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关于加强论文,青少年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态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章专讲环境教育问题,提出:“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鼓励大学设立对环境有影响的跨学科课程”,“推广与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关的成年教育计划”。环境道德教育包括学龄前儿童环境教育、中小学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以及专业环保科技教育。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此,保护环境第一次成为公民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种文明,因生态环境恶化而消失的例子,不胜枚举。生态环境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为了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避免生态环境危机加深,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态文明,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约束,即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在人们心中形成道德信念,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聪明才智去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系列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就是生态环境道德。作为公民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道德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生活空间日益扩展、公共道德内容相应增加的体现。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是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批判现代哲学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
现代哲学二元论把人与自然割裂对立起来,认为自然是由无生命、无生气的物体构成,没有任何内在的价值与生命。这种观点使人类对自然疯狂掠夺和无限占有,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人类看作是世界存在的最高目的,人类的价值是最崇高且是唯一的,其它物种的价值只有在人类使用它们时才体现出来。这种价值观的直接后果是助长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掠夺,加剧生态危机。
批判现代哲学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就要教育学生:人对自然界的任何局部破坏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地球环境的恶化,从而使人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道德对象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真正建立一个相互依赖、和谐相处关系。
三、加强国情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三大问题。我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1.“地大物博”与“人多物薄”是中国自然资源的突出特点。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已达12.9533亿,且仍以每年1500万人口的速度净增,这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西欧国家的总人口。全国人口密度高达135人/k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适宜人生存的空间则每平方公里超过540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倍以上。人口膨胀必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很大压力,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约有1/4要用于供养新增加的人口;同时,人口过快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近13亿人口的均分使中国名列前茅的世界各项资源的绝对量也变成人均占有量的缺乏。如中国的耕地面积、草原面积和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矿产资源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森林资源为1/6。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水平将持续下降。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严重。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显示: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4%,每年流失表层土在50亿吨以上。(2)土地荒漠化加剧。据世界银行的专家称,中国是世界上实际荒漠化土地占潜在荒漠化土地比例最高的国家,而且还在不断扩展。土地沙化面积在1995年前每年扩展2400平方公里,到2001年扩展到3400平方公里。由于沙漠化的发展,破坏了人类生存条件,有些地区还形成了生态难民。(3)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近几年由于非农业用地大幅度增加,致使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灾毁耕地5.0万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253.7万公顷。(4)环境污染严重。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997年全国废水排放量41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27亿吨,城市生活污水189亿吨。199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46亿吨,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污染性缺水的城市增多,城市噪声污染范围扩大,垃圾围城现象严重。化肥的广泛使用推动农作物增产,但过量、不均衡施肥不仅降低农产品品质,还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确立健康的消费观念。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科学合理消费,使消费行为合乎自然界的良性循环的目标。
四、强化生态道德实践,引导青少年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
生态道德的意识形成是基础,良好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关键。不随地吐痰、不摘折花木、爱护小动物等道德行为习惯,以往都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的,而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道德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同时,生态道德的融入也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以往没有的新内容,如购买物品时考虑耐用性、可循环利用性;垃圾袋装和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电池等,体现了德育内容与时俱进的特点。
为使生态道德教育在学生中得到长期、有效地进行,建议加强与现有德育课程及各学科的渗透,开设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同时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社区服务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