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内江 6410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对结直肠癌发生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并收集同期9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在9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检出7例带有幽门螺杆菌,并且菌量为少量或者中等量。而在9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40例带有幽门螺杆菌,其中多量9例,中等量25例,少量6例。幽门螺杆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没有关系,但和肿瘤发生部位相关。结论 幽门螺杆菌可能是结直肠癌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结直肠癌;影响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经胃部感染的细菌,其感染可能影响到胃内菌群的正常结构,会诱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将其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随着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加深,人们越来越关注幽门螺杆菌对结直肠癌的影响。本文收集了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并收集同期9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幽门罗杆菌对结直肠癌发生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为(52.7±1.7)岁,并且收集同期正常结直肠癌黏膜组织标本90例作为对照,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为(52.6±1.4)岁。
1.2方法
标本均实行4%中性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并且连续切片成厚度为4um,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nision法染色。其中,免疫组织化项目均为兔抗人幽门螺杆菌,所用试剂均来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操作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步骤进行染色【1】。
1.3观察指标
幽门螺杆菌可以出现在结直肠癌肿瘤上皮内、肿瘤组织个体粘液中等,经过免疫组织染色后,幽门螺杆菌菌体会呈现棕褐色,分布状态为单个或者小簇状,也可为连续呈线状,如果细菌量多会呈现小团块状。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 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s) 表示,采用t 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检测,9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共检出7例带有幽门螺杆菌,而且菌量较少。在9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共检出40例带有幽门螺杆菌,其中,多量幽门螺杆菌9例,中等量25例,少量6例。幽门螺杆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等基本资料无关,但和肿瘤发生部位相关,和横结肠癌、右半结肠癌比较,直肠癌和左半结肠癌检出的幽门螺杆菌明显增多,并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直肠癌和左半结肠癌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存在,且保持一种微生态的平衡。如果机体的环境被改变,部分肠道菌群会被抑制,导致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进而正常肠道菌群的组合结构被改变,机体就呈现病理性症状。所以,肠道菌群中的菌落比例影响着人类健康,是临床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
结直肠癌的致病因素多认为和大肠腺瘤、血吸虫性慢性肠炎等因素相关,并且少部分和遗传相关。幽门螺杆菌一直被认为是胃炎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经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结肠直肠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其存在着一定的病原学联系,影响的主要原因可能为幽门螺杆菌自身毒力对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直接损害性,从而损害结肠黏膜,并且在反复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导致上皮细胞发生恶变。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患者胃泌素升高,从而使大肠癌发病的风险增高。如果高胃泌素血症远端结肠和直肠细胞增长,将会扩张结肠腺瘤细胞,同时加速腺瘤到癌的过程【3】。另外,有些学者认为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慢性胃炎,致使广泛的腺体萎缩和胃酸分泌减少,然而胃酸过少又会导致肠道感染或者肠道细菌过度生长,从而促进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还有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代谢综合征会使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增加,这也是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炎性反应相关。随着近些年对该方面的研究发展,更多的报道支持幽门螺杆菌可能参与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有些研究报告中出现了不同结论,比如,有研究在大肠癌组织样本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1.2%,然而正常组织检出率却为6%,但这些结果可能和实验中的检查方法、人群以及对照的选择等多种因素相关【4】。
在本次研究中,结直肠癌组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检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义意义,可知,幽门螺杆菌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存在着一定影响,其作用机理有可能是改变了肠道菌群类型,激活了细胞内致瘤机制,从而增加了大肠癌的患病风险。在不同部位癌方面,直肠癌和左半结肠癌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均高于横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可能是直肠和左半结肠的微环境更适合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参考文献
[1]秦静,惠起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结直肠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G-17的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08):845-848.
[2]张泉,朱蓉,赵逵.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7,57(25):101-103.
[3]董红霞.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
[4]赵丽. JMJD2B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JMJD2B表达调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
论文作者:程灿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幽门论文; 螺杆论文; 结直肠癌论文; 检出论文; 直肠论文; 肠道论文; 黏膜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