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三维课程的构想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学科三维立体课程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三维立体论文,地理论文,课程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地理教育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国民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表明:地理教学要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并掌握利用、改造、保持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和发展观,为将来投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校在地理学科教育改革中,以现代课程体系社会本位(以社会需要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学科本位(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学生本位(以学生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三大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观为指导,逐渐构建起以传递人类文明成果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以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课程,以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为主要教育资源的环境课程组成的三维立体课程体系。

一、优化以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它把人类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中精选出的最基本最需要的部分,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传授给下一代,使他们能够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作为生存、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要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技能,并具有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科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

围绕这一目标,首先,我们依据本校校园布局的特点,分别修建了地理角和地理园,既方便教学,体现地理学科的直观性,又在校园中营造出一片学科氛围,通过教学环境的心理催化功能,使学生学在其中。其次,我们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地理专用教室,利用多种传统媒体和电教媒体相结合,形成“组合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教材变成可提供大量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的声、图、文并茂,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的知识信息,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活泼,既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在其中。如:“板块构造学说”一节,用计算机模拟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压隆起,岩浆动态上升的情景,将发生在地下的漫长的运动过程在瞬间演示出来,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就能把知识点理解掌握,并能举一反三地解析现今的一些地理现象。再次,我们有目的地对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把考试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仍为常规的学期考试,但分数仅占70%~80%左右,剩下的20%~30%为学生在该学期期间必须完成的地理作品。具体是:初中一年级:地理模型制作(地球仪、等高线地形等)、世界地理各分区知识手抄报、环境小论文;初中二年级:环保手抄报、广州地名变化的调查报告、环境小论文;广州城市建设调查或专题摄影作品;高中一年级:环保手抄报、诗歌、童话、美术作品、小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的环境征文,高中一年级因要参加全省统一会考,考试的改革体现在总评上。

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通常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存在,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由于科学技术正飞跃发展,社会改革不断深入,要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应以一定的时间习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活动课程恰能满足这种需要,能及时地、不断地引进现代化的新内容,既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形成健康个性,又培养各类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给予学科课程有力地辅助作用。

我校地理活动课程有:

(1)天文活动课:我校是广州市最早开展科普天文活动的学校之一,配备了一批光学性能相当好的望远镜,基础较好。参加活动的学生相当多,97学年度达到一百多人,编外组员更多,形成一大批“追星人”。天文活动的开展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每周固定的天文基础理论、最新天文动态的学习及与相关单位的相互交流;二是每月1~2次的夜间天象观测(连续阴雨天气除外);三是重大天文现象的连续跟踪观测。近年来,我们组织参加了95年“百武”彗星观测、日偏食观测;97年3月赴我国“北极村”漠河观测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蚀和海尔——波普彗星;97年9月日全蚀观测;97年11月狮子座流星雨观测等一系列重大天象的观测活动。这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所拍摄的天文摄影作品参加97年广东省天文摄影大赛获一等奖。

(2)地震活动课:在地震办、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由长期从事地学教育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震常识,参与最新震情及地震应急措施的宣传,提高了学生的防震意识,初步懂得怎样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

(3)气象活动课:在广州市气象观测站工程师的帮助上,我校建立了设备完善的较先进的气象园。由于学校布局的限制,气象园建在科学楼天台上。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提出“局部地区小环境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的科学研究小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气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每周固定时间的气象仪器使用常识学习和气象资料的汇总(包括资料的计算和绘图);二是每天三次(分别为早上7点30分,中午2点,下午5点30分)的固定观测时间;三是课余时间的校外对比观测。几年来,经过教师和学生的辛勤劳动,我们已积累下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也培养了一小批“知天象”的小能人。

(4)地理制作活动课:这一活动主要是配合学科教学而开展的,包括教具的制作、学具的制作、地理模型的制作、地理景观图的收集、翻拍、分类、展出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分类,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他们制作的等高线地形模型还获得98广州中学生地学小制作一等奖。

(5)广州旅游考察活动课:这一考察活动课主要是配合初二地理中的《广州地理》这门乡土地理课程开设的,活动为每周一次的校外专题的考察和摄影,包括有:

A.海岸线变迁:越王台——越王井——古药洲、镇海楼——坡山古渡(五仙观)、南越王墓。

B.宗教传播:佛教之西来初地——华林寺、光孝寺、道教之三元宫、伊斯兰教之光塔寺、儒教之番禹学宫(今农讲所)、基督教之石室。

C.西关风情:荔湾博物馆——西关大屋风情画。

D.海上丝绸之路:南海神庙——黄埔港。

E.地铁交通。

F.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

G.白云山探险。

通过实地旅游考察和摄影作品的展览,使学生更深切地了解本地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较强的经济实力、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交通等优势。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本地区发展的不足,让学生去构想作为一名广州人应该如何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好,增强学生对本地区的归属感,为以后参与广州地区的建设打下基础。

(6)暑期的外出旅游: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94大亚湾考察、95“我爱北京”大型夏令营、96茂名、湛江滨海考察等暑期旅游活动,饱鉴了祖国的锦绣山河,开阔了视野,有效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集体荣誉观念。

这一系列的地理活动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的形式和内容既多样又灵活,不象学科课程那样受到规定的内容的限制,而是通过开放性的内容和方法,密切结合实际,灵活地适应时代的、社会的、学校的和学生的实际和要求,并随情况的发展而发展,使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学习都“活”起来。

三、开发以强化人地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目标的环境课程

作为未来社会建设栋梁的学生,将来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知识爆炸问题,而且还会遇到现在预测得到的或无法想象的其他问题。首先是人口问题。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25亿,达到这一水平几乎用了300万年,但到1990年,世界人口已超过50亿。其次是都市化问题。工业化和世界贸易加速了大城市的发展。本世纪初,只有15%的人口住在城市,到1960年,这一比例大约上升到1/3;据预测,2000年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将超过农村。由于人口稠密和都市化的发展,将会带来其他一系列问题:如污染、疾病、拥挤、能源和水源缺乏、居住条件不足、食物不足、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生活方式受到影响等。再次是由于先进技术的发展,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开发、都市化、过度消费和数不胜数的其他因素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作为课程,是否有责任指导学生去决定和计划一个称心如意的将来呢?又怎样通过课程来教育学生,向学生强调如何制止不利趋势的蔓延呢?实际上,目前学科课程中有不少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与学生未来生活无关,对学生发展毫无意义,而且提出的问题往往趋于一个正确答案,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能力的提高及生活技能的形成作用不大。因此,为了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和连贯性,并具有个人意义,令课程更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和更接近学生未来的生活实际,我们在构建地理学科课程体系时特别提出要着力开发环境课程。

环境课程以课题为中心,采取“假设——实践——论证”的发展模式。

1.课题确定

(1)城市玻璃幕墙装饰对局部小地区气候的影响。

(2)东风路、环市路日间交通状况对天气环境的影响。

(3)城市高层建筑对风的影响。

(4)珠江水质污染调查。

2.课题实施

(1)知识准备:专家讲座,课题相关基础知识和测试手段的学习,课题相关资料收集;

(2)实地测试:进行选点分阶段测试:

3.总结评估

学生通过观测数据和资料的整理、汇总、分析、综合、论证,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一系列的环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通过珠江水质的污染调查,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母亲河”受污染状况、污染的来源,引起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的兴趣和关注,并能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和丑,对自己行为给予自觉的正确的导向。(2)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而应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效益。目前,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新建筑物越来越多采用玻璃幕外墙装饰,丽日、蓝天、白云映在玻璃幕墙,分外绚丽多姿,但过多的玻璃幕外墙装饰也带来了隐忧。学生选择应元路的富宏花园大厦进行了一学年的跟踪观测,测试富宏花园大厦西侧受玻璃幕墙反射干扰和不受玻璃幕墙反射干扰的民居在有日照情况和无日照情况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光照度等的差异,分析总结出:由于玻璃幕墙装饰的建筑物一般均为高大建筑物,在向阳面上由于玻璃强烈的反射,受其干扰的周边地区较正常情况暖热、干燥,并且,玻璃幕墙所反射的强光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少受影响的民居都要特别外安装防光板,而且会严重干扰司机的判断能力,潜伏着造成极严重的交通事故隐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自己的鉴别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观点和方法,懂得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学生就其研究成果及据此提出的合理建议所写成的小论文《玻璃幕墙光污染之我见》荣获98年环保小论文一等奖。(3)增强自觉参与意识。通过参加玻璃幕外墙装饰对环境影响、珠江水质污染、机动车辆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等一系列环境课题的调查,使学生在接触社会实际的过程中,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同社会的使命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起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自觉参与的意识。可见,环境课程是通过多种教育因素、培养、陶冶学生行为和心灵的重要教育手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要使学科教育培养目标产生最好的效应,就要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整体性。这里所说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考察,是指结构优化的整体。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各各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

我校的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由于构建和实施了三维立体课程,所以能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多姿多彩的内容活跃于校园文化之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尽管地理学科没有多少有影响力的大赛,没有多少的奖励,但参与地理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人数在学校非竞赛组中是最多的。近年来,有近30人的作品,包括环境小论文、杂文、环境漫画、地理小制作、地理摄影作品等参加各项竞赛获奖;学生对教师的年度评价也较高,处在学校的中上水平。

标签:;  ;  ;  ;  

中学地理三维课程的构想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