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
李志强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 266000)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一要求表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依法治国方略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和持久性功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领新时代法治建设。
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追求和理性升华。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以先进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法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在实践中,良好的法治文化依然比较匮乏,还存在法律实施机制某些环节的失灵、已制定的法律得不到严格执行等问题。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究其根源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滞后,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的法治文化环境。法治文化作为一种推动力,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阶段。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践经验证明,必须使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律制度的层面逐渐深入法治精神的内涵。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的支撑点,是一股巨大动力。弘扬法治精神既可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价值追求,又能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面貌。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弘扬法治文化。先进、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然成为落实依法治国要求的根本推动力。
经过实地走访发现,农村的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的发放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由于年利率高出了农户的预期值。同时,受产业投资回报率的限制,农业产业的平均回报率不高,农业生产收益也有很大不确定性,银行对农户及农业制定的贷款利率普遍偏高,这种高利率提高了农户的生产融资成本,加剧了农户融资难的现状[3],影响了农民的贷款积极性,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要求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提高法治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现代法治必然对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首先要成为公民主体,在价值取向上,体现自主自律、自由自觉的主体价值要求,强调权利本位、主体价值和自由理性精神,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个性、参与、创造、开拓。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法制教育应以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通过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使法律真正能够被人们所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确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的价值取向,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一、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公民法治精神
A Journey of Dreams: A Visit to the Kalmykiya, Rusia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法治文化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价值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也是法治价值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保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沿着正确方向运行,从而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三、落实公正司法,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体系
作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在公平正义法治价值体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必须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实施来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推动全社会参与,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完善多维服务,把握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首先,注重法治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充分利用本土法律文化资源,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其次,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和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法治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治熏陶。开展法治文化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的活动,促进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城乡文化、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加强人民群众与法治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不断提升人们的法治文化修养。最后,发挥执法机关和专业文化团体、业余文艺团体、各级文化馆站的作用。积极开展法制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丰富生动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使法律知识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
我们先来看看“叙事”这件事。叙事,作为一个理论术语,首先出现于文学研究领域。据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特的界定,叙事的中心含义是指:“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叙述陈述,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叙事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电影艺术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电影叙事学。
标签:社会主义论文; 法治文化论文; 引领论文;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