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样式,也是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小说阅读的功能是多样的。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应加强小说的阅读和鉴赏。现实中中学生小说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语文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重视了小说的阅读和鉴赏。我们应当研究现状、找出问题,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扩大小说的阅读量、加强文学理论学习、知人论世、与作品对话、研究小说结构、研究小说基本要素、研究小说的语言艺术诸方面来不断提高小说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 小说阅读 宏观把握 阅读方法
一、小说的基本概念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是广大读者喜欢阅读的、影响深远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以故事情节的描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就是小说的三要素。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分布和特点
1.在数量方面
对于小说阅读的数量,根据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分布和特点的研究,我发现了,随着中学生年级的提高,小说在中学生教材中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发展思维探究能力。一方面,说明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尊重学生的年龄、性格差异。另一方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自然教学,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中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有一个由浅渐进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2.在种类方面
小说作品种类繁多,既有中外小说,也有古今小说。例如中国小说有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外国小说有都德的《最后一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古代小说有施耐庵《水浒传》的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曹雪芹《红楼梦》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现当代小说有鲁迅的《阿Q正传》、契科夫的《套中人》、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涉猎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有助于中学生开阔眼界。一篇好的小说通常能增强你的想像能力和记忆能力。
3.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
纵观中学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它们总是呈现出一定的思想教育价值,能够给正处于思想叛逆期的中学生予以指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指引人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古巴老渔夫桑德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并绑在了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它展示了一种“硬汉”的特性:尽管遭遇重重困难,身心疲惫,却永怀信心,不向命运低头。它体现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是不能够被打败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致力于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力求建设开放、丰富、有弹性的教材系统。
4.在阅读方法指导方面
加强学生指导,教会学生读书,应该是教材编辑的目标之一。在这方面,苏教版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他们通过九年级语文上、下两册,用九个单元做“学会读书”系列训练。这九个单元分别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品味·感悟·欣赏”、“学学牛吃草”、“阅读有独特的感受”、“读书动笔”、“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等,从吟咏、品味、咀嚼、思考、动笔、思辨、捕捉信息、生疑和多角度阅读九个方面,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小说阅读。
三、当前中学生小说阅读存在的问题
1.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阅读在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中学生的阅读时间受到限制。以我的中学学习经历来说,中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否则不仅会受到老师的责骂,更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跟不上上课进度。下课的时候还要抓紧研究课堂上不理解的内容,对于自己掌握不了的内容要向同学请教。自习课上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外,还要预习新课。放假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需要完成。尤其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学习负担更重,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小说。有人说“初三是断头台,高三是鬼门关”,因此,中学生小说阅读更加成了一种“奢侈”的行为。
2.对于小说的选择具有盲目性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应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可见,选择适当的小说对中学生更是重要,然而当前中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所以在选择小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小说的种类很多,有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玄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由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阅读面比较狭窄,在选择小说时主要受个人兴趣和商业炒作这两大因素的影响,具有盲目性,选择的小说会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提高中学生积极健康的阅读品位。甚至有的同学明白读小说的重要性,渴望读点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不知选择何种小说来读,不少中学生尝试过后就放弃了。
3.阅读品位较低,小说读物种类单调
目前中学生阅读的小说类型主要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玄幻小说,我把它称作“休闲娱乐类”。据了解,当今中学生还是非常喜欢阅读的,但在实际的阅读中,有很多的学生出现了偏食的现象,他们阅读的书集中在“休闲娱乐类”,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方面相对来说还是很少。
4.缺乏良好的小说阅读习惯
当前处在多媒体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电视、电脑、电影无孔不入,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而孩子阅读主要是从兴趣出发,以娱乐为目的。在中学校园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以读名校为理想,出现一种功利性阅读的现象,即只阅读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因此,中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小说阅读的基本策略
1.博览群书,扩大小说阅读量
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朱熹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如果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博览群书的。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围绕课本内容延伸教材,扩大小说阅读量。语文教材中有些小说是从长篇小说中节选出来的,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水浒传》,《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有些课文是介绍名著或作者的,如《海伦·凯勒》介绍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介绍的是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所以学完课文要顺势延伸到整本原著,拓宽学生的视野。
其次,要抓紧时间,充分地利用时间,不仅要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小说,继承文化遗产,而且要阅读国外的优秀小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后,博览群书,扩大小说阅读量,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统一。既要让学生完成量的规定,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又要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精神的洗礼。
2.研究学习文学理论、美学、哲学,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文学理论是人文学科之一,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它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的研究基础上。学习文学理论有五大基本作用:
(1)文学活动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学活动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学习文学理论有助于探究文学活动的历史。
(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是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有助于发现文学活动的本质。
(3)文学创作论。文学理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学习文学理论有助于了解文学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文学理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构成。
(5)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研究读者的接收过程和规律,有助于读者接受文学。柏拉图一生撰写了40多篇哲学对话,其中最著名的有《理想国》、《裴德若篇》、《伊安篇》、《会饮篇》等。这些对话涉及各种美学和文艺问题,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很大。
其次,运用美学理论审视中学生小说阅读。把接受美学的理论引入小说阅读中,“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主张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主体性阅读参与,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最后,运用哲学审视中学生小说阅读。学习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指导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它能帮助学生掌握最一般的原理和规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从而为学习、生活导航。
3.知人论世,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舞台。小说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因此小说中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通常具有深层意义。透过这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生活的影子。小说来源于生活,随时代而产生,作家善于通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体验、艺术的加工,寄托于人物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在《心声》里,李京京想在陈老师的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遭到拒绝,因为在老师看来,京京是差生,读不好课文会让公开课砸锅的,反映了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注和思考。
4.研究作家生平和创作风格,和作者进行深层次对话
了解作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等。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她以精确坦率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年代、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在这个时期不断交融碰撞的画面,一个极度自私的男人和一个极度自私的女人,在人生的选择中经历着时代的洗涤,不断地被时代的洪流压制、翻卷、抗争乃至挣扎,在这样特殊的人类从暴虐走向文明的时代潮流中逐渐找到了自己永恒不变的人类人性的光芒——爱情,原来真正的爱情是在患难中意外找寻到的,在苦难和痛苦的挣扎中挣脱无数的枷锁找寻到的,并且在享受爱情的同时继续经历时代的磨砺。《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短篇小说的精品之作,能够体现出作者文笔的精湛和对人物心理极其细腻的刻画,并在刻画的过程中让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眼前又好象回到了永远。
5.把握小说的丰富内涵,从中受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启示
小说的内涵是指作品所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即整个形象体系表现出来的中心旨意。它是作品内容的精髓与核心,不仅包括小说所描绘的生活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而且包括作家对这种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主观评价与审美理想。 鲁迅的《药》通过众人如何看待夏瑜之死,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药》选择夏瑜被害的一个凌晨和半年后清明节的一个清晨,线性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揭示出革命者的奋斗只给国民带来观赏的戏剧、巫药、笑料、交易、羞辱的悲剧性主题。因此,小说的内涵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学生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启发。
6.初步把握小说的基本结构
小说的结构是指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结构通常与情节并称为情节结构。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在小说《祝福》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而鲁迅先生一向是惜金如墨的,因此,这一情节的背后必定寄寓着作者深厚的用意。首先,这一情节是祥林嫂命运的又一次悲惨转折,并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第二,各种不同视角的重复叙述,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同时也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第三,侧面反映了祥林嫂自身的奴性意识,并揭示出性格压迫的残酷性。
7.研究小说的基本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首先,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从描写的角度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描写的内容可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可分为白描和细描。例如,《最后一课》中有不少心理活动描写的段落。当小弗郎士走进教室,看到周围的环境竟如此庄重、严肃,他开始明白这是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通过描写一个孩子的心理,深刻地表现出整个法兰西人民的觉醒。
其次,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历史,情节丰富、生动、曲折,对于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情节曲折离奇,跌宕引人,比如爱斯梅哈尔达与加西莫多两人死后尸骨一分开当即化为灰烬、乞丐王国攻打圣母院等,小说情节大起大落,出人意料。
最后,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空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社会环境指人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状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人物与环境具有典型性。奥涅金这个“多余人”形象,是时代的产物,他体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们不满现实、追求理想,但又脱离实际、远离人民,这正是十二月党人和先进贵族的特点,也是十二月党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8.学习小说的语言艺术
首先,分析人物的语言,有助于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是极为个性化的语言,因为孔乙己是读书人,又爱表现自己读过书,所以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因而总是被嘲弄的对象。
其次,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出的人物就栩栩如生。钱钟书《围城》中说“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表现出了苏鸿渐当时的心理特征,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性格复杂的人。他复杂的思想性格和情感生活,一方面说明他在追求纯真的朴实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另一方面说明他胆小怯弱,在矛盾的状态中为爱情几经追求,失爱,再追求爱,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
最后,语言风格的不同,是小说风格迥异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小说语言朴素清新,如孙犁的小说;有的小说语言冷峻犀利,如鲁迅的小说;有的小说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沈从文的小说。小说的语言只有风格的不同,不能说此优彼劣,关键还在于有无自己的特色、能否为表现人物服务、能否为体现主题服务。
五、结论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小说的概念和基本常识,认识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知道了小说阅读的重要性和基本功能,也知道了当前中学生小说阅读的现状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语文教师和中学生都应十分重视小说阅读。要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尽量扩大小说的阅读量,深入研究有利于小说阅读的文学、美学、哲学理论,研究作者、时代背景,和小说展开深层次对话,研究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基本要素、语言艺术,从小说作品中了解丰富复杂的人情世态,获得多方面的启迪,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一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志刚 孙中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5。
[2]朱绍宇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7-108。
[3]朱绍宇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9。
[4]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作者简介
杨妮平,女,陕西西安阎良区人,现就读于延安大学文学院2014级语文课程教学论专业,主要研究语文教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曹兴业,中教二级,延安大学玉章实验中学国学教师。
论文作者:杨妮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小说论文; 中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文学论文; 文学理论论文; 语文论文; 语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