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项目,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进行日常的学习、生活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就笔者的一些教学心得以及学习体会,简要谈一下我的一点教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 能力 提高 经验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026-01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关系到学生各项数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计算不是很喜欢,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实际效率。为了改善当前的计算教学状态,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然他们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让学生看图,从摆小方块、数小方块等形象思维入手,抽象出一位数乘法的法则。
2.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法则的掌握。在计算法则教学中,主义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法则。例如小数加减法法则学习,课建立在加减法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3.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讲情算理、揭示规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优化。
三、数学计算的思维训练是核心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与安排好练习,避免机械重复的训练。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例如: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与整数四则运算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练习题计算的数目可以简单一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其次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有例题模仿练习,形成性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运用。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先是让学生记住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来强化,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算理,计算正确率不高,学生的学习计算的兴趣也没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决定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认真看题,保证数字抄写的正确,这是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认真思考,不要一拿到题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先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动笔;认真计算,书写规整,尤其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集中精力,条理清晰,不争不抢;认真检查,计算完之后认真验算、改错,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统一办法,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多动脑筋,大胆尝试,这样才能探索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成绩。
论文作者:李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法则论文; 兴趣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习惯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