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西部开发计划”及对我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我论文,韩国论文,西部开发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西部开发计划”是1988年卢泰愚在竞选总统时提出来的,他上台后成立了专门机构组织实施。1993年金泳三执政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推动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本文拟就这一计划的出台、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作一介绍,并就该计划出台的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西部开发计划”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
自70年代以来,韩国重点建设了以汉城—大田—大邱—釜山为轴线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不可避免地使东南和西南两地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为了“均衡开发国土”,从1986年开始,韩国先后拟制了“国土综合开发方案”和“重新划分工业布局的计划”,提出90年代经济建设的重点应转移到汉城—大田—全州—光州为轴线的西南部沿海地区。开发西部海岸已成为振兴韩国经济的主要方面。
“西部开发计划”的项目,包括新建交通运输设施,布建工业区,改造农业区,完善文化娱乐设施等,共由72个大小建设项目组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有:1、新建一条从仁川经群山、木浦至顺天的环海高速公路,全长505公里;2、建设湖南线井州至木浦段复线高速铁路并进行电气化改造,对全罗线俚里至丽水段进行技术改造;3、新建清州、光州国际机场,扩建木浦机场;4、新建牙山港,扩建仁川、群山、木浦、丽水、光阳港,使其成为大型海运基地。其中,牙山港的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700万吨,相当于目前釜山港的规模;5、对西南部沿海的通信设施进行改造。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完善,将在西南部沿海地区布建为数众多的工业区,主要有:1、始华、仁川、牙山、群山、河南(光州)、大佛(木浦)、熊川(镇海)、绿山(釜山市鸣旨面)等沿海综合工业区;2、群(山)长(项)和光阳湾跨区工业基地;3、全州—俚里—井州“T”型工业带;4、光州、青阳(忠清南道)尖端科学产业技术开发区等。西海岸开发项目的建设,将采取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投资(集资)兴建,工业区由政府划定区域,提供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分别出资建设的办法进行。全部项目建成后,将在韩国的西南部沿海地区形成一个连结仁川—群山—木浦—釜山的“L”型大型工业带,基本实现上述地区的工业化。
为了推进“西部开发计划”的实施,韩国政府于1988年4月批准成立了以国务总理为首的“西部开发推进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长官,西南部地区各道的道知事(相当于我国的省长)和各类专家与学者。该委员会于1988年8月下旬正式开始工作,下设“实务企划团”,由建设部次官领导,具体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同年10月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确定了今后的任务及建设项目。根据韩国的总体规划,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将从北南两端的仁川和木浦同时展开,1988年完成主要项目的调查设计,1989年陆续动工,2020年前基本建成,计划总投资96200亿韩元(约合130亿美元)。
二、“西部开发计划”的出台背景
西部开发计划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韩国政府提出这一计划,有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意图。
(一)消除“地缘政治感情裂痕”影响,进一步巩固政权。长期以来,韩国西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其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成了“被人遣忘的角落”。据对全罗南道地区的调查统计,80年代中期,全罗就业人口的比例,工矿业仅占17%,65%的劳动力仍在从事农业和水产业,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农渔业平均就业率的28%。由于这一地区以农业、水产业生产经营为主,所以人均收入比较低,在韩国13个道市中居于第10位,只及发达地区人均收入的59%。经济落后造就了人口的大量外流,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韩国人口总数增长了1000万,但全罗南道的人口数量却从原有的400万人减少到370万人。仅1987年一年,全道就流失人口26.6万人,流失率居全国之首,这种状况必然要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另外,韩国几代当权者,如朴正熙、全斗焕和卢泰愚,都出生于东南部的岭南地区(指庆尚南道、庆尚北道和釜山市),全斗焕执政时期又残酷地镇压了光州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光州事件”,这就更加剧了东西两大地区的“感情对立”。卢泰愚要控制局势,需要在政治上继续对西南部地区人民进行安抚,在经济上加快西南部地区的开发,以此来缓和由“地区感情”影响造成的国内矛盾。
(二)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从目前韩国的产业布局情况来看,工业设施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东重西轻”的局面。东南部地区工业已趋向饱和,再建新厂,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而且要从外地大批招聘劳工就业。西南部地区,特别是湖南圈,有着廉价的工业用地、丰富的水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政府只要突击新建一部分输电、交通和通信设施,就能够形成新的工业中心。自1988年以来,各大企业财团纷纷派人到西海岸地区抢征土地,投资建厂,大有当年美国西海岸“淘金热”之势。
(三)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韩国是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产业结构正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韩元升值和劳务费用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相当一部分加工工业产品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国际上失去了竞争优势。目前,韩国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防止低层次产业在西海岸地区的重复建设,韩国提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来考虑。在西海岸地区新建的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资本和知识密集度,有些还必须是瞄准21世纪的超赶产业。韩国总理称,“从全国的角度看,西南部沿海地区是发展微电子和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最理想的地区,要优先安排建设这类产业”。目前,韩国各大财团计划在西海岸地区新建的企业大都是生产汽车、电子和精密机械等高技术产品的厂家。韩政府还决定,在光州附近集中建设一个尖端科学产业技术开发区,以作为西海岸高科技产业区的标志。这个名为“科技城”的新产业技术开发区,集科研、生产和生活为一体,占地1000万坪(合49549亩),建设耗资30000亿韩元(约合40亿美元),就业人数20万人。它将重点研制生产半导体、计算机、生物工程和精密仪表等尖端科技产品。专家预测,“西部开发计划”完成后,韩国的产业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大为增加,从而初步实现其“技术立国”的目标。
(四)寻找新市场,减少对美日市场的依赖。韩国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其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据统计,韩国外贸总额由1987年的883亿美元猛增到1994年的1795亿美元。过去,韩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着对美、日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一边倒”的情况,其中,对美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40%左右。汽车出口对美依赖性则更大,年产130万辆轿车中有三分之二销往美国。目前,由于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韩国取消了贸易优惠,使得韩国外贸压力增大。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国外市场,增加出口,韩国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在国内继续新建出口产业基地,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出口“多边化”政策,拓展外销市场,在亚洲地区,重点瞄准中国和东南亚市场。韩经济学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和东盟对汽车、机械、化工和电子产品的需求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他们认为,有针对性地在与中国一水之隔的西海岸地区建设一批出口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向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出口的“前进基地”,对于缓和韩美贸易摩擦和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三、“西部开发计划”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韩国西海岸与我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仅隔黄海相望,经济交流尤其方便有利。从总体上看,韩国推行“西部开发计划”对我国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第一,对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韩国资源贫乏,工业生产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随着西海岸地区新企业逐步建成投产,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否源源不断地获得大量廉价的资源,是制约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韩国经济界人士作出一项统计,按照国际现行价格计算,从中国山东半岛进口原油,每桶比从沙特进口便宜1.10美元,比从印尼进口便宜0.80美元。若每年进口2亿桶,一年就可节省2亿美元。目前,韩国积极加强与我经济合作,主要就是为从我国进口更多的石油、煤炭、矿石、棉纱、毛皮等能源和原材料,以满足西部开发建设的需要。
第二,对我国市场的占有将进一步扩大。韩国推行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出口来推动,因而巩固和扩大外销市场就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韩国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是距韩国最近的大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是一个理想的“黄金市场”,特别是中韩建交后,中韩贸易额成倍增加,充分显示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韩大、中、小企业都希望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把更多的钢铁、汽车、家用电器和化纤产品销到中国。随着“西部开发计划”的顺利实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韩国学者和政府还把中国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与韩国的“西部开发计划”联系起来,提出了“环黄海经济圈”的设想。韩国人士认为,中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华东地区及大连、天津、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和上海等沿海城市都与韩国西海岸隔海相望,青岛和烟台与汉城之间互通了航班,从群山港坐船到青岛仅5个小时。因此,韩国西部开发区新兴工业建成后,将与上述地区和城市形成强大的合作与交流,其内容包括,开发和进口中国的煤炭和石油,利用中国东海岸地区劳动成本低、市场大、劳资纠纷少、交通方便等优势在两岸之间实行产业水平分工。同时,韩经济界还把眼光放到了中国内地和背后,通过与中国东部交通枢纽的连接,进而经中国陇海、兰新铁路与俄罗斯的中亚铁路沟通,以拓宽与东欧各国之间的经贸交流渠道,并将日本及我台湾省拉入,进而扩展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第三,“夕阳工业”向我转移的要求增大。80年代,韩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迅速失去其比较优势。由于韩国产业结构已逐步升级,韩各大企业财团正积极加强高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同时,通过海外投资,将一些不景气的“夕阳产业”,如传统的纺织、服装、制鞋工业和部分金属、机械、家用电器等,转移到欠发达国家中去。其中,我国特别是山东半岛,是其理想的转移地区之一。韩国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不仅具有劳动力费用便宜,自然资源丰富和市场庞大等优势,而且与韩国相距较近,在中国投资建厂,管理起来比较方便,这种优势是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投资所不能及的。为鼓励韩国企业界到中国投资建厂,韩国政府主动为投资企业提供金融和税收优惠,并制定了有关法规,以进一步放宽政策。同时,韩国新闻界还广泛而及时地报道中国经济改革情况,特别是山东半岛对外开放情况,各经济团体还组织报告会和讨论会等,专题介绍中国沿海开放情况,研究对华投资对策。可以预见,“西部开发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使很多对韩国来说已经落后,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适用和具有优势的产业技术向海外转移。正确引进和吸收这一部分资金和技术,对于加速我国后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