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导论的设计_课堂导入论文

新课程导论的设计_课堂导入论文

新课导入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的导入是指教师在新课的起始阶段,为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那么,怎样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呢?

新课导入设计应针对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符合教材本身的科学性;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教学专长,可采用以下不同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点明本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样的导入方法可以叫做直接导入。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读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都可采用直接导入法。

如:一位教师上“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课时,一上课就出示课题,让学生自由地说: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道些什么?懂得什么?掌握什么本领?学会什么技能?……经过热烈的讨论,有的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了解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也有的发表观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这样的新课导入一开始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明确这堂课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各项学习目标,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直接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二.设疑导入,诱导思考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这种导入的方法叫做设疑导入。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入:4块饼分给2位小朋友,谁

2

3

4能分?4<

,你最喜欢哪种分法?喜欢第一种分法!为什么?

2

1

0两人一样多。把分得一样多的叫“平均分”。现在把2块饼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多少?把一块饼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 每位小朋友分多少?谁能用已学过的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这“半块”我们把它叫做“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写作“1/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初步认识分数。

这样的导入联系实际,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设疑导入法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转入活跃状,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三.谜语导入,集中注意

谜语导入就是教师用学生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的新课导入设计:

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

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

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实物钟。提问:

钟表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时钟帮助人们掌握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它的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猜谜语”是学生十分喜欢参与的游戏形式,猜谜语导入,很容易形成轻松的课堂氛围。并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中。

四.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有目的地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典型环境中,引导学生进入情与境。

如“加法交换律”新课导入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生活场面,让两位学生面对面地坐,在桌子上放着“/////”五根小棒,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小棒列出加法算式:3+2=5,2+3=5,接着让学生观察,桌上一共有5根小棒(渗透和不变的思想)。为什么算式不同结果相同? 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加法交换律。

教师充分利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定律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另外,根据需要设计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亦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开启学生的思维。

五.应用导入,认识价值

应用导入就是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在生产实践中有应用价值的事例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设计为:

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

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呢?比如: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你如果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的大约高度……

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从实际应用导入新课揭示了知识的价值,既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事例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撑,感到亲近易学,又让学生感到学了有用。从中让学生认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感情。

六.类比导入,形成网络

类比导入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的相似或相同之处而进行类比推理,得出其他方面也有相似或相同的结论。

如“乘法交换律”新课导入设计,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加法交换律”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口答下列题目:3×4、4×3、5×6、6×5……由此引出“乘法交换律”也有类似的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这样由“加法交换律”类推出“乘法交换律”,不但对“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有初步感知,而且渗透了“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类比导入可启发学生思维,使之触类旁通,更好地使新旧知识形成网络,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知识体系,认识、追求、热爱数学的内在美。

七.尝试导入,大胆创新

在学习新课内容前,先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当学生不能求解时,就会对新授内容产生学习动机,从而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循环小数”导入时,教师写了两个分数:1/3、4/7,把学生分成两组开展竞赛,看哪一组先将分数化成了小数。预备、开始……不到两秒钟,就有学生自言自语,1÷3除不尽,而且小数部分的“3 ”不断出现……教师抓住机遇,引导学生观察:

0.33

3)─────

1 0

9

─────

1 0

9

─────

1

小数部分的“3 ”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一种小数,叫“循环小数”。

这样的导入,先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然后在师生讨论中,自然地引入新课,并得出结论,把单纯的教师讲解变为师生的双边活动。

尝试导入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理想象、大胆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八.操作导入,手脑并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操作,动手摆一摆、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切一切等方法来导入新课。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用小刀切萝卜,切下第一刀时,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感知“面”,竖着切下第二刀时,引导学生发现面面相交的“棱”,再切第三刀后,出现三条棱相交的“顶点”。这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个要素“面、棱、顶点”的概念,在引导学生操作中建立起来,自然地进入了新课。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吸收新的知识,并很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状态。同时,促进学生手脑并用。

总之,一个精心设计的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并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作为教师必须重视新课导入的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以达到课堂教学水平的最高境界。

标签:;  

新课程导论的设计_课堂导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