰骋官场,历任刑、兵、工、户诸部尚书,官运亨通,与达官贵人、朝廷重臣也交往密切。他倍沐皇恩,曾任翰林院编修,四迁翰林院侍读学士,主持广东乡试,视学江西,为当地学子兴建试院和考棚,当时很多文人墨客、门生后学都围绕其周围。晚年,曹文埴养亲归里,仍不废学业,一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又倡导修建古紫阳书院,倾心于家乡教育事业。他以忠君忠国思想教育子女,其子曹振镛秉承父志,仕途更是一帆风顺。历任乾、嘉、道叁朝,在道光朝飞黄腾达,所承圣眷较前朝愈加优渥,达到其仕宦事业的顶峰期。曹振镛在其任内建树颇多:他支持、参与了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改革;他大力支持科举发展,筹建考棚、书院、歙县会馆,支持贫寒子弟读书,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曹氏父子一生交游非常广泛,与程昌期、钱大昕、姚鼐、翁方纲等着名学者关系密切,而且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这种交游对当时的政坛、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优秀儒士的重要代表,曹氏父子言行对当时国家和社会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们在国家建设、人才选拔、官吏任用、民生事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意见,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吴冬冬[9]2012年在《徽商家庭生活探微》文中研究指明笔者以最新发现的一批汪氏信札为基础,选择家庭日常生活这一视角,探究商人家庭的生活实态。第一部分对徽商汪氏信札的发现,文字的整理,信札的考证以及信札的研究价值展开论述。第二部分阐述了徽州地区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并存,对信札中反映的汪腾蛟家庭构成进行剖析,着重指出徽州中等商人家庭的规模。第叁部分对这一典型的徽商家庭内部分工展开研究。一是性别分工。二是职业分工。第四部分对汪氏商人家庭经济生活的收支状况展开计量分析。汪氏家庭收入包括叁部分:一是汪腾蛟家庭男性成员外出经商所得;二是汪腾蛟将经商所得剩余资本投资生息;叁是汪家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实物地租。汪氏家庭开支可分为多个层次的消费:一是生存性消费;二是发展性消费;叁是享受性或奢侈性消费。第五部分围绕汪腾蛟兄弟捐纳出仕展开,通过对分析汪腾蛟心理的变化起伏,展示了一个封建基层官员的宦海生活之一瞥以及由此揭示清中叶封建基层官场的腐败。通过系统研究,我们发现徽商汪氏信札是极具史料价值的,信札中所反映内容真实可靠,通过对徽商家庭的个案研究或可探知中小徽商的生活实态。
卢书月[10]2011年在《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从徽文化的界定入手,对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客观的评价和有益的借鉴。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儒家学说经典为主线、以传统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从贾经商教育为特色和以“学而优则仕”为依归四个方面,既体现了其植根于传统封建文化,又表现了其“亦贾亦儒”极具特色的一面。第二部分阐明了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从教化之道和修养方法两个方面谈起,虽说大多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些通用的教育方法,但是由于徽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重视,从而导致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既有对儒家传统方法的坚持,又有结合社会实际的方法创新。第叁部分解析了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充分展现了徽州教育途径的丰富多样性,其中家庭、书院、祠堂、牌坊、乡规民约等一方面阐释了其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和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在诉说着封建礼教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第四部分是对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及借鉴。通过对前叁章的分析、概括、总结和思考,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和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以期为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警示。
参考文献:
[1]. 明清时期晋、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 李楠. 太原科技大学. 2015
[2]. 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 宗韵.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3]. 明清徽商商业教育研究[D]. 汪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4]. 徽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J]. 陆贤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5]. 从文献资料看明清徽商家庭内的言传身教[J]. 宗韵. 江淮论坛. 2007
[6]. 士商互动背景下的徽州宗族教化[D]. 陈亚萍. 浙江师范大学. 2015
[7]. 明清徽商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现象及原因分析[J]. 宗韵.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 清代徽州进士与徽州社会[D]. 王丽君. 安徽大学. 2014
[9]. 徽商家庭生活探微[D]. 吴冬冬. 安徽师范大学. 2012
[10]. 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卢书月. 安徽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