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性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人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视角去研究人性。从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人性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是劳动,从一般抽象意义上说,劳动是主体同化客体的唯一手段,使人成为有本质规定的自为的人。人类的劳动必须通过一定经济关系才能实现,人性随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人性在追求物质利益和追求精神完善的矛盾过程中,逐步达到自主性、主动性和自我意识的充分发挥,总的发展趋向为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性 劳动 自由个性
人性在目前似乎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然而又难以取得共识的问题。冲破人性禁区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人性的论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对人性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新的经济结构对人性会有什么新的影响?人性对市场经济有何能动作用?人性发展趋势如何?等等问题日益提到理论界的面前,为人性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当前有的人提出人性中追求物质利益的需要推动经济发展,似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人性发展的结果;有的人提出人性在经济领域中都是追逐私利的,在经济领域中人作为经济人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个人私利,言下之意是无道德可言,等等。因此,从市场经济角度去考察人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它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导向,关系到道德建设和培养新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从经济结构研究人性的起点及历程
人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存在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对人的研究可以从生理学角度,也可以从社会的各种角度去进行,往往因为研究角度不同而对人性的看法产生分歧。在这里无法对此作论述,但是有一点却可以取得共识,即人类只有从事生产劳动的经济活动才能够生存发展。可以说,从事经济活动是人的最本质活动,而人的经济活动又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从经济结构去研究人性,应当说是人性研究的应有之义,而当前人性研究中往往忽视此点,不能不说是人性研究的一个误区。要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性的关系,先一般性地考察社会经济结构与人性的关系是必要的。
在任何社会经济结构中,人都是凭借工具、有一定目的地从自然获取维持生存发展的东西,这种活动称之为劳动。因此在一般意义上,要考察人性须先从人类这种活动开始。维持生命的需要是人作为主体征服客体(自然)的原始动力,而主体要同化客体,有生命的个体实现同客观世界的同一需要一定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劳动。劳动是主体同化客体的唯一手段,是维系两者同一的唯一中介。无论现代的生物学、生理学还是人类学等科学,都进一步证明了劳动在人类诞生中的决定性作用,这里无需多叙。而要特别指出的是,劳动不仅创造着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使人的自然本能逐渐社会化或人化。当代澳大利亚的社会人类学者艾格尼丝·赫勒认为:“人在其生物构成的一切人的特征都已演化为具有社会性,并由社会环境所决定。”[1] 德国的哲学人类学学者蓝德曼认为人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创造人,他说:“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的形式和习惯。”[2] 劳动所创造的人类文化使非人性的本能逐渐人化、社会化,这个过程与人的经济活动不断改变人本身的过程相一致。
从一般人类劳动去考察劳动,它具有绝对的规定性,使人成为自为的人。劳动过程就是人性展现的过程,劳动促进人性,人性深化劳动。这是一个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进程,也是劳动和人性的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进程。劳动是主体努力克服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变客体为己所用,从而确立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的过程。这时人性才得以确立,得以展现,才具有本质的规定,任何认为人性是人没有变成人之前就已存在或潜在地存在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自然界作为客体并非一切都对人有价值,只有成为劳动对象的部分才具有社会意义和人化的价值(就人类刚诞生时而言)。自然物作为劳动对象,与人相对立又同一。自然物一旦通过人的劳动与人发生同一,它们就成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人性的物质基础。自然的人化,客体的主体化,人性才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个必要条件是劳动,黑格尔指出:“有生命之物与一个无机的自然相对立,它是后者的主宰力量,并同化后者以充实自身。……无机自然是自在的生命,而生命则是自然的无机自然。”[3]列宁称赞这是卓绝、深刻和正确的思想。
使人性得以充分体现和实现的是劳动资料或工具。人有目的地指向外在客观性,合乎目的性的劳动使主观性和客观实在相统一。实现这种统一的手段或中介就是劳动工具,它扬弃主观目的性和客观实在的对立,使两者同一,从而实现劳动者的劳动目的。判断一个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依据,不在于这个社会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劳动工具怎样进行生产。同样,判断人性或人的素质,也不在于人怎样活动,最根本的是看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因为在人类社会得以维持生存的劳动过程中,外在的劳动工具比人的内在观念性的目的更重要。人的目的是有限的,实现目的的劳动工具却保存下来,人凭工具有支配自然的威力,而人的目的却要服从自然。[4]也就是人的制造工具的能力在人性中, 比人的观念(目的性)意义更为重要,没有这种能力人就无法生存,人性也根本谈不上。
马克思对人类的一般劳动的性质作过这样的概括:“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5]一般人性总的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取决于一般劳动的性质。 一般劳动中,人的自由自觉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自然本性决定的基本自然需要(或称之为本能),人的有目的性的实践能力等构成一般人性。这是任何社会形式中人性所共有的最底蕴的东西,它们随着劳动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随着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经济关系、文明、文化等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具体人性,逐渐形成人性的复杂系统。
劳动作为一般范畴是分析人性的关键,若只作抽象的研究,那末在理论上不能深化,在实践上亦无具体指导意义。因为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人类劳动都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劳动,而是以具体形式从事的劳动,也就是人类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劳动。换言之,劳动必须在一定经济结构中进行,即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进行,这才是历史的具体的劳动,这才能分析研究具体的人性,才能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自然经济形态和市场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形态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对人结成一定经济关系从事生产劳动。原始公有制经济形态是它发展的第一阶段,以劳动的个人对劳动自然条件的原始所有制为特点,劳动和劳动对象是天然统一的。劳动目的是满足生存需要,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使维持生存成为首位。人性中把满足自然需要摆在首位,这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的结果;个人对共同体的绝对依赖,使人性中动物的攻击本能逐渐削弱,社会的协作性逐渐加强。这时人性中的精神因素还较弱,但劳动使人成为人之后,人的主体意识、个体意识诞生,人的文化意识开始萌芽,人的本质特性开始显露。人与自然的矛盾决定人性中自然本性与精神因素的冲突,人性也随之发展。
进入文明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是私有制的阶级社会,土地财产和农业构成经济基础,生产目的是直接满足人的需要,财富以享用为目的而不是以统治为目的。这种经济形态中个人摆脱了原始共同体的束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己的本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论上加以抽象概括,人自觉地从理性高度把自身与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私有制的经济形态使人性在对立中前进,进步伴随着退步。一方面人性取得历史性的伟大发展,另一方面自私贪婪、利己、欺诈和暴力等等出现,人性出现大滑坡。一方面个体摆脱原始共同体束缚,另一方面个体又依赖土地、依附统治者。
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不是享用而是获利,物统治人,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人对物的依赖代替了人对人的依赖。人性异化,物淹没了人性,人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性在对立中前进的特征更为明显。个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表现为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在商品交易中他只是商品的代表,人性体现在物(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人的本性也只能在物的交换中得到实现。人的自然需要必须通过市场的流通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使人性中的自然本能需求必须通过社会机制来满足,使人的动物性的东西开始变为真正人的东西。这是人性发展的一大进步。人性的另一重大进步,是个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他的自我意识空前增强,并具有自由的平等的规定性。人们自由地、平等地交换劳动,主体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生产行为和自己的产品,彻底摆脱人身依附。人性的独立性、能动性得到空前发展,可以说是人向真正的人性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市场经济作为劳动交换的方式必然包含私人劳动和直接社会劳动、特殊的具体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的对立,私人劳动、具体劳动只有表现为社会劳动和一般劳动才能实现。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这种对立在人性方面则表现为物的人性化和人性的物化的对立。市场主体(个人)以自己的技巧、体力生产出商品,商品是私人劳动的结果,包含了劳动者的人性(智力、体力等),这就是物的人化或人性化。同时商品只有实行交换才能使私人劳动变为社会劳动,他的人性才得以实现。也就是劳动者的人性只有通过物才能实现,人性物化之后才能变为现实。对于人性而言,这既是历史的进步,又是人性的异化,人性的东西只有通过非人性的东西(商品)才能实现。货币使这种对立更趋深化,人性的异化集中表现为商品(货币)拜物教,人为自己的创造物金钱所主宰,拜金主义控制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使得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经济人,求金欲成为绝对意识。同时金钱不仅使一切人的劳动差异不存在,也使所有个人的个性、独立性被淹没,连人格、尊严、人的自由也统统在货币面前消失,人只剩下一个共性——求金欲。
总之,市场经济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人性的发展目标——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即成为自由人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自由人组成的社会中,任何个人都必须从事生产劳动,不能把自己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为个人提供表现自己才能和全面发展的机会、手段,使生产劳动在最符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真正人性的萌芽、因素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出现,并且逐步发展,这是人性的历史的伟大进步。同时又伴随人性发展的最大退步,因为人比任何以往时代都更加不像人,更加受物的奴役,更加非人化。这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必然结果,而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将开辟一个人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亦有其特殊性。因此,人性也具有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共性,亦有其特殊性。它与先前市场经济根本不同之处,就是它与社会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共生共存,这就有可能使人性的发展不再具有对抗方式、不再具有异化形式,为人性向真正人的本性发展创造条件,可以说这是人性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
人性的自然需求的满足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不同而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也是市场的主体,通过市场交换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自然需求,以求得生存发展。这种经济结构一般来说,排除了榨取剩余价值的剥削行为,人的自然需求的满足不再以一部分人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劳动这种方式来实现,或者说不再以异化方式来满足。社会为每个人的自然需要的满足提供同等条件和机会,这就使个人凭劳动便能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可以比他人更好更多地满足人性的自然需求。人性中为满足需求而积极进取的一面被激发出来,虽然还是人性中低层次的初级要求,然而个人为满足它们而激发出来的主动性、竞争意识、奋发拼搏等,无疑是人性的重大进步。
自然欲求是人性的基本面,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使这种满足方式符合人的尊严、符合时代文明的步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随着当代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的高速度发展,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这也不断刺激和改变着人的自然需求,人们提出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现代人的人性要求不断更新、发展这种自然需求,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素质和水平,这不仅符合人性的价值目标,而且也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创造高度生产力来满足人性的自然需求,其历史进步性表现在这种满足方式不是以异化方式,更不是以对抗方式来实现,而是以逐渐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来实现。
个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追求物质利益,而且追求精神利益,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和人格的完善,这是人性的高层次的需求。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满足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不断改造、提高自己的能动性等精神素质。市场经济犹如一张大网络,纬线是物质利益,是外在的可感触的,经线是精神利益,是内在的不可直接感受到的。个人处于这张网络的连结点上,人性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受制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市场经济决定它们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市场经济中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处于矛盾中,使得人性在追求两者的过程中亦发生矛盾。人如果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自己需求的升华,人有可能沦为物质的奴隶。人性中诸如自我完善、爱、自由发展、个性自由等等精神需求,使人有比物质利益更高的追求。人性中两者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可以逐步解决,尤其通过道德的中介,可以使人性的价值导向更加趋于精神的完善,更加趋向自由个性。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完善追求的矛盾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性发展的趋势为:
(一)人性的精神价值——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决定个体必须克服计划经济中那种依赖性和被动性,充分发挥经济行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挑战和机遇,并且为个体的经济行为创造同等条件和机会。个体能够自主地抉择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运用自己的智力、才能等精神因素,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获利,成为社会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市场经济充分调动着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经济活动取得成功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性的精神素质。
人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非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改变、发展。另外人性在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活动中所激发出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要受到一定方式的制约的,并非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意地自主选择任何行为,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能动性。它们一方面受制于经济规律和法律等外在强制性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制于道德等内在自觉的限制。对人性中的自主性、能动性进行限制,在经济活动中把它们导向个人经济利益和社会共同经济利益趋于一致的方向,使个人自主的经济行为既符合个人利益又符合整个社会利益,从而最终提高整个人的素质和整体人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个体的自我意识、意志活动形成为一股合力和普遍意志,形成共同人性,这种精神合力又推动经济活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无数个个体凭借自己的意志,追求各自目标。个体意志活动各异,单个意志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必然互相发生冲突。而市场经济就在各异的意志活动推动下得到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机制。各个个体在追求各自利益的经济活动中,不依他的意志为转移地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个人既为自己也为他人服务,每个人互相服务,无形中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单个人的意志也不依他的意志为转移地形成一个普遍意志,客观地在人性中形成一个普遍意志,一种共同人性。个体人性中的单个意志与类人性中的普遍意志,两者的出发点、目标有差异,形成矛盾冲突,同时又处于统一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可能在两者一致的基础上对此加以协调,即通过社会的价值导向,使类人性中的普遍意志合乎个人意志并将它包容在其中,又使个人意志趋向普遍意志、并与之一致,从而使个体人性与类人性趋于和谐。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理想模式和必然趋势,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这样一个开端,并为实现这一理想模式不断创造条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性趋向自由个性,这是人性的精神价值的所在
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在市场经济中必然处于自由和必然冲突之中,个人凭自己的意志、兴趣和爱好追求利益,自主地抉择自己的经济活动,而市场经济本身有它的运行规则,个人并非能够为所欲为,也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经济行为。实际上个人利益的内容和形式已经由社会规定。个人意志也并非是绝对自由,更不是可以任凭个人随心所欲,实质上个人意志的内容和实现方式也受某种东西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体也处于自由与必然冲突之中,它的进步在于这种冲突可以不采取对抗方式,也可以不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使另一部分人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它为每个个体自由选择经济行为创造条件,同时又使个体服从它固有的规律,人性中的个性自由与客观经济规律这一必然性处于永恒的冲突之中,自由个性恰恰在这种冲突中得到发展。
人性的自由或自由个性的首要条件,是人类和个人的自由时间的运用。整个人类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以有自由时间的支配为必要条件,能够有自由时间从事非直接满足自然需求(即维持生存)的生产劳动,必须有自由时间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生产活动,这样才能发展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社会潜力,而这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因此,要发展人性的自由和个人的自由个性,要解决人性中自由与必然这一永恒的矛盾,只有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通过一定的经济运行方式,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合理调节劳动需要和劳动交换,并将它们置于人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由它们来控制人。使人类真正地控制物,使劳动在消耗最少物质和精力而取得最大效益、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性条件下从事生产,人类就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人的自由个性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自由个性成为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人性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创造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性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人性自我实现的必经途径
当代世界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的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高新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科技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将更快地促进科技发展。但是目前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个人的素质、职业技能往往使个人只能承担一种职能,即所谓“局部的个人”,这种个人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会造成职业的全面流动,千百万人的职业技能的不断变换,必然不断提高人的科技素质和适应职业全面流动的多面技能,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以“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的个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只具有局部职能的“局部的个人”与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发生矛盾,或者说异化的个人与符合人性的个人之间存在冲突。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必然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无论在精神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是全面发展的,将最终克服人性的异化,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最终使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人类历史进入一个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在经济活动中依然存在低层次的自然本能需求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存在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存在局部的个人与全面发展的个人之间的矛盾,等等,可以说依然是这一系列矛盾推动着人性的发展。人性的变化发展提高人的全面素质,逐步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自由个人,推动经济发展。人类的最根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的人性应当是人性的本质所在。因此研究经济行为中的人性及经济结构与人性的关系,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建设,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是很有价值的。当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中,在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新人的过程中,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经济活动与人性发展之间的矛盾,自觉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并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目标努力作为根本任务,而实现的途径就是发展高度的生产力和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本文1995年5月8日收到。
注释:
[1]艾格妮丝·赫勒:《人的本能》,辽宁大学出版1988年版,第1页。
[2]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页。
[3]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7页。
[4]参见黑格尔:《逻辑学》(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8~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