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山水诗的悲剧意识及其审美超越分析论文_姜博朗

苏轼山水诗的悲剧意识及其审美超越分析论文_姜博朗

姜博朗文登新一中山东 威海

摘要:在我国古代,受历史、文化、个人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诗词创作大都有悲剧意识的存在。这种悲剧意识往往是在个人对于个体、时间、美景、宇宙的思考中产生的一种精神境界。悲剧意识作为人与生俱来的生命感知,既不能被克服,也不能被抹去。本文主要探讨苏轼山水诗的悲剧意识及其表现出的审美超越。

关键词:苏轼山水诗;悲剧意识;审美超越

诗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最真实的内心感悟。在苏轼的山水诗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美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风景之外的事物。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面对众多的困境,其常常将内心的苦楚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诗,豁达开朗,旷达豪放。而这些的指向根本正是苏轼的悲剧意识。苏轼通过个人感悟,往往能在自己的诗歌中做到化解困苦、乐观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诗,已经达到了对悲剧意识的超越。

苏轼悲剧意识的产生

一、 在苏轼一生的思想中,受儒学思想、道家思想及佛学影响较深。这就为其悲剧意识奠定了思想基础。他学习三家之精髓,更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使得其更加的圆通灵活,在北宋三教合一的社会环境下,也更加的如鱼得水。同时,这也带给了苏轼更多的名气。但是,也造成了其他人因嫉妒而想要加害于他。而在种种困难与挑战下,其仕途坎坷,多次卷入朝野上的政治漩涡,并遭受了多次贬谪。而这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诗人悲剧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然而,在面对多次的贬谪,仕途上的坎坷与磨难,诗人依然能以豁达超然的心态面对种种磨难,受后人景仰。特别是在“乌台诗案”发生后,面对仕途的险恶,苏轼更加感受到了命运的变幻莫测,佛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给予了他极大的心灵安慰及解脱,个人的诸多不幸被写入诗中,其悲剧意识已产生[1]。

二、苏轼山水诗的悲剧意识及其审美超越

诗歌写作是诗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苏轼创作的山水诗并不只是将其作为自己排解忧愁、消解悲伤的方式,而是将山水诗作为实现自我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寻求自身这一个体的独立性。在苏轼之前,历代文人雅士创作的山水诗,往往都没有超脱于自然之外,而是将自然看作是情感的载体。借助于自然之情来抒发个人情感,消解悲愁。而到了苏轼,其站在自然之上,使自然山水成为了自身寻求内心的工具[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苏轼山水诗中的审美超越——以《题西林壁》为例

在苏轼的山水诗中,往往隐含着其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及思考力,看似普通的诗词却能够表现出复杂的意境。诗人的山水诗同样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在抒写山水上,常常能够超越自然本身的特点,揭示出更为复杂的人生理念。这使得诗人的山水诗更加具有理趣意境。在《题西林壁》中,苏轼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这首诗除了描写庐山多姿多样的面貌以外,站在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感受到的也不一样。放在人生角度来说,其体现出了深刻人生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站在庐山不同的角度所做的亲身感受,是具体的写实。作为一座有名的大山,庐山峰峦叠嶂,每个人在欣赏庐山时,由于站的角度不同,因此看到的景色及面貌就存在较大差异。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多姿多彩的面貌,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即看任何事物都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收获更多。

而该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诗人的具体所见,进一步说理,即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那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原因,受庐山的峰峦叠嶂的限制,所以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时,对客观事物的把握难免会有片面性,而要把握事情的本质,则必须摆脱狭小的思维限制,在描述庐山风景的同时,诗人借用诗词表达出深刻的哲理。这本身就是在山水诗上的审美超越。

(二)苏轼山水诗中的悲剧意识

苏轼的山水诗同样具有一定的悲剧意识存在。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与人生感悟交融在一起[3]。如诗人在《百步洪》中所写:”长虹斗落升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诗中写出了百步洪的奇妙及壮丽景象,同时,诗中更是透漏出作者对于时光流逝、人生易老、人生沧桑及世俗纷争的遐想,这种悲剧意识,与诗人坎坷的仕途人生具有重要的联系。在百步洪中,诗人看到了生命随着光的推移及变化而流逝,有如白驹过隙一般。虽然悲剧意识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影响,但是诗人转而将悲剧化为对自身内心的感悟,认为人的意念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任意翱翔驰骋,进而发生良好的转变。这种豁达与开朗却并不是所有诗人都能够具备的。在苏轼的其它山水诗中,这种悲剧意识处处可见。

三、结语

山水诗的创作都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诗人寄托自身情怀的有效方式,苏轼的山水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其诗中超越于自然之外的豁达及豪放。

参考文献:

[1]马蓉,冷成金. 苏轼山水诗的悲剧意识及其审美超越[J]. 甘肃社会科学,2018(05):186-192.

[2]程磊. 论苏轼黄州时期山水之游的审美意义[J]. 中国苏轼研究,2016(02):152-172.

[3]程磊. 悲剧意识与宋代士人的山水宦游[J]. 云南社会科学,2017(04):178-184+188.

论文作者:姜博朗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苏轼山水诗的悲剧意识及其审美超越分析论文_姜博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