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探究论文_杨全石

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探究论文_杨全石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甘肃天水 741020)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患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实施外周静脉治疗,B组实施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的周径差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在溶栓后B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以及消肿率明显优于A组,并且B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是87.50%,明显高于A组的55.00%,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该治疗方案。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 导管溶栓治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44-01

深静脉血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就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比如肺动脉血栓以及血栓后综合征等,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情况危机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现象[1]。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单纯抗凝、手术取栓及系统溶栓等治疗,实践表明,这些方案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来,导管溶栓对该病的治疗在不断增加。鉴于此,本文将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实施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方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现将详细内容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其中A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在30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8.25±8.15)岁;病程在1天~14天之间,平均病程是(7.56±2.21)天;左下肢25例,右下肢15例;中央型28例,混合型12例。B组女性20例,男性20例;年龄在29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8.48±8.76)岁;病程在1天~14天之间,平均病程是(7.25±2.69)天;左下肢22例,右下肢18例;中央型30例,混合型10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没有显著的差异,可采取下一步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实施外周静脉治疗,主要是在患者的经足背静脉溶栓,在溶栓前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DSA下经健侧下经健侧股静脉处放置临时或永久腔静脉滤器,接着用60万U的尿激酶和250毫升的生理盐水在患者的经足背静脉处注射,注意事项:溶栓时间不能超过一周,每两天就要用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检查的过程中前后两次的溶栓没有进展或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小于1g/L时,就要立即停止溶栓。B组实施导管溶栓治疗,首先对患者先行植入腔静脉滤器,并使用造影确定患者的血栓位置,对患者的经股静脉穿刺后置入鞘管,在鞘管内将多侧孔溶栓导管头端置入血栓近心端。在手术后的第一天把100万U的尿激酶经溶栓导管进行24小时的微量泵维持。手术第二天后,以每天60万U溶栓。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联合抗凝进行治疗,其中低分子肝素是4100U,采用皮下注射,十二小时一次,三天后服用华法林[2]。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的情况,包括大腿和小腿的溶栓前周径差、溶栓后周径差以及消肿率。(2)以本院自制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分是100分,非常满意为90分~100分,基本满意为70分~89分,不满意低于70分。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数据分析处理

本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的情况

A组40例患者大腿溶栓前周径差是(5.13±2.18)厘米、小腿溶栓前周径差是(4.23±1.69)厘米、大腿溶栓后周径差是(1.92±0.51)厘米、小腿溶栓后周径差是(1.35±0.34)厘米、大腿的消肿率是(65.31±10.28)%、小腿的消肿率是(70.21±10.36)%;B组40例患者大腿溶栓前周径差是(5.18±2.05)厘米、小腿溶栓前周径差是(4.18±1.70)厘米、大腿溶栓后周径差是(1.21±0.23)厘米、小腿溶栓后周径差是(0.72±0.21)厘米、大腿的消肿率是(75.56±12.26)%、小腿的消肿率是(85.28±11.74)%;溶栓前两组患者的周径差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在溶栓后B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以及消肿率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满意率

A组40例患者中不满意18例(45.00%),基本满意15例(37.50%),非常满意7例(17.50%),总满意率为55.00%。B组40例患者中不满意5例(12.50%),基本满意20例(50.00%),非常满意15例(37.50%),总满意率为87.50%,B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的满意率,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液在深静脉内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凝结)时就会对官腔造成阻塞,这会影响到静脉血液的正常流动,最终会形成深静脉血栓。据临床资料显示:深静脉出现异常的情况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患者的身体机制、手术应激情况以及麻药的使用情况等。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特征主要是患者肢体出现臃肿、体温上升、浅静脉扩张等,并且还伴随有严重的疼痛现象[3],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案研究就十分有必要。本次研究显示:溶栓前两组患者的周径差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但在溶栓后B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以及消肿率明显优于A组,并且B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是87.50%,明显高于A组的55.00%,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该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宋富波,张居文,杨牟,李鲁滨,车海杰.经腘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2016,51(11):88-90.

[2]张建伟,何锋. 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07):646-648.

[3]陈培升,罗汉传,周瑞.导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7,39(09):1430-1432.

论文作者:杨全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探究论文_杨全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