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明威论文,冰山论文,风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是作家的一种艺术追求,一种艺术境界。它力图实现作品更大的思想容量,使作品具有底蕴和充满力度。“冰山”风格的形成,得力于海明威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储蓄,得力于严谨的创作态度,得力于作家对文字简约的刻意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真实表现,并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叙述方式。
关键词 海明威 “冰山” 理论 吁求 意蕴
A GENERAL TALK ON HAMINGWAY'S WRITING STYLE OF "ICE BERG"
Yuan Xianquan
Abstract
Hamingway's writing style of "Ice Berg"shows the writer's belief of art and a lofty realm of art.It makes Hamingway's writing rich in hidden thoughts,deep emotions,and more powerful and effective.The formation of Hamingway's particular writing style of"Ice Berg"benefits much from his various experiences,his carefulness in writing,his seek for plain language and his description of real life.
Key words Hamingway "Ice Berg" theory appeal implicit meaning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的一生,表现出他对小说创作艺术的严肃认真而执着的探求。海明威的艺术个性,即是他的“冰山”风格。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自成一家。他将自己的稿件删去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达到最大限度的简洁和含蓄。这即是他的“冰山”风格。小说创作就如浮在海上的冰山一样,只露出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在海水下面,八分之七让读者去揣摩体会。
本文就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风格试进行探究。
八分之七,是容量,是底蕴,是力度
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与其它的文学体裁一样,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小说家借助于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觉、认识、思想和情感。一切技巧都是为着怎样表达得更深刻、更广泛、更有力度、更新奇。这是所有小说家劳其一生所追求的。这种表现的艺术,是在作者与读者间进行并最后得以完成的。那么,小说艺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小说说出了什么,更在于它暗示了什么,这种暗示留下了多大的想象空间,这种暗示怎样引导它的读者进入这个空间。让—保尔·萨特在他的《什么是文学》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指出,作家之“介入”写作,是一种选择,“写作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但作家的自由不可以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文学客体必须通过阅读才能显现出来。离开阅读,它只是白纸上的黑色符号而已”。因而,一切文学创作都是一种吁求,是作家向读者的吁求,吁求进行合作。“艺术作品是一种价值,因为它是一种吁求。”[①]这是萨特不仅分析了作者与读者两种自由的各自选择及其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明确指出这种“吁求”正是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所在。以下一段话,则更加明确道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了。
“作者在引导读者,不过作者所做的全部事情也只不过是引导而已,作者竖立的界标被空间所分隔。读者必须把它们连起来;他必须超过这些界标。简单地说,阅读就是有指导的创造。”[②]
谁不能意识和明确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这种关系,谁就不能实现这种“吁求”,获得创作的更大成功。
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的分割,正是在找到自己的作品与读者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以小说创作的技巧去实现,去取得成功。或许,这正是海明威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得举世公认的根本原因。
关于小说表现思想,海明威是这样主张的。他反对文学作品的说教,但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有思想,有教育意义。而且,作品的思想不应只涉及到一种或两种,思想内容应该丰富而广泛。如果主张作品的思想只涉及一、两种思想那么,“说这句话的人可能只有一种或两种思想。”[③]海明威这句愤激的话,表明他对作品思想的肤浅性是极反感的。
海明威创作的后期,较之前期的战争题材作品,其创作主题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思考人类的命运及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老人桑地亚哥与大海、鲨鱼的殊死搏斗,不屈不挠的精神,表明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主题。
由战争影响人的命运,写作生存空间对人的命运的无时无刻不在的挑战与威胁。这应该说是作家海明威思想的发展与升华。战争带来的灾祸是恐怖的,但是战祸总有消弥的一天,世界会出现和平。战争是局部的,而生存空间对人的命运的威胁是永恒的、无所不在和无可摆脱的。这是他思考的也是他所以要执着探索人与命运抗争的这一宏涵万汇的强大命题。而且把这一主题用其独特诉表现方式和与众不同的叙述语论表现得深沉凝重。
海明威作品中深沉博大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借助于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化作意蕴,形象地表现出来。一切高明的作家,都会这么做。而海明威的不同之处,则是把自己的思想埋藏得更深些,同时又竭尽所能地艺术地引导自己的读者去揣摩、感受。这就是留给读者思索的思想宝藏——八分之七。这一点,还可以通过他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所持的态度来看。海明威是十分自负的,对许多巨匠都予以贬斥,而对托尔斯泰极推崇。他认为他喜爱《战争与和平》中“对战争和人的绝妙的、深刻的、真实的描写,”但是对小说中的议论提出异议、认为托尔斯泰应该“删弃最笨重、最没有说服力的议论,”这正表现出他追求的“冰山风格”的内涵:让形象讲话,自己的观点尽可能隐藏起来。
八分之一,取决于丰富的储存,来自严谨的创作态度
小说艺术的思想容量,是一切作家孜孜以求的。作家不但是一个艺术家,同时又应是一个思想家。
海明威在回答美国记者乔治·普林浦敦的提问时曾说道:“一位作家可以比做一口井。有多少种井就有多少种作家。重要的事情是井里要有好水。最好是没出定量的水,而不是把井水抽干,再等待它渗漏。”[④]
海明威不是一位理论家,也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写作理论着述。他这里所言,虽不严密却道出了一个真切的事实,即作家必须要有深厚的生活、思想储存,而且,这种储存应是取之不尽的,是有一个泉眼的活水,不断地取,不断地得以补充。作家是靠激情来写作的,从这一角度出发,生活、思想的储存,也是激情的储存。激情对于作家,即是创作的能量。有这样一口储满“好水”且取之不尽的“井”,作家就得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始终处于创作的良好状态。
储满好水的井,与浮在海上的冰山,两个比喻,不期而相呼应。储满好水的井,比喻作家良好的创作状态,冰山则比喻在良好状态下创作的成功。我们是否可以说,前者是必备的条件,后者是追求而得的预定目标?并非所有的作家都能实现这种凝练含蓄的意境。而海明威做到了。他是这样设计自己的,他也这样获得成功。无论是《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白象似的山峦》,还是《老人与海》,给我们留下了令人自由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它既不令人费解,也不使读者的思想松驰。它让你紧紧地追随着海明威的思想与情感,一道去探求人类神秘的命运及将人置于艰难困苦之中的那个不可知的世界。
海明威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写作时说:“你可以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可是海明威没有这样去写,他“删去没有必要向读者传说的一切事情,以使他或她读过什么以后,这就成为他或她的经验的一部分,好象真的发生这似的”。[⑤]这里,海明威提到了“经验”二字,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实现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经验转换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这恰好应验了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的论述。约翰·杜威提出,艺术是经验的延续,艺术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美的形成只有凭借经验才能被理解,因此,美的享乐只有依赖经验。”如果大家都认为艺术品与人的经验有直接联系,那么艺术品就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⑥]海明威相信自己的作品是真诚的,是充满自己人生经验的,更自信这种经验会转换给读者,并化为读者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好象真的发生这似的。”[⑦]这是作家和读者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海明威自信自己的作品有如此的震撼力,自信这种留下更大空间、删去繁冗的叙述和过多的交待,依靠作品的艺术的牵引力,实现向读者的“吁求”。非如此,便不敢只露八分之一。
当然,一个作家生活、思想的储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海明威的所有创作都来自他的生活,是生活对他的报偿,生活是他艺术创作的永不枯竭、始终盛满的“好水”的那口井。
八分之一,是简约含蓄的艺术境界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午后之死》,转引自《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在他的关于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创作比喻为“冰山”。
简约含蓄,是小说艺术的旨趣,是一种艺术境界。海明威每写完一件作品,都感到是“死了一回”,对小说艺术旨趣的追求,可谓孜孜以求,“一等你写完一本书,知道吗,你就死了,可是没人明白你是死了。人们看到的仅仅是极端负责任地写作之后的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⑧]海明威写他在创作时的全部投入,尤如死了一回,只有当写完一部书之后,才有一种放松。冰山就是这样非一日之寒冻结而成的。写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以自负著称的海明威,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写作是轻松的,相反,他告诉我们,他写得很苦:“写作这件事情,你永远做不到尽善尽美。这是一个永不间断的鞭策,比我做过的任何事情都要困难,所以我才写作。[⑨]在这里,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艺术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追求。虽然做不到尽善尽美,但他却在追求尽善尽美。他修改《永别了武器》,最后一章改写了四十次,之后,还怕别人读来会看出修改后的痕迹。而这部稿件结尾处的最后一页,直到改了三十九遍,他才感到满意。他总是想“怎样把字眼儿弄得准确一些”。[⑩]
长期的记者生涯,使海明威在新闻写作中养成了文字简约的习惯。对自己的稿件,总是大刀阔斧地删削,而正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海明威。作家不要把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盘托出,而使这种经验含而不露,虽未行诸文字,但在字里行间已经传递给读者,已经悄悄地暗示给读者了。读者虽然只望见冰山的山峰,却已感觉到它藏于海平面下的伟力。“你可以略去你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11)]
当然,并不只是做到文字的简约,就可达到意蕴,就能使作品具有表现的力度,达到震憾心灵的作用。海明威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思想容量,还在于他对生活的客观真实的描写,不轻易地下判断,不随意站出来作评判,更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硬塞进作品,或是在作品中炫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地位。他认为那是可耻的。因为生活本身比作家的思想高明得多,深广得多,一切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生活的人都是自作聪明。因此,他描写事实,而不表现事实本身。
八分之一,用象征手法表示意蕴
许多评论家都指出,海明威小说中运用象征手法。而海明威却不予赞成,在谈到《老人与海》时,他说小说“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是鱼。鲨鱼全是鲨鱼,不比别的鲨鱼好,也不比别的鲨鱼坏。人们说什么象征意义,全是胡说……”[(12)]
这段话,道出了两方面的事实。从海明威这一面看,他在写作时不曾想到什么象征,什么技巧,只想到把人写活,把自己感觉到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描绘出来。他靠的是激情,下笔前,探索的是怎样引起激情,尤其是那些不被人注意的引起激情的事情。作家被这些事情所打动。而并不想到我将使用何种技巧,或是否要用象征。他只需要写好人,写好故事,写好生活。但是他似乎在说,评论家们所以这样说,或许正是基于他们从自己的作品中读出了更深的东西。这倒是符合他刻意追求,力图达到这一点的境界—使人悟出海面以下的八分之七。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可谓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老人与海》运用冰山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赋予这一题材以象征意义,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跟海明威笔下的其他人物一样,是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者。桑地亚哥在墨西哥“湾流”里连续捕鱼八十四天而一无所获。他的船帆“用面粉袋补了又补”,“正好似一面象征永远失败的旗子”。桑地亚哥决不向厄运屈服。一双眼睛“总那么愉快,从不服输”,象征主人公坚不可摧的毅力。海上捕鱼是人生角斗的象征。对于桑地亚哥老人来说,“天生万物都在互相残杀,方式各不相同而已”,鱼不仅养活人,也可以杀害人。他捕鱼“不仅是为了活命,卖钱糊口”,更主要的是要“表示你是个渔夫”,在与凶的搏斗中显示出人的力量。在他看来,鲨鱼“美丽而高贵,什么也不怕”,这更激起他战胜鲨鱼的决心。他在与鲨鱼的搏斗中,想到自己是强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桑地亚哥事实上是失败了,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是无法抗拒的。但老人却说:“人生来是不能被打垮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垮。”
当我们读罢《老人与海》,掩卷沉思,我们则透过老人与鲨鱼的搏斗,领悟到它的象征意义,领受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绘,所暗示给我们的潜台词。原来,海明威所歌颂的桑地亚哥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即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保证。这种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正是小说的象征手法造成的。
评论家们所以判断海明威小说运用象征手法,正是由于海明威作品的深刻内涵,丰富的意蕴,涵盖生活的力度,使评论家读出了象征的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作家与批评家各行其事,本可以不必取得一致。作家无须去听评论家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评论家也无须因作者说了一席话而去修正自己对作品的剖析。因为评论家总是以作品评作品的,而无须作者解说。对于作者,作品已经客观存在,也就只能听任社会公论了。
譬如小说《老人与海》的主题之纷争。作者说,它是“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及人在注定的失败面前如何保持优胜者的风度。而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作品表现了失败意义的主题。应该说,两种说法并无根本的对立,它们都统一在人如何面对命运的内容上。这种分歧,恰恰说明作品有丰富的思想容量。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主题都不是可以简单地加以概括的。
八分之一,以“最少”,表达“最多”。
由于有了八分之七的深厚底蕴,丰富的储存,使八分之一的表现获得成功。这八分之一是辉煌的“冰山”之峰,是作家艺术个性的光辉。
诚读他的短篇名作《杀人者》,便足以让我们了解到,海明威小说艺术怎样以八分之七的底蕴支撑起八分之一的表现。
小说名为《杀人者》,却通篇没有打斗,凶杀的场面描写,没有恐怖的气氛。相反,故事的叙述是平淡的、气氛是缓和的。当餐馆的小伙计尼克找到被谋杀的对象安德烈森,告知他有人要杀他时,安德烈森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漠然,既不恐惧,也不愤怒,只是“望着墙壁,什么也不说”。这一方面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的忠实和忠诚,外表的平静也许是内心激烈冲突的逆向反应,“望着墙角”稍稍显露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则表现了海明威对死的一贯态度。表现了人在面对死亡时应保持尊严与人格,及“人是可以被摧毁的,但却是不可被打败的”之思想。
小说结尾的地方,写尼克回到餐馆后与伙计乔治的对话。面对发生的事情,尼克感到“太可怕了”,决定“离开这座城市”。原来,小说写到末尾,才通过尼克这个似乎次要的人物,道出作品的主旨:尼克发现的世界是个罪恶的世界。安德烈森所以面对死亡表现漠然,是因为他认为人无法逃避罪恶现实。杀人者并非实指两个闯进餐馆的“杀人者”,而是罪恶的现实社会。两个“杀人者”是罪恶现实的象征。而罪恶现实是无法逃避的。
短篇名作《杀人者》,就是这样的凝炼厚重的八分之七,支撑起八分之一的“冰山”之峰,以“最少”表现了“最多”。
综上所述,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是作家的一种艺术追求,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它力图实现作品更大的思想容量,具有底蕴的充满力度和开掘不尽的思想。它的实现,得力于作家丰厚的生活与思想储存,严谨的创作态度,得力于作家刻意追求的文字简约和客观真实地描写生活这一独特的叙述方式。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注释:
①② 参阅伍蠢甫《现代西方文论选》。
③ 《海明威谈创作》第55页。
④⑤ 《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访问记》。
⑥ 杜威《艺术即经验》,转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
⑦ 《海明威谈创作》第50页。
⑧ 《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访问记》。
⑨ 《海明威谈创作》第111页。
⑩ 《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访问记》第29页。
(11) 《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访问记》第50页。
(12) 《致伯纳德·欠瑞孙》。
标签:海明威论文; 老人与海论文; 冰山原则论文; 文学论文; 小说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读书论文; 杀人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