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论文_伊力亚尔·依力哈木,阿布力米提·艾斯拉吉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根据其接受溶栓后的3D复查头颅CT结果,将其分为HT组与无HT组,各占30例,综合分析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危险因素急性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溶栓后24h血压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HT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面积梗死、溶栓后24h高舒张压与收缩压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HT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静脉溶栓后出现HT风险的因素较为复杂,且各因素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加强早期监控,尽早发现危险因素,可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提升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6-0125-02

为深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本次研究抽取60例患者予以针对性分析,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根据其接受溶栓后的3D复查头颅CT结果,将其分为HT组与无HT组,各占30例,HT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5±4.5)岁;非HT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3.5±4.5)岁;所有患者均已通过临床确诊,排除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者,且无溶栓治疗禁忌者,同时排除存在相关慢性病家族史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参考患者病例与临床检测结果,对比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与起病时间及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及血压、纤维蛋白原等数据差异,分析各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1]。

1.3 观察指标

分析HT组与非HT组患者溶栓后HT相关因素的单因素情况,包括溶栓前血压与血小板计数、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后24h血压等指标。同时分析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前后发生HT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经研究分析可见,溶栓后24h血压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HT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因素无明显影响,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十分多见,属于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病症机理较为复杂,常规药物干预方式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多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脑血管再通,但其溶栓后极易导致出血性转化风险,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研究调查显示,其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达20%[2]。HT即脑梗死患者接受CT或相关检测时未检出的出血情况,但经抗凝或溶栓治疗后出现的梗死去继发性脑出血症状,其致死率高,对溶栓治疗再通的影响十分密切。通常情况下,脑梗死面积与继发性脑水肿对周边血管组织的压迫成正比关系,而溶栓前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溶栓后出现HT的风险也就越高。脑梗死患者HT的危险因素并非单一,各因素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加强早期监控,尽早发现危险因素,可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提升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文先,苏毅鹏,陈金波.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5(1):29-33.

[2]晏小琼,谭倩,余丹芳,etal.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5):432-433.

论文作者:伊力亚尔·依力哈木,阿布力米提·艾斯拉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论文_伊力亚尔·依力哈木,阿布力米提·艾斯拉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