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为主线”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为主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朗读为主线”,就是指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辅之以默读)作为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的主线,串起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等“双基”训练。
一、教学目标
本课题试图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读书训练,尤其是朗读的训练。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或直接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感,发展思维能力。
二、教学流程
就具体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而言,通常按读通、读懂、读好、读熟四个步骤进行。
(一)读通(或称“初读”)。在课文开讲时,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这一步要完成的任务是:扫清语音以及重点字、疑难字的字形、字义障碍。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帮助下,达到不掉字、不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等目标。其教学流程一般为:(生)读——(师)导——(生)读——(生)纠——(生)读。要坚持做到“不读熟课文不开讲”。
(二)读懂(或称“细读”)。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中词、句、段的意思,理清课文段落、层次。教学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段,要求各有侧重。其教学流程一般可概括为:设问——自读——议论——练读。读懂是连接读通和读好两环节的纽带。要坚持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自己读懂的原则。
(三)读好(或称“品读”)。这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以朗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语感)。而这个任务一般集中在这一环节中完成。我们常讲的“比较推敲,领悟语言规律”,就是要在这一步骤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文中的重点句段,重点训练项目揭示出来。指导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比较、归纳、揣摩、体会,“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从而发掘课文的蕴蓄,体会感情,培养语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其教学流程为:读——议——读——再议——再读。
(四)读熟(或称“诵读”)。把课文读熟乃至背诵,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即所谓“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即所谓“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教学流程一般为:读——评——读。
三、教学策略
“以朗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应采取这样三个策略:以读代讲,以问促读,以读带练。
(一)以读代讲,强化读书训练。
小学生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读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我们并不排斥讲解,但是把语言规范的课文“熟读成诵”,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付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谈朗读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策略,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展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读与讲”的关系在“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来处理:
“自求自得”。有些问题,在课文中能找到答案,可以让学生多读读课文,自己去寻找;有些词句,虽然课文中没有现成的解释,可以由教者略作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句子,读一读,从而理解它。
“以读代答”。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可以先让学生去咀嚼、体味、感悟,将“心得”用表情朗读来代替回答。只要学生能根据句子的固有语气,体会到了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能有表情地读好句子或句群,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就不必强人所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更应如此。
“不求甚解”。课文中有些词语对理解课文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以不讲。有些生物术语,学生无法从概念角度去理解,切忌强灌硬塞,搞得学生顾此失彼。有些词语本身的模糊性较强,如“亭亭玉立”、“潇洒”等,学生能“意会”就可以了。
“以讲助读”。对于和学生实际生活、知识面、理解能力距离明显很远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学生自读后无法解决时,教师必须及时作点拨、讲析。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读书效率。如鲁迅的文章、古诗文中的难句,就需要老师来讲,而且一定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不能有半点含糊。
(二)以问促读,强化读书指导。
“以朗读为主线”,不光强调学生多读、熟读,我们更主张让学生会读、读懂和读好,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学会读书。“以问促读”就是我们采用的主要的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以问促读”,首先要求学生在每次读书时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读全篇有全篇的目的要求,读一段、一句,有一段、一句的目的要求。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然后才能去考虑策略、方法和途径等问题。
“以问促读”策略在操作时有这样三个要点:
1.口咏心惟。就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通过“熟读精思”,不仅能正确、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还能从中悟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奥妙,进而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2.手披目视。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根据读书要求,动笔圈画,动手查阅资料,对解决了的或存在疑难的重点句、句群,以及段中的关键字词,都分别作注或存疑。
3.质疑问难。“以问促读”不仅是指老师给学生提问,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中,其解疑的过程可归结为:有疑——读书——讨论或讲解——读书。
(三)以读带练,强化读书效果。
“练”,就是指语言文字的训练。“以读带练”第一层面的含义是“读中练”,即“以朗读为主线,串连起语言文字的训练”来组织课堂教学。其教学流程通常为:读——练(议)——读。下面以《黄山奇石》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过程。
原文:“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教学过程:
1.布置轻读。要求:(1)找出句子中赞美黄山风景的词语,用“~~”画出来。(2)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句子。
2.指名读。问:哪些词语是赞美黄山风景的?
3.理解“闻名中外”,指名读好第一句。(1)问:“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2)议:“闻名中外”的意思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出名。(3)师:我国的黄山风景在世界上都很出名,那我们感到很自豪。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要读出自豪的感情。(4)练读。(5)指名朗读。
4.理解“秀丽神奇”,指导朗读。(1)师:“秀丽”就是清秀美丽的意思,“神奇”就是非常奇妙的意思。朗读时要读出一种“奇妙”的感觉。下面听老师读。(2)教师示范朗读。(3)学生练读。(4)指名读。
5.理解“尤其”,指导朗读。(1)师:“尤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2)生:(议)特别。(3)练:比较句子。师:去掉句子中的“尤其”,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生:(议)去掉了“尤其”,前后两句就不连贯,也不能突出怪石的有趣。(5)师:朗读这个句子时,要把“尤其”读得重一点。(6)练读。(个别读——评价——齐读)
6.用“尤其”说话。(1)师:我们宜兴有哪些景色美丽的游览区?(善卷洞、张公洞……)(2)师:善卷洞里特别有趣的景物有哪些?(钟乳石、水洞……)(3)师:请你用上“尤其”这个词,把“善卷洞景色秀丽”与“钟乳石非常有趣”连起来说一句话。(4)学生练说。
按这样的模式设计教学流程,一是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二是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就把朗读同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以读带练”第二层面的含义是“读后练”。这里的“练”包括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说话训练)和书面文字的表述(写作训练)。目前的语文教学,是以阅读为体系展开的,但目标却是求得读写(说)能力的同步提高。读书之后辅以紧密联系的说话练习或写作小练笔,不仅能及时将语言积累迁移到语言表达上,还能检测和强化学生的读书效果。
“以读带练”的策略在教学中通常可这样操作:
现学现用。熟读了《再见了,亲人》一课,要求学生运用学得的语言改换角度叙述:(1)站在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角度向志愿军(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的战友)话别。(2)改换人称说话。
“改头换面”。学习了《鲸》一课,要求学生站在鲸的角度(要当鲸能说话)说或写“鲸的自述”。
描写“脸谱”。如于永正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紧扣“饱经风霜”,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描写车夫的外貌片断。
“按图索骥”。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要求学生按课文的结构形式,写《我爱故乡的板栗》。
想象说话。如教学《黄山奇石》时,要求学生仿照“金鸡叫天都”的写法,想象“天狗望月”的情景练习说一段话。
“以读带练”是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作业形式来考虑的,它并不代替说话教学和作文教学,而只是说话教学和作文教学的一种铺垫。因此,在其形式上还包括组词、扩词、造句、联词成句(段),以及口头或笔头复述等。通过训练,促进读写(说)能力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