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静 杨丽萍 程拉娜 冯瑞果 林小华(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摘 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科82例进行心肺复苏后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康复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70%,且不良反应发生率5%少于对照组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急诊护理干预可提高康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应用在临床急救工作当中,心肺复苏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心搏骤停病患,在其发病后的4min之内对其施以心肺复苏治疗,抢救成功率在50.0%左右的范围之内[1]。而护理质量的高低则与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其成功率与患者的生命有关[2]。因此,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已成为所有医务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心肺复苏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康复效果也得到了提高。为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患者康复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科进行心肺复苏患者8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实验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为(60.4±1.9)岁,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为(56.7±3.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计算,具有同质性(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特别是在心肺复苏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遵循医嘱等护理措施。实验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基本护理:1=环境护理:患者经急诊心肺复苏后,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房间环境,确保房间舒适清洁;空气也很干净。提供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试,以减少外界环境对病人的刺激。2)位置护理:仰卧位,为患者的颈部,腰骶部和腋窝垫软垫,并帮助患者定期翻身,以确保患者的身体舒适。3)情护理:当患者有氣管插管时,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手术,患者应定期更换管道胶带和胶带粘贴部分,以避免造成皮肤损伤;严格记录病人的24小时尿液摄入量,以防止肾功能衰竭。(2)生命体征和脑复苏的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的早期阶段,应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应每小时监测心电图指标,患者应多次巡视。一旦发现患者的心电图监测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治疗。同时需要加强患者脑部的复原,引导患者家属在患者前额及其他部位使用湿敷,并将室温维持在约20°C,使患者的脑氧代谢速率降低,减少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瞳孔的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则表示患者有脑损伤,应立即治疗,以避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瘫。发生了。(4)利用湿毛巾对患者的颈部以及额头进行湿敷,促进患者复苏,保持室温为18-20℃,相对湿度为50-60%,有效减轻患者的脑部再灌注损伤,降低脑氧代谢率。对患者的气管进行湿化,利用胶布对气管插管进行妥善的固定,避免气管插管脱落。注意观察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包括潮气量、吸入氧浓度和呼吸频率等,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呼吸机参数作出适当的调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通气不足、人工气道阻塞、管道衔接部位松脱亦或者是皮下气肿等异常情况,在吸痰前/后需尤以患者纯氧吸入治疗,2-3min。吸痰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异常。(5)心理治疗:患者经心肺复苏后,身心遭受巨大伤害、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护理和辅导,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工作。(6)健康指导: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工作,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饮食,运动等建议,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关心,鼓励和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从而在克服疾病方面获得自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3标准康复效果:显效为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有效为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有轻微不良反应;无效为患者的症状和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再次突然心跳停止。康复总效率=显效+有效。两组患者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和抽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通过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提示对比项差异显著。2结果2.1康复效果比较实验组康复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7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1例反应迟钝,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2例记忆减退、2例烦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3讨论心脏骤停是一种危重的疾病,会突然使心脏停止跳动,导致血流终止,并发生无法听到的心音和大动脉心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心肺复苏是急诊心脏骤停的主要方法。在心肺复苏后,如何在有效的心肺复苏后改善患者的康复是研究的关键。在上述实验中,在基本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脑复苏进行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加强患者的脑恢复,降低周围温度,可以降低患者脑中氧气的代谢率,减少突然大量供氧对患者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4]。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瞳孔状态。这两种意识状态反映了患者的脑损伤。一旦发生异常,需要及时治疗,以减少脑损伤的程度,避免脑瘫的发生。心理指导和健康指导可以帮助病人建立信心,克服疾病,帮助疾病的康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之,心肺复苏后患者要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康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参考文献[1]李喆.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1):142.[2]罗三妹.护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心肺脑复苏近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0(16):4-6.[3]袁秀群,范颖.急诊护士对于心肺复苏时患者家属在场的态度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1(13):1-4.[4]麦少玲.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7,28(2):448 -449.
论文作者:梁雅静 杨丽萍 程拉娜 冯瑞果,林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7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肺论文; 实验组论文; 急诊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体征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1月2期论文;
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应用研究论文_梁雅静 杨丽萍 程拉娜 冯瑞果,林小华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