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国家兴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衰论文,人口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中外历史和现实来看,人口状况如何,对国家兴衰是具有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人口数量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少,对该国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济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一个国家的人口愈多,其劳动力资源就愈丰富,反之,劳动力资源就呈萎缩之势。从军事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与该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极密切的关系。人口数量较多,能够为国家的国防和军队提供较充足的兵源,并有可能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以防外敌入侵。
关于人口数量与国家生存和国家地位的关系,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摩根索写道:“一个国家在世界上不属于人口众多的国家之列,它就不能维持一流大国的地位或成为一个一流大国。①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43年3月22日在广播讲话中也阐述了人口数量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他说,“最令人焦虑的事情之一是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如果这个国家想要保住它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并想要作为一个能顶住外来压力的大国生存下来,那么,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鼓励我们的人民去拥有较大的家庭。”②类似的情况在当今日本也开始出现。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报告,自1973年以来,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年减少,因此日本人口调查机构的专家们警告说,日本人口增长率按现在的趋势继续减少下去,一千年以后,日本人种将从地球上消失。③
既然人口数量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那么,它也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此,西方国家的国际政治学者和战略学家都有许多论述。例如,美国战略学家、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和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司司长的雷·S·克莱因在《世界实力评估》一书中就认为,人口是决定国力的首要因素;人口在1500万人以下的国家是不大可能挤进大国、强国行列的。在他看来,5000万以上的人口本身就是不可轻视的力量。据他考察,15个拥有5000万人以上的国家,绝大部分都是世界强国。④正因为人口是国力的首要因素,所以中国、印度、前苏联、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必然受到全球的关注。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和作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和科学技术极不发达,国家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数量。但是根据现代人口理论,如果人口增长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料的增长,那么,过多的人口同样不是国家的资产,而是国家的负担。二次大战以后,几乎所有的前殖民地都获得了独立,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总量过多,给这些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说明,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与国家兴衰
1.人口的性别结构。
在历史上,世界人口的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的男性数)在105±2之间波动。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一书统计,世界自1950年以来,性别比已接近100,估计到2000年才会增至102.2。这就是说,按人口的自然形态来说,性别比大体是平衡的。但有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人口的性别比失衡:一是战争;二是传统的生育观和现代的医疗技术。
不论由什么原因造成,只要一个国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就会产生较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社会不稳定、生产力下降等。
在我国,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我国女性人口488741919人,男性比女性多30391450人,占全部男性人口的5.72%。由于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据此有人推算,男性人口中约有9.33%(约4850万人)会找不到配偶。难怪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感到十分忧虑。
2.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之间的比例。其中主要是指中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如果前者比例较高,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后者比例较高,则表明该国人口已步入老龄化。显然,年轻型人口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定(从国际政治意义上来说)。从日本的经验中可以看到,日本的经济起飞与日本比较合理的人口结构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日本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为其经济起飞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日本人口抚养系数迅速下降,为其经济起飞积聚了生产成本。据有关人士研究,从本世纪90年代到21世界初,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增长7%,总抚养指数1989年──2005年下降13个百分点。这表明,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机。同时,也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
按规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就算进入老年化。我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从1982年的4.9%到2000年18年间就会升至7.2%,正式进入老年国家行列⑦。从2005年开始,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将日益高于日本,到21世纪20年代,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更趋严重。那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背上更为沉重的人口包袱。
3.城乡人口比例。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到目前为上,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0%以上,美国甚至已达到97%。而1992年我国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7.63%,72.37%左右的人口仍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到本世纪末,将从农业中释放出2800万左右的劳动力。如何安置这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解决得好,我国的经济就会平稳发展,社会也比较稳定,解决得不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三、人口素质与国家兴衰
人口素质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而人口的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对国家兴衰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身体素质
人口的身体素质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是非常明显和非常直观的。整体人口的身体素质好,就有利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否则,将不利于国家的生存,并将极大地制约和阻碍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莫克尔斯在调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后,提出了国家现代化的10项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而我国已达到69岁,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用另一指标,即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状况就很不乐观。据1987年4月1日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约为5164万,占总人口的5%,即我国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另据《法制日报》报道,截至1993年初,我国的精神病患者已达1000万人。
再看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945所医院对120万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出生时肉眼可见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是13.2‰,如按此数推算,在1987年全国新出生的2200万婴儿中,就有29万肉眼可见的较严重的出生缺陷儿出生。这样发展下去必然进一步降低我国总人口的身体素质。
2.文化素质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人类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还是人类之间的竞争,主要靠的是智力(当然体力是基础),是一种典型的智能型的竞争。人的文化素质是人的智能的基础。因此,在当今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总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低,对该国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正如澳大利亚工商技术部科技战略研究专家赖默所说的那样:一个国家聪明与否,不在于其诺贝尔将获得者的多寡。诺贝尔奖的确能提高一个国家的声誉,但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国家拥有能带来经济繁荣的联明的人民。要成为聪明的国家,就需要有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各种层次的“聪明人”。换句话说,在当代,要使国家繁荣富强起来,就必须提高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一个国家总人口的文化素质,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即(1),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2)总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3)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大学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约16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这个比例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还要低。
我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向现代化迈进,就必须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项迫在眉捷的战备任务。
3.道德素质
总人口的道德素质与全体人民的道德水平是一致的,包括公民遵守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自觉程度。公民的道德水准比较高,就有利于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安定,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固。否则,就必然会产生许多相反的问题,如冲突的加剧、社会的不稳定等等。
目前,我国所出现的严重的道德滑坡,是一个值得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今日中国的道德生活,一言以蔽之,呈现的是一派浑然无序、无规则、非理性的反文明状态。⑩王润生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危机》一文中,概括了我国目前道德危机的表现,指出,这些危机,“归结到一点,是人的素质的危机。”显然,中国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重新构筑自己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公平原则、契约精神、进取意识和角色规范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唯其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能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中国的繁荣富强才指日可待。
注释:
①〔美〕汉斯·丁·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1页。
②转引自上书,第174~175页。
③《今晚报》1994年8月25日。
④参见王木公:《浅谈克莱因的“国力方程”》,《未来与发展》1985年第1期。
⑤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著:《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74页。
⑥张根明:《人口转变能促使中国实现经济腾飞吗?》,《学术论坛》1993年第4期。
⑦何傅传:《山坳上的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第239页。
⑧《科技日报》1992年11月5日
⑨参见胡鞍钢:《投资于人民:世纪之交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光明日报》1994年12月9日。
⑩王润生:《中国人的道德危机》,黎鸣主编《中国的危机与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第157、162、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