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当代史学的首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二十世纪论文,首要论文,课题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曾给人类带来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欧美资本主义19世纪建立起来的对世界的统治被打破了,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阵营,一大批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枷锁,取得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然而,在这个世纪临近终结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又瓦解了,一些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地区又出现了新的民族纷争与国家冲突。20世纪的历史如此纷纭复杂,而又如此流宕不羁,变幻莫测,不从总体上对它加以反省和把握,就可能陷入无穷无尽的历史事件个别研究而无法从中自拔,无法了解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内在结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因而也就难以完成史学所应尽的职责。
究竟怎样从总体上把握20世纪呢?
可以有多种考察模式。
20世纪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概括。“文革”中所流行的“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这一概括,是它的继续与发展。
东西方的对立,其后是南北的对峙,前者主要是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歧异,后者主要是贫富程度的差异。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又一种概括。
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盟与冲突,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盟与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扑朔迷离的联盟与冲突,这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交错,奏出了20世纪这一乐章。这是对20世纪所作的另一种概括。
还可以罗列很多。每一种模式,都可揭示20世纪历史发展的若干重要特征。
我期待当代史学能够从世界整体走向现代化、走向现代文明这一角度,对20世纪的历史作一总体反省。
首先是现代化、现代文明取向的形成。现代化,首先意味着人们从原先的小生产转向现代大生产,从原先的自然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从原先的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这是一个包含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中产化、世界化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工程。现代化,还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构成、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则是使现代化的成果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这一取向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民族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日益成为人类的共识。
18、19世纪,在西欧与北美地区,资本主义如日中天,并将它们的影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俨然成为世界的主宰。在那里,资本主义本身,成为那些民族和国家所追逐的主要取向。但是,在世界其他广大地区,在世界最大多数人口中,基本上仍然保持着原先农业社会所固有的取向。即使在资本主义已经占居了支配地位的西欧、北美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成果为少数特殊阶级所独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取向开始为许多人所唾弃,兴起了社会主义运动,这是一种更为注重使文明发展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取向。进入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取向的强化,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矛盾的激化,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使得西欧、北美及日本在建设现代文明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资本主义取向的修正。世界其他广大地区,先是作为对西方挑战与压力的回应,其后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20世纪陆续转向以走向现代化、走向现代文明为自己的取向。这一转变,比之前者意义更大,因为前者所包含的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后者所包含的人口要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这一共同取向的逐渐形成,可以说是20世纪一项最有价值的历史成果。
其次是走向现代化、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的探索与选择。各民族、各国家的共性如果主要表现在现代化、现代文明的取向上,那么,他们各自的个性则主要表现在道路的探索与选择上。
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当初资本主义的发展,本来就各具特色。美国、法国、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便各不相同。20世纪以来,所有这些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途径,更是迥然有别。直至今日,他们每一个国家都依然处处显示出本民族、本国家的鲜明特色。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力图在一个半亚细亚的大国寻找一条有别于西方的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依靠国家政权的集中权力,建立以军事重工业为中心的庞大的国营经济,集合广大农民于集体农庄,以确保工业化所必须的资金、原料及人力资源,在此同时,尽可能注意在分配领域内实行均平原则,而这则被称作社会主义。
世界上其他地区在走向现代化时,许多民族、许多国家都曾经师法西方,分别选择过英国式、法国式或德国式道路。在屡遭挫折后,一些民族、一些国家又转而师法苏俄,走俄国式道路。然而,这条道路虽然一段时间内可以取得明显效果,时间稍长,行政权力的支配所导致的种种负面作用便逐渐由次要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于是,出现了一批新的探索者,他们并在许多地方取得了很大成功。
中国在20世纪内曾移植过西方模式,又移植过苏联模式,都有过一些成效,但终于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走向现代化、现代文明的问题。20世纪人类所取得的一项最为卓越的成果,大约就是11亿多人口的中国,在经历了诸多的踬颠与曲折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说来,就是从中国与世界的实际出发,既和还没有走出古代的广大农民结成广泛的联盟,使广大农民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在现代文明发展中不断获得实际利益,又和已经步入现代文明门槛的中外资产阶级结成某种联盟,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所已取得的各种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成果来装备自己,这样使现代化的实现和现代化由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这两重任务的解决,更好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条道路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它已引导中国取得了令举世为之瞩目的惊人成就。
再次,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总成果。这是考察它提供给新世纪21世纪而作为其发展基础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总格局。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人类首次有了可能摆脱那种使世界大多数人基本生活必需品都无法满足的极端贫困状态,这应当是20世纪给人类提供的总成果中的第一项内容。当然,整个世界贫穷与富裕的分野还极为严重,占世界人口25%的发达的工业国家占有世界收入中的85%,它们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70%,世界金属消耗量的75%,世界木材消耗量的85%,世界粮食消耗量的60%,而占世界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只占有世界收入的15%,所消耗的以上各项分别只有30%、25%、15%、40%。为改变这一巨大的失衡状态,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平抑发达国家的过度发展,而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的增长,依靠经济的进步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消灭贫困和饥饿,使科学技术的创造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管理方式的改进,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及精神生产的丰硕成果,都能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共享。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利益之所在,而且也是发达国家利益之所在,因为世界范围内贫富两极的分化,低收入国家人口、低教育水准、社会动荡所造成的诸多冲突,不仅直接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而且也严重威胁着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范围的协调发展,将各民族、各国家都引向现代化之路,这应当是20世纪总成果第一项内容的逻辑结论。
20世纪给人类提供的总成果中的第二项内容,大约可说是西欧、北美称雄天下而成为世界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苏、美两大霸权并峙而左右世界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世界正趋向多极化,民族与国家主体精神高扬,不仅由华盛顿、布鲁塞尔、东京所代表的新兴海洋文明的三极,而且由北京、莫斯科、新德里、开罗所代表的古典大陆文明的四极,由东南亚、西亚、南美所代表的新的文明各极,都对全球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着以信息为中心的新的产业革命,闭关自守、与世隔绝已经根本不可能。军事上的结盟和对峙仍然存在,但是,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向整个世界的辐射的能量,已越来越取决于他们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准及其后续力量,决定于他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发展,决定于他们使人类共享文明成果的实际成就。在发达国家之间,在不发达国家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和现实利益的歧异所造成的冲突依旧比比皆是,但是,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已有可能防止,而且也必须防止,一定规模的军事较量在局部地区还会一再发生,但经济上的互相竞赛,政治上互相制衡,意识形态方面互相渗透,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由此而使多极化的世界趋于以和平与发展为其基本秩序。这应当是又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
20世纪留给人们的成果,还包含着大量不确定的因素。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迈向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将如何利用先前世代特别是这个世纪留下的全部条件和资源,仍然有着很大的或然性。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加聪明一些,在新世纪中更加自觉地选择好应走的道路?这正是当代史学在对20世纪作了总体反省时所应关注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