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乡村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营造方法论文_王凤婷

新常态下乡村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营造方法论文_王凤婷

身份证号:33048319910904xxxx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进入到了建设高潮期。在对原始乡村景观进行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要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挖掘乡村景观的价值和特点,以保护式改造和有限更新使乡村景观更具独特魅力。鉴于此,本文对新常态下乡村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营造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乡村景观;植物营造

一、乡土植物的概念

乡土植物,指的是在当地天然分布,即原产于当地的植物,或是由外地引种多年,并已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生长表现良好的植物种类。乡土植物具有适应性强、成本低廉、养护方便等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当地的植物特色。乡土植物的合理应用对乡土景观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乡村景观营造中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1、植物种类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部分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中,由于设计或建设单位对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的忽视,导致植物品种应用过少,常绿与落叶植物比例不合理。

2、植物配置模式过于城市化

当前乡村景观营造中植物配置模式城市化情况较为严重,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常显得过于精致,缺乏乡村景观质朴的韵味。

3、乡土植物景观无特色,千篇一律

千村一面的情况较为严重,长远来看,不利于当地乡土植物的保护与利用。

三、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模式的探讨

1、植物配置的原则

在植物的配置中,不同地区的园林设计不一样,自然植物的配置也不一样。园林绿化的配置原则应坚持因地制宜,所以此处不以地区进行原则性的讲解,而是通过一个大方向的整体进行探讨。[1]

1.1颜色

植物的颜色配置要层次分明,不同色彩的组合、同种色系的运用,将植物的对比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突出植物的艺术美感。

1.2大小

植物营造中,要对高低、大小不同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突出主次关系,将园林中的吸睛植物通过视觉的引导呈现出来。

1.3形态

一般在公众场合选择的植物都是笔直挺拔的,给人苍劲有力的精神面貌,而在乡村植被中应该选择自然、飘逸,并与周遭环境相适宜的树木。

2、不同地段植物配置模式探讨

2.1庭院(宅旁)植被

乡村的庭院(宅旁)空间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村民脱离住宅后首先接触到的自然环境空间。庭院(宅旁)空间承载了村民很大一部分日常活动需求的功能,是具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场所。其植物种类主要分为生产型与观赏型2类。生产型植物以可食用植物为主,包括果树、攀援类蔬果、盆栽蔬菜等;观赏性植物包括乡土时令花卉、花灌木、小乔木等。在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农户自身喜好,因地制宜,灵活安排。[2]

下面列举一个家乡的案例:沈家墩生态经济庭院,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对原本的古村庄沈家墩进行了改造。先是对原有建筑的立面改造,粉刷青砖粉墙。其次,每家每户规划好菜园用竹篱笆围合,种植各种果蔬。在村庄池塘种植大片观赏荷花和食用荷花,兼顾观赏性与经济性。再次,用独具乡村特色的瓦片制成景墙与园路、铜钱的汀步、风车、稻草人、大烟囱等具有乡土特色的景观小品,代表了农耕文化的延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乡村公共绿地植被

通过公共空间的植物景观整治,能达到提升公共空间景观性、利用率的目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植物配置,主要考虑植物的观赏性,丰富植物的季相变化及植物群落的层次。以自然式植物配置为主,选择观赏性强的植物或蔬菜瓜果,并根据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适当点缀一些寓意美好的乡土植物。如松、竹、梅;玉兰、海棠、牡丹;腊梅、桂花、榉树;含笑、杜鹃、茶花等,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2.3农田植被

农田是乡村的生产用地,是最为典型的农业景观。在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中,农田植被景观作为景观基底,对整体乡村植物景观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植被的种类与本地的土质环境、气候、习俗乃至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农田植被的种植自主性较大,但在乡村的重要农田景观界面,特别是作为农田特色的景观界面,应在尊重当地种植传统的原则上,对其农田植被种植予以适当引导,形成能体现当地种植特色的田园景观。

如: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呈八卦状,九宫八格,位于玉皇山南麓。八卦田齐齐整整有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现在“遵循历史”原则的前提下,八卦田的农作物种植以展现农耕文化为主线,综合考虑了立地环境、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南宋九谷"品种的发展演变等因素,种植区域在保留原先7种作物的同时,种植龙井茶、杭白菊等具有杭州本土特色的农作物,换季轮作。外围配置季节性观花植被,春为油芥菜,夏为半支莲,秋为杭白菊,冬为甘蓝类。保证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2.4乡村滨水植被

“数家临水自成村”,南宋诗人陆游的这句诗,很好地反应了乡村与水的关系。乡村的水系景观以自然野趣为特色,在优化水系沿线植被景观时,除适当梳理妨碍使用功能、遮挡景观视线或易造成安全隐患的植被外,应以保留原有原生态的滨水植物群落为原则,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在此基础上,根据景观需求,在适当的位置点缀少量观赏性好的乡土植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岸边的一株碧桃、垂柳或桥头的一株枫杨,以形成乡土景观优美的意境。[3]

2.5乡村道侧植被

从功能上分,乡村道路主要分为车行道路及人行道路。村外部车行道通常途经农田、山林等周边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道侧植物群落结构宜相对简单,尽量打开道侧视线;村内车行道,由于常常紧靠农居房,存在绿地不足的实际问题,道侧可适当采用垂直绿化或种植观赏性良好的乡土草本植物,在空间足够的转角或道路交叉口区域可适当点缀观赏性良好的小乔木结合景石等景观小品。村内街巷空间绿化则结合庭院农居绿化,以盆栽或垂直绿化的形式为主。

下面列举的案例是被评为“浙江最美绿化通道” [4]的桐庐徐七线,起点位于横村镇,终点位于桐庐县的富春江镇。徐七线打造一路行一路景一路画,融合原始、乡野、自然等元素,彰显地方气质。因地制宜,在整治路段沿线种植了多达23种不同的乔木、灌木和地被,根据季节的变化配置了19种不同的花,实现“绿改彩”。 绕村的绿道在林木的隔离下与公路相邻,依山傍水,让骑行和步行更添户外野趣、山林诗意;家门口的农村公路换上了新装,建起了木制长廊、小亭子,进一步优化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在村口节点设置公共景观,通过还原旧时的江南建筑要素——“卵石”“夯土墙”“台阶”“门头”“栏杆”“河埠头”,重塑小桥流水人家,保留古村落的香樟、黄连等一批古树名木。徐七线以大地为画纸,描绘出彩色的植物画卷,与周围的绿水青山相得益彰,与地方景色共融共生。 [5]

结束语

因此,新常态下乡村景观建设应充分关注植物的搭配以及乡土植物的运用、乡土文化景观的保留,更好地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

[2]小井官.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如何悉心营造 [J/OL].2016.

[3]文运.乡村旅游介入下海口乡村聚落景观的变化与营造研究[D].海南大学,2014.

[4]柳柯.入城道路绿化空间营造—以桐庐高速入城道路为例[D].浙江大学,2013.

[5]陈潇奕 傅红锋 李春美.美丽纵贯绿富走廊 桐庐美丽交通走廊风光旖旎[N].浙江日报,2016-09-26.

论文作者:王凤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2

标签:;  ;  ;  ;  ;  ;  ;  ;  

新常态下乡村景观设计中植物的营造方法论文_王凤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