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新一轮消费品市场开放与重新启动的多重思考_买方市场论文

对我国新一轮消费品市场开放与重新启动的多重思考_买方市场论文

我国新一轮消费品市场启而难动与再启动的多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一轮论文,消费品市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新一轮消费品市场启而难动的原因透视

自1996年以来至今,我国新的一轮启动消费品市场与启动经济的过程已持续了4年多,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6年5月到1998年6月,先后4 次降低银行存款利息;很明显这一阶段是实施以降息为主的货币政策为主要标志的启动,意在通过调低银行存款利率,降低储蓄倾向,提高边际消费率,刺激消费,刺激居民扩大对消费品的购买。

第二阶段,自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5月, 主要实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启动,包括扩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等财政手段的实施。鉴于单一的降息与货币政策对消费市场启而不动,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基础产业投资需求的同时,利用投资乘数原理以带动消费需求的投放,使前一段启动消费的杠杆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阶段,以1999年6月10日第7次降息为标志,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阶段的消费启动采取了更多的措施,包括加大直接启动消费的力度,实施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结合、投资与消费启动相交叉、消费政策与消费环境改善相结合为特征的综合启动;在又一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的同时,继续采取了扩大赤字、发行国债以扩大基础产业投资的措施,同时大幅度提高公务人员工资,提高了离退休人员退休金待遇以及提高下岗工人、城市贫困居民的补贴与救济标准;加大教育投入,实行高校扩招,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40多万人,大大促进了教育消费;与此同时延长了三大假期,调整消费政策,实施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

但到目前为止,上述各种启动措施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包括1999年也曾一度闪现的“假日消费”亮点,但仍未见明显成效。一方面利率持续大幅度下降并未刺激消费率上升,相反储蓄率仍居高不下,城乡居民累计存款余额超过了6万亿元; 另一方面以扩大基础产业投资为重点的财政扩张对消费市场的派生启动功能也在弱化。此外,种种启动出口需求的措施也未能有效地更大幅度促进我国消费品的出口扩大。正因为消费市场与经济启而难动,199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虽然达到31135亿元,但增幅仍较低, 市场物价连续20 多个月走低。 此外从1993年上半年至今,中国经济增长率已连续下滑6个年头, 因而中国市场与经济的启动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市场有效需求仍明显不足。正因为如此,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时再次把“有效需求不足”列为第一大问题。为什么90年代的中国市场启而难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国经济市场化整体水平较低的障碍。我国正处于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国民经济市场化水平仍然不高,城乡经济中还残存着相当比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消费、自给与半自给性消费,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货币化、市场化程度低。我国市场经济总体上仍处于低度发育水平,因而适用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启动经济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杠杆在中国不一定有效,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水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及自动反馈能力,对宏观调节杠杆的变动不一定能做出及时的反映。

2.中国经济20余年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大增加,但多年来传统型追求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所积累的泡沫、水份以及经济结构失调性问题的根治尚需时间,长期高速发展掩盖和积累起来的“水份”“泡沫”“垃圾”等方面的问题在经济改革深化时便充分暴露出来,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障碍,大量问题集中在市场流通领域,不是马上可以解决的。

3.经济环境的变化。与90年代初那次启动经济与市场的情况相比,这一次启动消费市场的经济环境有以下变化:一是市场总体格局从卖方市场转向常态性买方市场,大面积的生产过剩与之相随;二是改革深化的难度加大,改革对经济发展释放的功能弱化;三是知识经济下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以及全球性经济大调整对中国经济与市场的挤压。

4.最终需求——消费需求启动困难是最大的障碍。消费需求是决定整个经济和市场发展的最终需求,但目前我国消费正处于整体上“疲软期”,表现在:(1)消费预期反差太大, 即存在消费支出预期看涨、收入预期看跌或预期收入风险度上升,部分居民甚至出现预期消费生存危机;(2)消费需求结构失衡,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 居民个人之间消费需求差异太大;(3 )新的消费热点因种种原因难以形成,市场暂时缺乏起带动作用的主导需求;(4)消费率难以回升, 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对整个GDP增长的贡献率仍在50%以下, 比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70%以上要低20多个百分点。

5.现行收入分配格局的制约。我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由1981年的0.16扩大到1998年的0.38,农民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34,中国的基尼系数已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明显扩大,使居民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分布极不合理,占人口总数70%的农村居民只拥有城乡存款的20%,而占总户数不到20%的高收入户却占存款总额的80%。相当部分低收入居民有效需求不足,难以实现消费升级;而拥有高收入的家庭已实现了富裕型消费而不急于在国内消费升级,而是竞相出国旅游,或纷纷送子女去国外留学等。

6.亚洲金融危机的持续及世界经济局势的动荡,对我国的消费品出口需求形成阻力。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实物经济领域面临严重的过剩危机,能源、化工产品、钢铁及金属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机电产品等均出现滞销、过剩,世界出口贸易增幅自1996年后连续3年下降, 从而也对我国产品的整体出口市场形成挤压,消费品出口也同样出现困难加大。

7.传统体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消费热点与消费信贷难以启动。传统体制下供给制消费、非市场化消费使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都习惯于那种“搭便车”和吃“免费午餐”的消费,而目前我国体制转轨中形成的一些拥有经营垄断权和创收特权的高收入行业及企事业单位都在不断扩大单位的供给制福利,还有腐败的蔓延也进一步滋长了依赖公款消费、个人不付或尽量少付消费成本的观念,这是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消费难以启动的突出障碍。至于农村居民,由于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自给性、半自给性消费观念的延续,加之各种落后消费观念的影响也抑制了正常的商品性、市场化消费。

8.我国启动市场的政策及措施配套性差,有的具体措施相互之间甚至互相矛盾。如一方面国家从宏观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启动住宅市场与住宅消费,另一方面又实际鼓励各个企事业单位继续实行非市场化的福利性集资建房,一些掌握国民收入再分配权力或垄断与利用国有资源创收多福利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部门,便借此修建高标准集资房,实施“假买真分,公买私分”,在城市中形成“有钱的分房,无钱无房的买不起房”,导致现有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又如政府一方面鼓励私人买小汽车,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却不断加高小车消费的成本,以长沙市为例,在城中心东西两端两桥一路就各设两个收费站,小车通过一次就各收费十元,无论是城东还是城西,有私家车的居民相向往来办事、探亲、访友、治病等,都十分不便。

二、中国体制转轨中消费品买方市场的多重性

要有效地启动市场,必须正确认识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买方市场。自1996年以来我国商品市场总体上出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目前买方市场仍在持续。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到1999年6月底止,全国600多种主要商品中99%以上仍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进入2000年后供大于求的部分仍未缓解。对于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消费品买方市场,众说纷纭,但贬之者甚众。我个人则认为应历史地辩证地正确看待,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消费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有一定合理性

不应否定消费品买方市场。一个供略大于求、供应宽松的消费品买方市场曾是改革初始的目标,适度的消费品买方市场的出现,对于形成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防止高位通货膨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是有益的,同时也为改革的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因而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等人早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改革深化、供略大于求的宽松的市场环境。

同时还应当看到消费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也是20年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表明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物质产品与劳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使市场供求格局得到了根本改观,使我国历史性地走出了消费品供给短缺的约束。

(二)目前我国消费品买方市场的特殊性

1.我国的消费买方市场是一个低水平的买方市场。 我国是在人均GDP尚未达到1000美元时就出现了买方市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分析,一国人均GDP在560至1100美元时属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换期,1997年我国人均GDP尚不足560美元,整个国家的市场容量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因而我国的消费品买方市场属于工业化初期的低水平买方市场。

2.我国的买方市场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失衡性买方市场。我国90年代下半期所形成的买方市场,既有供求总量结构的失衡,又有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失衡,还有虚拟供求与实际供求的失衡。如一方面大量重复生产的低质量的消费品形成无效供给过剩,国家不得不强行“压锭”、“关机”、“停产”等;另一方面是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与科技进步需求的许多有效供给又严重缺乏。又比如需求结构的失衡,一方面是城乡相当部分中低收入的居民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高收入家庭购买力过剩而退出了即期需求。总之,结构性买方市场的特征较为突出。

3.我国的买方市场是一种特殊的体制摩擦型买方市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双重体制并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市场化的改革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存在冲突。同时,旧体制具有极大的再生基础与回归功能,放权让利改革中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放大了用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的权力及管理企业的权力,国有投资的盲目扩张与重复建设造成大量低水平产品、产业的“同构”现象,形成大量无效供给过剩。而当中国经济运行告别短缺并从计划“周期”开始步入商业周期后,传统的用行政办法及政策扩张经济的作用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又极易出现部门及行业的垄断,极易出现为了稳定而强化行政控制与直接管理以及金融管理的高度集中,这又会与已经在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发生摩擦,使积累的市场问题更加严重。

4.我国的买方市场是一种过渡性买方市场,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正是中国经济运行从长期的计划性“周期”向市场经济商业周期过渡的必经阶段。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兴衰涨落的周期变化不是市场经济规律正常运动的结果,而主要是行政性调节的结果,传统体制下行政性调节的功能十分强大。经过20年左右的改革,市场化的微观基础不断充实,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比重不断扩大,这样传统行政性经济调节功能及计划“周期”的基础受到削弱,市场开始步入商业性周期,传统的政策扩张经济及启动市场的方式就难以实现“吹糠见米”的预期效应,持续多年的买方市场也就势所难免。

5.我国体制转轨中的买方市场是一种多因素制约的买方市场。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系统作用的结果,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文化及心理方面的因素;既有国际环境的因素,又主要是国内因素的制约;既有体制、制度的原因,又有管理方面的因素;既有产业结构供给结构的问题,又有消费需求结构的问题;既有收入分配格局的问题,又有投资不合理的问题。因此,不能奢望用一两种办法来治理而“毕其功于一役”。

总之,我国工业化中期形成的这种买方市场格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有所不同,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三)发展消费品买方市场应打持久战

我们需要的是良性买方市场。但我国目前消费品买方市场状况仍有恶化的危险,连续20多个月来的价格走低,已明显形成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待岗(实际上是失业)的问题以及产品压库、压柜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再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恶性买方市场,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应当看到中国经济运行进入商业周期后,市场需求约束将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障碍,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能否顺利实现不再是资源供给约束,而主要是市场需求约束。由于我国消费品买方市场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加之多年来消费品市场启而难动所产生的市场抗逆性,以及消费品市场运行进入新一轮商业周期,市场的启动需要有经济杠杆、体制创新、文化变动等多种因素的配合,因此消费品市场的启动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寻求突破买方市场的障碍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

三、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综合启动措施

(一)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好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与消费品市场发展存在突出的需求障碍,但这只是前进中的问题,我国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仍然看好,这是因为推动和支撑未来中国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有:

1.工业化是重要动力。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阶段,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装备制造及基础设施需求巨大,巨大的投资需求本身会派生出相当部分的消费需求。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一轮区域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也会使整个市场和消费需求产生新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动力。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平均为45%,而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3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大空间。加之中央和各地政府在“十五”期间和未来都把提高城市化、城镇化水平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将是一个客观趋势。城市化比重的上升实质是广大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与此相适应是消费市场化水平的上升。

3.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的提高也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目前正处于从小康向比较富裕过渡的阶段,还有相当部分的城乡居民仍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并且有少部分居民还处于贫困向温饱过渡的阶段。我国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但低,而且消费率很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的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列宁语),在实现现代化的富民目标过程中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结构及质量只会不断提高、改善,因而消费品市场不会萎缩,而只会扩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4.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1999年我国农村人口总量达8.8亿多人,但占人口总量70%的农村人口目前所占消费市场份额却不到49%,全国农村人口1999年人平商品性消费支出仅1000多元,因此我国农村市场具有消费面广、消费吸纳力强、消费潜力大等特点,是世界上最具发展空间的正待开发的市场。

5.亚洲经济复苏及世界经济增长也提供了国际市场空间,而中国加入WTO后消费品出口市场需求有新的契机。 持续两年多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开始缓解,1999年下半年以来泰、马、印尼、菲、韩等发生危机的“重灾区”国家的经济开始走出低谷,日本的经济也出现复苏迹象,预计亚洲经济在2000年后会有新的发展,美国、欧盟两大经济板块的发展势头仍然看好,整个世界经济仍然会在动荡中有所增长和趋向好转。中国即将加入WTO,出口贸易的歧视与限制将相对减少, 对于扩大中国消费品出口十分有利。

6.国企改革深化及经济结构调整到位后,企业及民间新一轮投资需求的形成,消费品供给结构的改善,也会带动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随着1999年下半年国家深化国企改革的各种措施的实施,相当一批骨干型国有企业会缓解各种历史包袱而轻装上阵,低水平简单重复的过剩消费品经过多种措施的“消化”,过剩的压力将会进一步缓解;同时各种启动民间投资的措施也会使非国有经济主体扩大投资需求,新的一轮追求科技含量及追求质量与效益的投资,包括技改、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产品结构调整与创新等方面的投资将会明显增加,在创新中改善的消费品供给结构本身会拉动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二)立足长远、配套协调、综合启动

中国市场与经济的启动应有长期战略,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实际状况,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或西方经济教科书中的经典启动模式;二是为启动而启动,只图某点突破的短期行为,错将消费市场“亮点”视为消费“热点”。从中国经济实际出发,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配套综合启动。

1.要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重启动,重点治理通货紧缩,可继续运用增发国债、增加赤字与适度适时调整利率、汇率等财政、货币杠杆,刺激物价适度回升。根据我国市场启而难动的实际情况,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应继续实施一段时间,以使其启动功能最终积累到位,切不可半途而废。必要时可灵活运用人民币汇率政策,视亚洲及世界经济变化而适时适度调整,发挥汇率杠杆治理通货紧缩的作用。

2.启动投资需求要配套启动,既要继续扩大政府投资,加快基础产业及公用设施的建设,又要启动民间投资;同时要从单一扩大基础产业投资需求转到基础产业需求、加工制造业设备需求、高新技术产业需求同时扩大上来。

3.在刺激消费方面要实施综合刺激。一要大力引导改变居民消费预期,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尽快建立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最低收入居民生活保障线,以使消费者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及恢复市场信心;二要大幅度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增加其有效需求;三要调整消费政策,减轻居民消费的成本与负担;四要完善消费服务,减少居民消费过程中的麻烦,吸引居民消费;五要适度降低消费信贷率,促进居民扩大消费信贷的比重。

4.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与开拓要有长远打算,要把培育农村市场与开拓农村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最根本的是要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同时进一步尽快实施费改税的改革,真正从法制上保证减轻农民负担;要大力完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发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流通网点及营销组织,方便农民购销,解决新形势下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要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解决农村路、电、水等基础生活要素供应短缺和收费高等实际问题,优化农民的消费环境;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提高小城镇发展的综合质量,充分发挥重点小城镇在启动与扩大农村市场中的枢纽作用、示范带头作用、导向作用。

5.要把深化改革与启动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早在90年代初本人就撰文指出,“深化体制改革是防止消费品市场波动和保证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见1991年8月18月《光明日报》理论版)。 目前在宏观上应加快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的改革,解决分配不公和居民之间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防止消费断层的出现,防止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进一步扩大;要改革传统的供给制与非市场化的消费体制,以启动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要深化国企改革,使产权创新后的国企及其他企业真正成为投资需求主体;要进一步改革市场管理体制,抑制权力市场化,整治市场秩序,提高市场资信,以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

6.要把启动内需与改善和增加消费品有效供给有机结合起来。启动和开拓市场不能单靠现有的消费品供给结构与库存结构,更不是只推销过剩和积压的商品。启动和开拓市场还必须依靠供给结构的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要增加教育、医疗等服务性产业的供给,特别下决心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短缺的现状,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促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二是改善工业制造业的供给结构,包括各个种类、各种档次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加快其更新换代;三是努力加快农产品结构调整,增加各类优质农产品比重,改善农产品供给。

7.进一步扩大开放,利用市场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的契机,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努力扩大消费品出口需求。 要利用中国即将加入WTO(世贸组织)的机遇, 努力减少中国消费品出口贸易的种种障碍,扩大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开拓欧美出口市场;要适应亚洲、非洲国家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优化消费品出口组合,提高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要继续巩固亚洲的传统市场,要利用亚洲经济复苏的机会,积极拓展对日本、东盟、韩国及港澳台地区市场的出口贸易;还应采取新的营销方式扩大对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及东欧各国的出口贸易。总之,全方位、多角度、有重点地实施消费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改善中国消费品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出口商品的市场实现力与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出口动力来促进中国经济与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标签:;  ;  ;  ;  ;  ;  ;  ;  

对我国新一轮消费品市场开放与重新启动的多重思考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