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遭遇“集体大逃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逃亡论文,集体论文,利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家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管理软件公司,自重组以来,美满的“姻缘”一直令业内企业为之羡慕。然而,当甜美的、平静如水的“蜜月”刚刚度过,一起令整个IT业深感震惊的消息就突然从这家企业爆发———占公司全员人数近1/3的43名员工集体辞职!就在记者对此事件进行采访时,几位悉知内情的利玛员工悄悄地告诉记者: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冲突和管理权之争,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人才双轨制”造成的悲剧性的结果!利玛史上的“黑色星期五”
据有关人员透露,集体辞职始于4月3日,由营销总监乔运华率先拉开辞职序幕,随后一些部门的骨干员工也开始“井然有序”地递交辞呈。与此同时,副总经理秦德昌、蒋明炜二人几乎是同时请病假和休假。利玛软件一时陷入动荡不安的气氛之中。
2002年4月9日,应个人股东台商祁楚辉的要求,利玛软件紧急召开了临时董事会。祁楚辉首先向各位股东提交了一份致各位董事的函件,随后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只有总经理张爱清引咎辞职,利玛软件的骨干乔运华等人才可能重新返回工作岗位。为了利玛软件的生存和发展,希望张爱清总经理能以大局为重,也希望各位董事支持他的建议。张爱清女士用书面和口述的方式报告了利玛软件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辞职事件的详细经过,并就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谈了具体意见。
4月11日,技术总监戴宝纯提出辞职,随后,副总经理秦德昌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留下一份辞职报告,悄然离去。这是第43位辞职者,为集体辞职划上了一个句号。
据悉,号称利玛“四巨头”的秦德昌、蒋明炜、乔运华、戴宝纯都有双重身份———既是北京利玛高管人员,又是自动化所的前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干部,他们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人才双轨制”的特殊群体。另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四巨头”曾在3月24日召集部分经理级以上人员在华北大酒店秘密开会,议题是探讨如何
采取措施逼总经理张爱清下课和光明集团出局。
短暂的“新婚蜜月”
北京利玛成立于1994年,是由原机械部下属的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和美国CDC公司投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至今已有20年开发MRP/ERP商品化经验,是目前中国最大和最早MRP/ERP管理软件开发商和销售商。其“利玛CAPMS”为国家“863”项目重大目标产品。
光明集团正是看好了北京利玛良好的产业基础及其在行业当中的地位,才积极主动入主北京利玛。
2000年7月8日,光明集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称光明集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台商祁楚辉等8家股东签订了《北京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增资协议书》及《增资补充协议书》。协议书约定了公司投资总额为5882万元,其中新股东光明集团和深圳圣泉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泉禾公司)共同出资3000万元,原北京利玛股东共同出资2882万元,出资比例为光明集团占投资总额的35%,自动化所占投资总额的18%,祁楚辉占18%,圣泉禾公司占16%,其他4家股东共占13%。
利玛软件召开二届一次董事会,身为第一大股东的光明集团并没有因自动化所的股权缩小而担任董事长。光明集团建议仍由原董事长秦德昌(自动化所所长)继续担任董事长,而自己出任副董事长。本次董事会还做出决定,将副总经理蒋明炜的月工资由7000元调到26000元,董事会还聘任乔运华为市场总监,戴宝纯为技术总监。月工资均由5150元增至15000元;2001年3月1日,新股东正式入主北京利玛软件。祁楚辉因任期已满和股权缩小,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董事会聘任了张爱清担任总经理。副总经理仍由蒋明炜继续担任。此前,张爱清是光明集团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负责管理全国近300个城市1000多个营销网点的营销工作。
不过,张爱清刚开始的几个月并没有在北京利玛坐班。并没有因新股东的进入对公司管理层等人事进行调整。
张爱清一再向记者说明“我一直认为我是这个行业的新兵,我是来辅助蒋总、乔总和戴总的”,张爱清回想起当初的情景时说,“我尽量把管理的权力交给蒋总和乔总,他们作为专家,我对他们充满了崇拜之情。”
面对新股东入主带来的变化,北京利玛员工无不欢欣鼓舞,因为今天的利玛软件再也不比用友、金碟差什么了,在技术上,利玛管理软件比许多同类产品的模块多、算法优;在管理上,利玛软件走出研究所的运作模式,开始真正像一家现代企业;在资金上,有光明这个集团做后盾,不愁没有发展后劲。对此,许多
员工底气十足:利玛软件不怕来自国内外的市场竞争!2001年10月6日,因秦德昌所长在自化所退休,二届二次董事会同意秦德昌辞去北京利玛软件董事长职务,同时聘任为公司副总经理;会上选举冯永明为公司董事长。当年12月16日二届三次董事会又将副总经理蒋明炜的工资由26000元调至30000元;乔运华、戴宝纯均由15000元增至20000元;新股东误认为这样就可以调动起蒋明炜和乔运华等人的工作热情,留住人才。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北京利玛存在的问题却一天天浮出水面。
向“管理输出者”输入管理
企业并购是一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经济行为,而企业整合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优势互补、如何融合双方的文化与管理机制。
新股东在利玛软件扮演了“向管理输出者”输入管理的角色,但光明在改造“本土文化”的同时,却遭遇到对方的抵制。
张爱清有过一次深切的感受。有一次她对研发部经理的项目方案提出质疑时,对方蔑视地说:“你不懂这个行业,这是IT业!”当张爱清让他拿出一个项目的研发计划时,研发部给出的计划竟然是13年!“这是什么素质的研发部,简直就是开玩笑!”张爱清回顾此事时叹了口气:“我们刚进入时,员工穿着拖鞋和跨栏背心上班,工作时可以随意出去买菜接孩子.而你跟他们沟通又很困难,多少年的企业文化一时难以实现处事风格和行为准则的统一。”张爱清给这种企业文化定义为“山头文化”。
2001年3月1日,从新股东参加的第一次员工大会在外借用会议室,到自己拥有舒适明亮的现代化办公场所;从穿拖鞋、背心上班到整整齐齐的统一的工作制服;从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或去接孩子买菜到早晨有早操周末大扫除,北京利玛员工经历着一场管理革命。
“我认为导致员工集体辞职的原因是文化冲突,利玛软件原来的文化是知识分子式的松散型,他们不适应严格的管理方式。”这是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郝玉成对此作出的评价。
当张爱清拿出几条管理制度念给员工听,让他们对此作出评价时,许多员工不屑一顾:是光明的,是卖家具的制度,不怎么样!当张爱清告诉他们,这里有惠普的,也有摩托罗拉的管理制度时,他们仍然不以为然。
在2001年10月,利玛公司出台了基本管理制度(SOP)。从员工的礼仪、着装、企业文化建设到部门职责、员工职责、业务流程等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在2002年3月份,又出台了《销售系统管理规范及流程》,目的是改变原有的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使得利玛软件在工作环境、文化建设、业务衔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大多数员工已非常认可这种做法,竞争对手也对利玛软件的变化更加敬重;但变革也涉及到了个别人的利益,从而引发出现在这种状况。在“
集体逃亡”的背后
利玛软件这起集体辞职的新闻事件在沉默了两个多月后才被媒体披露出来,并迅速在业内传开,许多业内人士无不为行业内再次爆发“人事革命”发出一声叹息。
集体陆续辞职给总经理张爱清同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痛苦,但辞职的尾声却让她感到异常的愤怒。
包括蒋明炜、乔运华、戴宝纯在内的人临走时,都将电脑格式化了。有的人还在公司门前告诉新来的应聘者:利玛软件快倒闭了,你们走吧。
“甚至有人给客户发电子邮件、传真和信函,大肆打击利玛软件,客户纷纷打电话询问,要求我们对此作出解释。”
张爱清说,庆幸的是向马斌先生和几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都决心留了下来,所以大多数真正的技术核心力量还在北京利玛,他们并没有动摇。
当记者问张爱清:“你怎么看待辞职的员工?”时,张爱清说:“做为一家IT企业,需要的是那些有新思维、新观念和敬业精神的人才。辞职的员工中,一是自动化所过来的17人,大部分观念停留在闭门研究上,指望着科研经费,他们将光明集团的投资看做是科研经费及政府拨款。他们听从他们的老领导和导师的安排,很自然,领导、导师走了,作为弟子一定会跟着走的。二是后招聘来的一部分人,在他们不明白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出于情面及对他们的很多承诺。他们刚跨入社会,没有什么社会和工作经验。现在他们中大部分只好重新另谋职业,体验择业的艰辛,他们才是此事件的受害者。”
为了保证报道的公正性,记者又在自动化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内采访了戴宝纯。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离开利玛公司?
戴宝纯:原因很多,我不想去评论。说句实话,利玛毕竟是我奋斗了十多年的公司,我对它很有感情,所以我不好评说它到底有什么缺点、什么优点。我还是想做自己的事情。
记者:那您为什么要选择在集体辞职时辞职?而不在更早一点或者更迟一些离开?
戴宝纯(叹了口气):整个集体辞职,这么多人都走了,我还在那儿干什么。
记者:你觉得导致集体辞职的导火索是什么?
戴宝纯:这个很不好说,这里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前前后后都不一样,各人走的原因也不一样。
43人告别利玛软件,但走出的一部分人又在同一大院的自动化研究所大楼里将另起炉灶。有消息说,新公司叫北京利玛自动化技术公司(据说早已注册,是一个壳公司)。从利玛软件出来的43人,只剩下不足20人了,已有两人已回到利玛软件上班,还有一部分人要求回利玛软件。当记者赶赴新办公地点准备采访乔运华时,有人称“乔总出差了”。记者欲等候,但遭到其助理郭小姐的婉言拒绝。
直到下班之后,我们又突然造访才终于遇到了乔。尽管乔连连推拖不愿说什么,但我们还是在门前得到些回答。记者问乔“为何率先辞职”时,乔的回答很简单:合不拢就只好分手。“那么是否将再打造一个新利玛?”乔运华没有给予正面的答复。
采访期间,秦德昌、蒋明炜在电话中都不愿谈及此事。他们说,现在还不到谈的时候。
那么什么时候是谈的时候呢?他们说:以后吧。
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郝玉成代表研究所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郝玉成说:“1994年与美方成立公司时,我们对输送过去的人才作出过承诺,如公司出现其他变故,研究所给予重新安置。”他说,其实这么多年在他们心中,北京利玛一直是研究所的一个部分,所以宁肯留在研究所的员工分不到房子,也要给派到利玛工作的员工率先安排。
“他们(从利玛软件辞职的研究所员工)目前存在的方式,只是在我们的一个软件中心,并未成立新的公司。”基于目前沸沸扬扬“新利玛”的说法,郝玉成认为:“在不违反合约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把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他们毕竟是人才。”
文化冲突的根本是体制碰撞
利玛事件之所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是因为这家企业所遭遇的内部管理问题恰恰出自于向别人输出管理的管理软件公司。而引发事件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是新旧体制碰撞必然的结果?是原企业势力与资本方天生的矛盾?还是两种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光明集团总裁冯永明之所以选择了北京利玛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是为了把光明的管理经验与北京利玛先进的IT技术紧密结合,造就一个优秀出色的管理软件企业,从而全面进军IT产业。但万万未曾料想到的竟是他们很快就遭遇到了原班人马以极端方式进行的集体围攻。
据悉,这些年北京利玛一直都在谈融资、重组,作为国内IT业知名企业,自然会吸引许多企业前来洽谈,但都没有成功。据说有一家在国内很知名的企业都已经过来接手管理了,后来又被赶跑了。
也许正是因为冯永明这位中国企业界的铁碗式人物,才使得光明集团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作为出资人控股方牢牢地把握了大局。当记者问冯是什么原因促使发生这一事件时,冯认为,原北京利玛是1994年创办的中外合资企业,虽然形式上与外商合资了,但“骨子里”仍是事业单位的自动化所,即企业性质虽然变了,但依然是“机关化”的机制。原北京利玛缺乏市场观念,也没有规章制度,所以很难适应市场。今天利玛软件发生这样的“闹剧”,足以证明是新体制、新机制与传统的旧体制、旧观念、旧机制碰撞的结果。集体逃亡的人无法融入今天的利玛软件,对利玛来说很可能是件好事。利玛软件正在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一流顶尖人才。
至于是否产生“新利玛”?是否他们会私自使用北京利玛软件的专有技术时,张爱清总经理说:“如果他们也用北京利玛软件的专有技术和版权,当然就是侵权,对客户也是一种伤害。我想他们不会拿法律当儿戏,不会做出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
6月26日,利玛软件召开新闻发布会,隆重推出利玛e时代ERP新产品。虽然没有涉及辞职事件,但发布会本身已经表明了利玛软件目前仍然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张爱清在会上满怀信心地表示:利玛软件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加入到新一轮竞争行列中来。
虽然利玛公司声称他们已从跨国公司和海外归国人群中吸引了人才,但我们最为关心的仍然是“利玛”的纷争还将延续多久?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企业纷争,而是新旧两种体制的纷争!
标签:光明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