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胃炎主要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经常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或胀闷不适,并伴有消化功能紊乱等。本文通过对即兴胃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对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急性胃炎患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急性胃炎;发病机制;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8-145-01
消化系统由食管、胃、小肠等消化管腔和肝、胆、胰、唾液腺、胃肠腺等消化腺组成,主要行使消化和吸收等功能,提供维持人体生命的营养和能源。消化系统器官最多,消化管腔直接与体外相通,其黏膜接触外来物、病原体、毒物或致癌物的机会多,容易发生损伤和病变。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器官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按器官分类可分为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胆、胰、腹膜、肠系膜等疾病。病因十分复杂,一般有感染、肿瘤、外伤、理化损伤、免疫变态反应、先天性畸形、消化道动力障碍、胃肠神经精神因素、遗传性及医源性因素等。每一疾病可有一种或多种病因,每一病因又能影响一个或多个器官。
一、急性单纯性胃炎【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单纯性胃炎常见的病因有物理因素,如进食过冷过热、粗糙食物、异物或暴饮暴食等;化学(或药物)因素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和抗癌药物以及烈酒、浓茶、咖啡等均可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亦可致病,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有沙门菌、嗜盐菌、幽门螺杆菌和肠道病毒。
病理改变主要为胃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表面有片状渗出物覆盖,呈白色或黄色,黏膜上可有点状出血和不同程度的糜烂。
【临床表现】急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不一致。一般来说,由于酗酒或刺激性食物而引起的急性胃炎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腹上区的疼痛、不适等症状;而由于应激和药物等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胃炎,在起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或者只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常为原发的严重疾病所掩盖。可以突然发生的黑便或呕血为首发症状。胃部出血常见,一般量少,间歇性,可自止。但也可发生大出血引起呕血和(或)黑便甚至出血性休克。半数以上病人有腹上区不适、疼痛、食欲缺乏和疲乏无力等症状。由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急性胃炎临床上较为多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一般在食后数小时至24h 发病,常同时合并肠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有腹上区不适、疼痛,甚至剧痛、恶心、呕吐和畏食等,常有腹泻,呈水样便;严重者有发热、失水、酸中毒等。体格检查可发现腹上区或脐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3~5d。
急性化脓性胃炎常以全身脓毒血症和急性腹膜炎为主要表现。有腹上区剧痛、恶心、呕吐、呕吐物脓样或含坏死黏膜及胃扩张并有明显压痛和局部肌痉挛等腹膜炎的表现。常伴寒战、高热等全身脓毒血症的临床表现。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实践中最重要的依然是详细的采集病史和仔细而正确的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选择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并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治疗】急性胃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忌食一些对胃产生刺激的药物和饮食,多卧床休息。出现呕吐和上腹疼痛者可暂禁食,症状减轻后可进流质饮食或软食,多饮水。腹痛剧烈者,可使用镇静解痉剂,如阿托品或山茛菪碱等。频繁呕吐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者,应静脉输液予以纠正。细菌感染所致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预防】应针对原发病和病因采取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过冷、过热、过硬及腐败食物。
慎用或避免使用消炎镇痛药,如病人必须服用,则可同时给予抑酸剂;对上述严重疾病应激状态,也可预服抗酸剂和(或)抑酸剂来预防。
二、急性糜烂性胃炎【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炎症,常伴有出血,甚至有浅表性溃疡形成。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
凡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各种外源性病因均可损伤胃的黏膜屏障,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氢离子回渗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许多危重疾病如严重感染、颅内病变、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及恶性肿瘤引起的应激状态也是常见的病因。应激状态下,大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被释放,可使胃酸分泌增多,黏液减少,黏膜细胞内DNA 合成不足,致使胃黏膜损害。同时,病变部位的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和组织胺,刺激胃底腺壁细胞释放溶酶体酶,直接损害胃黏膜;还可使局部小静脉收缩,导致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致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渗,从而发生黏膜糜烂出血。
病理改变为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伴点状或片状出血,间有浅表性溃疡。病变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多见于胃体和胃底。
【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性别,起病往往急且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黑便、休克。出血停止后常易复发。
【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呕血停止后可给流质饮食。
静脉滴注(或口服)组胺H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弥漫性胃黏膜出血可用冰盐水洗胃。
【预防】针对致病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对前述严重疾病状态,可给予口服或静滴制酸剂和(或)H2 受体拮抗剂。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不良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有关,应加强宣教预防工作,强调规律的饮食习惯,节制烟酒,避免辛辣过咸、薰制食物,提高饮用水和食品的卫生质量。指导患者了解发病规律,预防复发,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
消化系统疾病与全身各系统及神经精神因素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治疗时应做到局部和整体相结合,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诊治,才能收到理想的疗效。
内外诸科的通力协作,是某些危重或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必须掌握各种疗法和药物的应用指征、副作用和禁忌证,根据病情和患者状况有针对性的选用,防止掩盖病情,影响诊断,延误正确治疗以及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l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0]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2010 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李炜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胃炎论文; 病因论文; 黏膜论文; 上区论文; 胃黏膜论文; 因素论文; 临床表现论文; 《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