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的企业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企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外延也不断扩大,传统的事务性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更广泛的工作,更复杂的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新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进行分析,提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内涵;素质;发展方向
引言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承担着组织、分配以及指挥的职责,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能够提升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使得企业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并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因此,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之间关系到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性,促进国有企业内部稳定,从而提升国企的运行效率,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力量。
1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意义
首先,提高国有企业的行政效率可以提升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从未来发展的层面来看,在高管理效率管理的作用下,可以更好地实现战略性国有企业发展目标,为不同管理体系的实施打好基础,以更好地促进国企长远发展。此外,高效的企业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其次,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可以确保其内部管理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对企业的决策和执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在企业管理决策和管理执行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由于管理决策层制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完成目标,行政部门将高层决策信息传达给执行层,以确保企业管理在多级管理中和信息传递中更加科学准确。
2新时代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长期以来,很多行政事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感到迷茫,似乎无一技之长,没法体现自己价值,走向越来越平凡的极端,从而导致行政人员的价值大打折扣。一个工程师的流失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一个秘书流失的价值就很难估算,行政工作的价值优势巨大:一是人脉资源。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沟通协调过程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包括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各种人员,为行政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便利条件,便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二是信息资源。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接触到公司第一手的资料,是一个信息的节点,是企业架构中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公司的公文、信息都会流转到这里,行政人员很容易并且有条件获得这些信息,从而掌握公司整体情况,提升自己对大局的把握。三是锻炼机会。写文、办会、办事是行政人员必备素质,都会参与到各类事务当中,接触的越多,自身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就会不断加强,而这些技能在任何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新时代行政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要勤奋,因为资料的收集、信息的督办、任务的安排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精力,没有一个任劳任怨的态度是难以做好行政工作的。要细致,做到事无巨细,行政工作做好了没人在意,做差做偏了却很容易被记住,因此,每做一件事,都应该更细心一些,想得再周全一些,确保事情能够做的圆满,做到最好。要热心,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积极协调各项工作,掌握必要的临场处置技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化干戈为玉帛”,遇事敢于担当。随着社会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工作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行政工作管理者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除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外,还要具备大局意识、规矩意识和做好具体事务的本领。
3做好新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3.1给予行政管理工作以充分地重视
为了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进行提升,有效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实际相关工作的开展上,应该正确看待当前新时代所带来的诸多变革,做好管理方面的改进和革新,更好地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支持。新环境下,行政管理工作开展中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只有正确地看待其变化,并且从思想上认识到新时代下,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带来的诸多积极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新管理思路和模式的适应和配合。另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涉及了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思想上能够给予正确认识,这也有助于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能够更好地塑造一个新的工作氛围,提升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力。
3.2合理设计行政组织机构
自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之后,我国深刻体会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开始摸索新的经济制度并不断完善,最终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国企,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已经不具备生存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国有企业的管理机构亟需重新合理的设置,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例如,在传统的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人事部门,完全沿用了党政机关的部门的内容,其只是负责企业的人事管理,进行人事关系调动、保管及整理人事档案等,行政工作内容单一,只是广义上的人事组织,不具有指导性及科学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部分国有企业都重新建设了企业组织机构,“人事处”被“人力资源部”或者“人力资源处”取代。这种组织变更不只是名称的改变,同时也包含了在新的进行体制下赋予其新的工作职能。由原本单一的人事管理工作,转变成更科学的全面引入人才的管理工作。另外,其他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也必须对计划经济体质的弊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贯彻党的宗旨,发扬民主精神,摒弃形式主义及官僚主义,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及严谨性,促进国企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3.3采用绩效考核的形式,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单一的考核以及奖励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应该转变考核形式,通过使用绩效测评的方式,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在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基础之上为员工设定发展计划以及工作目标。如果员工的工作目标能够高效完成,就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奖励,工作目标也不能设置太高,应该逐渐提升,留给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偏离工作目标的员工及时纠正并分析原因,正确引导员工从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绩效考核应该按照自上而下,逐渐分解的形式实行,无论是上层管理部门还是下级员工都应该加入到绩效考核中,并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防止出现考核不公正或者不合理的情况,增加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信心。同时还应该在部门之间树立绩效考核指标,对工作突出的部门以及个人进行鼓励,树立岗位标杆,促进共同进步,相互学习。
3.4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相关监管制度的匮乏,削弱了行政事务管理的执行力度,行政事务管理在企业各个部门中得不到有效落实,不利于行政事务管理模式的更新,影响着服务工作的有序进行。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工作质量效率,扎实推进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以监管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为例进行说明,为加强对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企业相关部门可设置奖惩结合的监督制度,对行政事务处理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察,保证其对企业近期发展目标与各项工作完成状况有一定了解,并要求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与市场经济局面制定年度计划,并加快落实。行政事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联系,上级领导部门应派设人员成立专门小组,针对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工作完成度进行审核,当行政工作得到高质量的完成效果时,适当给予相关工作人员福利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当行政工作进度缓慢、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质量差时,要严加惩治,督促企业行政事务管理部门加强新时期下行政事务管理模式的开发与研究,保证企业有力运转。
3.5推动行政事务管理职权分散
过度集中职权容易造成企业行政事务管理专制,使相关制度与机制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利于其落实到企业基层工作岗位中。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相关部门必须加快推动行政事务管理职权分散工作。例如,相关部门可将行政事务管理职权分阶段划分,基层工作者、中层管理者、高层领导者各派出 1 个代表,针对行政事务管理的各项因素如相关文档资料管理制度、行政制度的修订与落实、日常办公物品的采买与库存等进行讨论,研究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给予基层工作者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推进企业迈向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真正激发工作人员建设企业的活力与效率。
3.6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首先,制定招聘工作计划,建立全面的人才考核的制度。其次,加强国企行政管理者的工作培训。提升国企行政管理效率的核心是人才,因此,提高行政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刻不容缓,国有企业根据社会大环境展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的组织相关员进行培训提升,提高行政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使其融入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素养。通过相关的管理知识培训,使行政管理者充分掌握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的工作技能。除此之外,强化对国企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根据企业的现状,实施末位淘汰的工作考核机制,实行看结果、创造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国企行政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发完善管理信息化系统简化工作流程,使行政管理工作更高效更准确。
结语
企业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胸怀全局、守规守矩,全面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同时要创新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切实做好企业的管理、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全面提升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钱耀坤,李勇.浅谈企业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对策及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8(16):142-144.
[2]秦晓霞.如何做好新时期行政事务管理[J].管理世界,2018(12):83-85.
论文作者:汤喜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9
标签:行政论文; 企业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工作论文; 国有企业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