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体温就是其中之一,表现为患者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体温降至36℃以下。术中低体温虽然对患者耐受度存在一定积极性,可也会引发凝血功能异常等不利于患者身体恢复的情况,所以如何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极为重要。
1 外部保温护理干预
1.1环境护理
为了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可在手术实施之前调整环境温度,有外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半小时左右24℃的环境预热,能够使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所以在术前应控制手术室温度,使其在23至24℃之间予以维持,半小时后再引导患者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术中监测患者体温,及时对温度进行调节。
1.2患者体表护理
1.2.1自然保温措施
为了使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可以在手术前实施预保温。通过穿戴脚套及头套,覆盖棉被等方式使患者体表温度的发散速度降低。然而该方法具有局限性,其复温时间较长,不能应用于手术时间过长或环境温度较低的患者中。所以若实施被动自然保温措施,应明确患者手术情况及手术环境,且不能单一实施。
1.2.2保温器具的应用
在术中可使用保温或变温毯对患者体温予以维持,其中保温毯在20分钟内将温度维持在43℃左右能够有效起到保温作用,且可以应用于新生儿中,虽然降低了低体温发生率,但无法将温度维持在稳定范围内。而相对于环境保温来说,使用循环水变温毯效果更好,且能够在大手术,体表散温面积大的患者中予以应用,联合应用充气式保温毯可以稳定维持患者体温。除此之外,亚低温治疗仪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且数据可通过微电脑显示,监测更方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心理护理措施
患者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其体表温度,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所以术前应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使其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面对手术及疾病。护理人员在术前需对患者情绪变化予以观察,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缓解,避免降低冷刺激阈值。
2 体腔保温护理干预
2.1 实施主动升温治疗
为维持患者体表温度,可对其实施主动升温护理干预,首先可提高术中输注液体及血液的温度,使其维持在37至41℃之间,若患者实施大手术,同时存在较多的液体输注量,应将输注液体予以加温,但是温度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术中及时观察患者体温,并对温度予以主动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等不能加温的药物应避免升温操作。其次,若管道冲洗或组织冲洗使用的冲洗液温度过低,则会提高患者热量散失速度,所以术前应提高冲洗液温度,降低低体温发生率。
2.2 特殊加温护理干预
相关研究表明,若使用氨基酸对患者实施静脉泵注,不会对患者复温情况造成影响,同时能够使寒颤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所以可采用该方法予以保温处理。另外,若能够调整患者呼吸气体的温度及湿度,也可以避免丧失过多的热量,因此可使用热湿交换器进行改善。
3 监测患者核心温度
核心温度的准确监测对于及时发现患者体温变化有重要意义,有数据表明在欧洲国家中实施体温监测以及保暖措施的医院数量较低,所以应提高对体温监测的重视程度。另外在监测中,不能仅观察体表温度,应对更具有稳定性的核心温度予以监测,常用的监测部位为膀胱以及鼓膜等组织,但是部分监测方法存在缺陷,最具有优势的监测部位为肺脉,但在进行肺脉温度监测时,应对插入深度予以控制。临床上还是应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除监测方法之外,监测的时间也极为重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应定时检查患者体温,检查时间包括进入手术室之后以及麻醉起效后,手术过程中则保持规律检测,时间间隔为15分钟,对患者皮肤及肢体温度予以仔细观察,使其体温保持稳定。
结论:为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应根据患者情况将上述护理方法予以综合实施,并根据术中体温进行及时调整,缩短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及疾病治疗效果。
论文作者: 吴超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患者论文; 体温论文; 温度论文; 发生率论文; 手术论文; 体表论文; 使其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