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牧[1]2003年在《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随机对照研究及短期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与开腹手术的对比,明确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在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之间本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63例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保肛术,而另68例作为对照组在开腹条件下完成相同手术。所有患者的肿瘤下缘位置均位于腹膜反折以下齿状线以上1.5-8cm的范围以内,其中1.5cm-4cm 84例,4-8cm 46例。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即往疾病史、即往手术史、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围手术期输血情况、肿瘤距齿状线距离、吻合缘距齿状线距离、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分期、淋巴受累情况、远处转移情况、术中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静脉补液天数、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保肛率100%。腹腔镜组中有一例因凝血障碍中转开腹,排除。腹腔镜组,23例吻合缘距离齿状线2.0cm以上,22例吻合缘与齿状线的距离<2.0cm,17例吻合缘位于齿状线或齿状线以下;开腹对照组,对应的数目为25、24、19。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5分钟和120分钟 (户习.05),平均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0ml(5一soml)和87ml(5o~Zooml)Q水0.05)。在术后镇痛和术后进食时间的统计上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肠鸣恢复较开腹组快,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6 .5%,11.8%,p<0.05)。在两组病人中,大部分低位结直肠吻合和约ljZ超低位结肛吻合的患者在术后短期内逐渐恢复了控便能力;余下的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控便能力障碍(大便次数1小20次旧左右),经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括约肌功能恢复训练均在术后6月以后实现了良好的控便。在术后短期随访中(4一18个月),两组中均未发现复发或死亡病例。 结论:本研究提示腹腔镜下的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体现了微创所带来的优越性,即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恢复快。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术的微创化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但是远期疗效还需要有大宗病案长期随访结果的评估。
胡牧, 周总光, 雷文章, 于永扬, 程中[2]2003年在《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对照研究及短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索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17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均位于齿状线以上1.5~7.0 cm内)随机选取82例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保肛术(腹腔镜组);另89例作为对照组在开腹条件下完成相同手术(开腹组)。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保肛率1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0 min和106 min(P>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20ml和92ml(P<0.05)。两组术后镇痛和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P<0.05)。腹腔镜组52例(63.4%)和开腹组59例(66.3%)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控便能力;其余出现不同程度控便能力障碍(大便次数10~20次/d)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括约肌功能训练,6个月后也逐渐实现了良好的控便。术后随访1~18个月,两组均无腹壁切口种植、局部复发以及死亡病例。结论 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术安全可行,其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阿茹娜[3]2014年在《腹腔镜辅助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的疗效比较: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该单中心、前瞻性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比较腹腔镜辅助和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中的短期临床效果,其次是比较2组患者的长期死亡率和生存情况。Ng SS等人对2001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接受腹腔镜辅助(n=40)和开腹(n=40)TME保肛术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腹腔镜辅助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75.7个月(16.9~115.7个月),开腹组为76.1个月(4.7~126.2个月)。腹腔镜辅助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
胡继霖[4]2017年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肛门直肠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不断增加,但大部分患者术后深受排便异常症状困扰,本研究目的在于(1)采用SF-36问卷调查评估临时性造口与永久性造口对中低位直肠癌术后不同时期患者生活质量变化以及术后生活质量与排便症状之间的相关性。(2)综合肛门直肠测压及Wexner评分判断预防性回肠造口结合肠液回输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3)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及排便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普外科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期间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中低位直肠癌保肛并预防性回肠造口及直肠癌切除后乙状结肠永久造口患者分别于术后1月、3月、6月进行SF-36生活质量问卷及排便症状调查,并将保肛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排便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肛门直肠测压及Wexner评分评估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中低位直肠癌保肛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以及中低位直肠癌保肛并预防性造口加肠液回输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变化,并将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与Wexne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对接受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月、3月、6月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及排便症状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27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及29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术后SF-36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8个子功能量表以及两个综合量表的分值均随时间延长逐渐提高,术后1月左右两组患者的两个综合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但未造口组患者社会功能较预防性回肠造口组患者分值增高(57.67±16.32比42.43±10.76,P<0.05)。术后3月左右预防性回肠造口组患者的躯体综合评分优于未造口组患者(39.2±15.76比25.87±14.31,P<0.05),精神综合评分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预防性回肠造口组患者活力较未造口组患者分值增高(56.71±20.24比44.32±12.9,P<0.05),术后6月左右,两组患者两个综合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预防性回肠造口组患者社会功能较未造口组患者分值增高(78.28±19.75比66.17±20.31,P<0.05)。术后排便次数与躯体综合评分、精神综合评分分别呈负相关(r=-0.451,P=0.024,r=-0.553,P=0.012),术后大便失禁评分分别与躯体综合评分、精神综合评分呈负相关(r=-0.456,P=0.024,r=-0.572,P=0.01)。纳入27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及26例中低位直肠癌切除后永久乙状结肠造口患者,术后1月左右两组患者SF-36量表8个子功能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保肛组患者精神综合得分较造口组患者分值增高(31.76±14.85比19.14±7.64,P<0.05)。术后3月左右两组患者8个子功能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保肛组患者精神综合得分优于造口组(41.21±12.38比28.53±11.92,P<0.05),造口组患者躯体综合得分优于保肛组患者(41.83±16.76比25.87±14.31,P<0.05),术后6月左右,两组患者的8个子功能量表及躯体综合评分、精神综合评分均无明显差异。纳入27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组患者,29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并预防性回肠造口组患者,17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并预防性回肠造口加肠液回输组患者,叁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术前叁组患者的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无明显差异,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术后无明显差异。术后1月左右,无造口组患者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优于预防性回肠造口组(117.7±38.1ml比70.1±27.3ml,P=0.039;5.2±1.5比1.8±0.9,P=0.026)、预防性回肠造口组+肠液回输组(117.7±38.1ml比90.2±32.3ml,P=0.037;5.2±1.5比3.0±1.3,P=0.027),而后两组患者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无明显差异。术后3月左右,无造口组患者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优于预防性回肠造口组(120.5±33.9ml比84.1±24.6ml,P=0.029;6.9±2.8比4.2±1.8,P=0.011),预防性回肠造口组+肠液回输组患者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同样优于预防性回肠造口组(122.1±28.1ml比84.1±24.6ml,P=0.034;6.7±2.1比4.2±1.8,P=0.041),无造口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优于预防性回肠造口组、预防性回肠造口组+肠液回输组(59.2±17.1mm Hg比37.8±15.7mm Hg,P=0.026;59.2±17.1mm Hg比38.2±20.7mm Hg,P=0.029)。术后6月左右叁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内患者的Wexner评分逐渐下降,Wexner评分与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肛管静息压呈负相关(r=-0.487,P=0.018,r=-0.522,P=0.012,r=-0.469,P=0.022)。纳入21例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与18例开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较开腹手术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5±40.3min比90.8±35.2min,P<0.05;70.1±21.8ml比120.5±33.2ml,P<0.05;2.6±1.1d比4.2±1.4d,P<0.05;1例比4例,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术后1月左右的肛管静息压高于开腹组(54.1±13.2mm Hg比42.3±11.7mm Hg,P<0.05),术后两组患者其他的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和排便症状无明显差异。结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6月内生活质量随时间延长逐渐改善,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失禁是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较保肛手术对患者术后3月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预防性小肠造口联合肠液回输对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的肛门直肠功能具有积极作用,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肛管静息压的恢复有利于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及排便症状的改善。腹腔镜手术组术后1月的肛管静息压优于开腹手术组,腹腔镜与开腹组患者术后的排便症状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手术可以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具有微创优势。
刘新, 李鹏, 刘元圣, 李冰, 刘洪一[5]2019年在《机器人和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对比机器人和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2017年3月18日至2017年10月25日,共有5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二科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被随机分组接受机器人或腹腔镜手术,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 最终机器人组27例,腹腔镜组29例。机器人组较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日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机器人组术中失血量比腹腔镜少[(77.0±50.0)mL vs.(121.0±129.8)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5,P=0.068)。机器人组术后有1例吻合口漏和1例肠梗阻,腹腔镜组术后有1例吻合口出血和1例肺部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vs. 6.9%,χ~2=0.006,P=1.000)。结论 机器人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效果相当,远期功能学和肿瘤学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参考文献:
[1].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随机对照研究及短期效果分析[D]. 胡牧. 四川大学. 2003
[2].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对照研究及短期疗效分析[J]. 胡牧, 周总光, 雷文章, 于永扬, 程中.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3
[3].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的疗效比较: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J]. 阿茹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4
[4]. 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肛门直肠功能的临床研究[D]. 胡继霖. 青岛大学. 2017
[5]. 机器人和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对照研究[J]. 刘新, 李鹏, 刘元圣, 李冰, 刘洪一.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