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州鲈池塘养殖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曾宪凯,郭珺,吴昊[1](2022)在《加州鲈卵黄苗池塘培育饲料驯化试验》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3—6月,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采用冰冻浮游动物—冰冻浮游动物混合微粒配合饲料—微粒配合饲料的改良驯化路径开展了2批次加州鲈卵黄苗池塘培育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驯化成功摄食配合饲料的加州鲈苗种共63.3万尾,成活率为25.3%。
万国湲,徐先栋,邓勇辉,陈文静,张燕萍,丁立云,李涵,罗卫华,廖怀生[2](2021)在《江西地区加州鲈池塘高产高效健康养殖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江西省南城县2口试验池塘开展了加州鲈池塘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模式试验。通过苗种放养,饲料投喂,特别是碱度调节、水质调控、增氧机的控制等方面综合管理,达到了高产高效养殖效果。其中1#塘单位面积加州鲈产量达到2098 kg/667 m2,2#池塘也达到了1619 kg/667 m2。试验结果表明加州鲈池塘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可行。
赵娟娟[3](2021)在《加州鲈池塘绿色养殖技术总结》文中研究说明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名优水产品质量,对加州鲈池塘养殖试验技术进行总结,通过肥水下塘、科学喂养、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技术,达到高产高效目的,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高勇,史炳奎,张磊,刘春玲,郜华桥,杨瑞,王顺,刘新凤[4](2021)在《秋繁加州鲈和南美白对虾循环水生态养殖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天津市西青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2018年开始进行了加州鲈养殖试验,取得不错效果。但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由于加州鲈饲料蛋白质水平高、饲料转化不完全,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升高,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溶氧偏低,水质调控难度大,为加州鲈养殖带来了一定风险。2020年针对前两年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调整了养殖模式。首先,进行了池塘设施的改造,构建了生态水循环系统,加速水体净化,实现只补水不排水;其次,根据花鲢、南美白对虾喜食枝角类的特点,构建生态养殖系统,除在加州鲈池塘中适当搭配花鲢外,在净化池中适当投放南美白对虾,通过摄食枝角类实现加州鲈饲料的二次转化。
韩晓磊,王浩,高俊杰,孙玉祥,张耀文,顾晓丁,徐建荣[5](2020)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水温17.3~28.0℃下,将体质量(4.60±0.30) g的大口黑鲈饲养在4口60 m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中,放养密度67尾/m3,投喂大口黑鲈专用浮性颗粒配合饲料,研究大口黑鲈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养殖195 d后,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为(303.14±73.17) g、平均体长为(26.76±3.13) cm;体质量(m)与日龄(t)间呈指数关系:m=0.0651t1.6147,r2=0.9974,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0.46%,平均体质量日增加量为(1.82±0.57) g;体长(L)与日龄间呈线性关系:L=0.0961t+9.1442,r2=0.9766,平均体长特定生长率为0.15%,平均体长日增长量为(0.10±0.04) cm;体质量与体长符合幂函数:m=0.0132L3.0455,r2=0.9828。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相对增加量、特定生长率趋势基本一致,水温20℃以下明显影响其生长。
董贯仓,孙鲁峰,杜兴华,师吉华,王亚楠[6](2020)在《3种植物对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取围隔试验方法,选取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和水鳖(Hydrocharis dubia)3种植物,就其对主养草鱼池塘水质的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对养殖水体净化作用均显着(P<0.05),其中凤眼莲对水体氨氮、亚硝氮、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3.74%、74.06%、57.72%、32.37%和51.67%,空心菜分别为64.31%、42.55%、53.77%、24.79%和49.04%及水鳖分别为57.97%、61.09%、52.11%、24.51%和46.44%;不同种类及密度植物对水体营养物质的最大去除率中,除空心菜对亚硝氮的最大去除率显着优于凤眼莲外基本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末,植物处理水体中主要营养物质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研究表明:植物浮床有助于调控池塘养殖水质,且本地植物水鳖亦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但宜选择适宜的收割和收获时机以避免二次污染.
张奇[7](2020)在《圈养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生理指标以及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养殖模式绿色转型升级是水产养殖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是一种节能减排、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生产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较高的养殖密度不仅可以使养殖水体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提高养殖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但高养殖密度也可能对养殖鱼类产生拥挤胁迫,对其生长、健康福利和肌肉品质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探究圈养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最适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养殖健康高效发展以及圈养模式的推广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取健康活跃、规格一致的大口黑鲈,初始平均体质量9.71±3.75g,初始平均体长7.66±0.98cm,随机分为1000、2000、4000尾/圈(0.42 kg/m3、1.03 kg/m3、1.88kg/m3)共3个密度组,分别记为LSD、MSD和HSD,进行了180 d的养殖试验,测定了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血液生化、肝脏抗氧化性能以及肌肉品质相关指标,试验得出以下结果:1、各密度组最终密度分别为:17.64±1.63 kg/m3、32.51±1.49 kg/m3和59.85±4.13kg/m3;存活率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大口黑鲈的生长情况具有阶段性特点,0~30d阶段,HSD组的大口黑鲈体质量(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LSD组;30 d之后,则相反,表明HSD组生长速度在养殖中后期会受到抑制。相比于LSD、MSD组,HSD组在大部分养殖阶段饵料系数(FCR)更低;直到150 d时,体质量变异系数(CVw)和肥满度(CF)随养殖密度升高而降低,脏体指数(VSI)、肝体指数(HSI)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脾体指数(SSI)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2、高密度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养殖后期,表现为高密度组大口黑鲈血清中葡萄糖(GLU)、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碱性磷酸酶(ALP)和谷丙转氨酶(ALT)显着升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着降低,同时丙二醛(MDA)浓度升高。3、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肌肉中营养组分无显着性差异,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随密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氨基酸分析显示,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指数随密度升高而显着降低;另外,HSD组肌肉质构性能和系水力相对LSD、MSD组较差,这意味着高密度对大口黑鲈营养和肉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养殖前期,较高的密度有利于大口黑鲈生长,当达到一定的密度后,生长会受到抑制,还会对生理指标、抗氧化性能以及肌肉品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养殖策略:一是分阶段、分级饲养,幼苗时期的投放密度可以适当提高(>4000尾/圈),而养殖中后期的放养密度应该控制在2500~3200尾/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不分级饲养,此时投苗密度应控制在2500~3200尾/圈。
倪金金[8](2020)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与生理机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生态养殖(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实现了小面积养鱼、大面积净化的高密度养殖。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同时持续的水流有利于鱼类的运动,具有绿色环保、肉质鲜嫩、高产等优点。养殖密度是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养殖利润,养殖户往往盲目增加养殖密度,然而,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鱼类造成应激,带来生长迟缓、代谢机能紊乱、免疫机能下降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的淡水湖泊和河流,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肉质鲜美,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养殖。本研究以在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幼鱼(初始体重4.50±0.23g)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0.2 kg/m3(SD1),0.4 kg/m3(SD2)和0.6 kg/m3(SD3),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 d、60 d、90 d和120 d采集样本并分析,探讨了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与生理机能的影响,以期为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支撑。实验结果如下:1.大口黑鲈生长指标受养殖密度影响明显。末体质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显着下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食欲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实验结束时SD3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日摄食量最低;各密度组大口黑鲈体水分、灰分、蛋白含量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SD3组脂肪含量显着低于SD1组与SD2组(P<0.05),说明鱼体优先消耗脂肪来应对应激下对能量的需求。2.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血清皮质醇、血糖、甘油三酯含量产生了显着影响。各试验组鱼皮质醇与血糖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D3组皮质醇、血糖甘油三酯含量显着大于SD1组(P<0.05),各密度组总蛋白与总胆固醇含量没有受到养殖密度的影响。60 d~120 d时,SD1组溶菌酶含量显着高于SD3组(P<0.05),表明高养殖密度抑制了大口黑鲈的免疫性能。3.本实验中,在养殖前90 d,肝脏SOD、CAT活性在各密度组间没有出现差异(P>0.05),而在120 d时,SD3组显着低于SD1组(P<0.05),表明高养殖密度引起的胁迫抑制了大口黑鲈的抗氧化能力,密度越高,鱼的组织氧化损伤越严重;同时在90和120 d时,SD3组鱼肝脏MDA含量显着高于SD1组(P<0.05),表明密度胁迫使鱼体内氧自由基增多,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此外三个实验组鱼ALT、AST、ALP、T-AOC、GSH-PX没有显着差异(P>0.05);切片结果显示,本实验所设养殖密度未对大口黑鲈肝脏造成病理性的破坏,SD1、SD2、SD3组鱼肝脏内肝细胞结构正常,SD3空泡相对变大。4.各密度组大口黑鲈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组大口黑鲈肠道绒毛长度和绒毛厚度无显着差异(P>0.05),各密度组肠微绒毛组织结构完整,与SD1组相比,SD3组中杯状细胞的数量或大小减少,说明本实验中放养密度对大口黑鲈肠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大小虽然有负面影响,但是并未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5.养殖30 d时,SD2组鲈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SD1组(P<0.05),60 d与90 d时,SD3组脑部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SD1组(P<0.05),而SD1组鱼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SD3组(P<0.05),120 d时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m RNA表达水平在各密度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SD3组大口黑鲈肝脏HSP70 m RNA表达水平在90 d和120 d时显着增强(P<0.05),说明密度应激诱导了HSP70在大口黑鲈肝脏中的表达;同样地,SD1组大口黑鲈肝脏SOD表达量在90 d和120 d时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本实验条件下,养殖密度对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大口黑鲈的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酶活等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养殖前30 d,养殖密度为0.4 kg/m3组大口黑鲈生长率优于0.2 kg/m3和0.6 kg/m3组,而在养殖后期,养殖密度增加会引起大口黑鲈生长率下降、免疫性能降低,高养殖密度组鱼体抗氧化以及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肝脏和肠道结构会产生轻微损伤,0.2kg/m3密度组大口黑鲈的生理状况最好。从生产实际角度考虑,建议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放养密度控制在0.2~0.4kg/m3之间,对于GH/IGF-I生长轴在大口黑鲈生长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在应激时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陈旭,梁旭方,李姣,方刘,孙龙芳,程小燕,余德光,谢骏,白俊杰,史登勇[9](2020)在《硝化细菌对加州鲈池塘水质影响及底质净化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有益菌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高密度养殖池塘水质及底质的影响,在模拟加州鲈高密度养殖池塘单独施用硝化细菌,通过检测养殖水体pH、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总氮(TN)及总磷(TP)等水质指标,底质沉积物中有机物、全氮及全磷等指标以及池塘浮游动植物量,以评价硝化细菌处理对加州鲈高密度养殖水体水质影响及底质净化作用。结果表明,硝化细菌能够稳定养殖水体pH,降低水体亚硝酸盐氮浓度,减缓养殖水体TN浓度上升,去除底质沉积物中有机物及全磷含量,有机物去除率达54.17%,全磷去除率达43.34%。硝化细菌处理前期浮游动植物总量高于对照池塘,后期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
张雷鸣[10](2020)在《大口黑鲈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因子变化及氮磷收支比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池塘养殖模式面临养殖密度过高、成活率低、病害频发、养殖污染等诸多问题,阻碍水产养殖的绿色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优化现有池塘养殖模式、改善养殖水质、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养殖污染排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即在流水养鱼槽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类,通过收集鱼类排泄物和构建槽外养水,提高了水体循环利用效率,减少了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是对传统池塘养殖的革命性改变。本研究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IPRA模式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Usual-pond Aquaculture,UPA)的环境因子变化与氮磷收支进行对比,从而为合理评价该新型养殖模式的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整个养殖周期两种养殖模式水质进行监测发现,IPRA模式溶解氧含量6.78±0.08 mg/L,UPA模式为6.55±0.11 mg/L,其中8月-10月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种模式的p H、水温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IPRA模式养殖水体总氮和总磷均低于UPA模式,其中总氮在8-10月显着降低(P<0.05),总磷在9-10月显着降低(P<0.05)。IPRA模式亚硝态氮和CODMn含量与UPA模式无显着性差异(P>0.05)。养殖期间IPRA模式氨氮含量一直低于UPA模式,8月和9月份显着低于UPA模式(P<0.05)。IPRA生产单位水产品的耗水量显着低于UPA模式。IPRA养殖模式相对于UPA具有集中集污的特点,粪便等沉积物主要沉积在集污区后的1-6m处,1.3%的池塘面积集中沉积了整个池塘3.6%的沉积物,占池塘总氮输出的4.35%,总磷输出的4.75%。IPRA模式中,去除养殖槽面积后,单位面积上单位鱼体产量产生的沉积物为0.064m3/(kg·ha-1)低于UPA模式0.075m3(kg·ha-1)。因此IPRA模式沉积物沉积更加集中,清理池塘沉积物更加方便,IPRA模式单位面积单位鱼体产量产生的沉积物更少,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两种模式浮游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IPRA模式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1种(含17个未定种),UPA模式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1种(包括16个未定种)。IPRA模式浮游植物平均密度(42.65-72.80×106ind/L)低于UPA模式(71.15-101.12×106ind/L)。7-9月UPA模式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IPRA模式(P<0.05),其中,UPA模式蓝藻门密度和生物量显着高于IPRA模式(P<0.05)。养殖后期10-11月IPRA模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显着高于UPA模式(P<0.05)。因此,IPRA模式浮游植物多样性更高,群落结构更加稳定,蓝藻对水质的影响更小。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IPRA模式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驱动因子有水温、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总磷,而UPA模式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驱动因子有总氮、总磷、氨氮和亚硝态氮。两个模式微生物群落的优势门都为变形菌门;IPRA模式微生物群落的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1524.74和1607.31)低于UPA模式(2635.61和2723.95),Shannon多样性指数(5.22)低于UPA模式(6.30),Simpson指数(0.02)高于UPA模式(0.01)。两种模式核心微生物中弧菌和气单胞杆菌等水产养殖常见病原微生物含量极少,说明IPRA模式在增加养殖水槽中大口黑鲈密度的情况下,未增加细菌性疾病爆发的风险。IPRA模式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水质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亚硝态氮和氨氮,而UPA模式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水质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和亚硝态氮。UPA养殖加州鲈体长在养殖120-150天时显着快于IPRA模式(P<0.05)。在养殖150天以后,UPA模式中加州鲈增重率显着高于IPRA模式(P<0.05)。两种模式下加州鲈的特定生长率无显着性差异。IPRA模式加州鲈成活率显着高于UPA模式(P<0.05),IPRA模式饵料系数高于UPA模式,但差异不显着。大口黑鲈在IPRA模式和UPA模式下的氮、磷收支情况结果显示,饲料是养殖大口黑鲈氮、磷的主要来源,以饲料方式输入的氮占到IPRA模式输入总氮的94.58%,小于UPA模式(94.75%);输入的磷占到IPRA模式输入总磷的89.19%,低于UPA模式的91.81%;两种模式中,氮、磷支出的主要方式是底泥沉积和渔获物,其中底泥沉积占IPRA模式氮、磷支出的51.44%和51.71%,占UPA模式氮、磷支出的53.98%和59.57%;IPRA模式渔获物的氮占总输出氮的37.73%,大于UPA模式35.07%;IPRA模式渔获物的磷占总输出磷的25.5%大于UPA模式(20.78%);另外,IPRA模式养殖末期水体中磷的支出所占比例小于UPA模式,可以减少排出水体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具有生态、绿色、的特点。
二、加州鲈池塘养殖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州鲈池塘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加州鲈卵黄苗池塘培育饲料驯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池塘 |
1.2 放养前池塘准备 |
1.3 苗种放养 |
1.4 饵料生物培养 |
1.5 饲料驯化 |
1.6 饲料投喂管理 |
1.7 水质管理 |
1.8 病害防治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卵黄苗放养时间 |
3.2 驯食前活饵充足 |
3.3 驯食时清除活饵 |
3.4 驯食时耐心转饵 |
3.5 及时起捕分筛 |
3.6 驯食成功才能定塘 |
(2)江西地区加州鲈池塘高产高效健康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场地 |
1.2 试验池条件 |
1.3 清塘消毒 |
1.4 放养模式 |
1.5 养殖管理 |
1.6 饲料投喂 |
1.7 疾病防治 |
2 结果 |
2.1 收获情况 |
2.2 经济效益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加州鲈养殖产量决定养殖效益 |
3.2 放养大规格苗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
3.3 碱-水-氧调控是加州鲈健康养殖的保障措施 |
(3)加州鲈池塘绿色养殖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养殖的必要条件 |
1.1 环境 |
1.2 水质 |
1.3 肥水 |
1.4 饲料 |
1.5 池塘条件 |
1.6 消毒 |
1.6.1 干法清塘 |
1.6.2 带水清塘 |
1.7 技术服务 |
1.8 渔政监管 |
1.9 抽检 |
1.1 0 培训 |
2 养殖技术 |
2.1 鱼种放养 |
2.1.1 规格 |
2.1.2 品质 |
2.1.3 放养密度 |
2.2 鱼种消毒 |
2.3 饲养管理 |
2.3.1 膨化饲料 |
2.3.2 饲料投喂 |
2.3.3 辅助饲料 |
2.4 日常管理 |
2.4.1 水质调控 |
2.4.2 增氧机 |
2.4.3 微生态制剂 |
2.4.4 巡塘 |
2.5 养殖日志 |
2.6 鱼病防治 |
2.6.1 寄生虫性疾病 |
2.6.2 水霉病 |
2.6.3 肠炎病 |
3 成鱼上市 |
4 效益分析 |
5 总结 |
(4)秋繁加州鲈和南美白对虾循环水生态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池塘条件 |
2. 放养前的准备 |
3. 苗种投放 |
4. 日常管理 |
二、试验结果 |
1. 水质检测情况 |
2. 投入及出塘销售情况 |
三、讨论 |
(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养殖条件 |
1.3 养殖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 果 |
2.1 养殖期间水质因子变化情况 |
2.2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特点 |
2.3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类型 |
2.4 水温与生长 |
3 讨 论 |
3.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特点 |
3.2 水温对大口黑鲈生长的影响 |
3.3 大口黑鲈养殖模式探讨 |
4 结 论 |
(6)3种植物对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水体理化状况 |
2.2 水体营养物质去除效果 |
2.3 水体CODMn去除效果 |
3 讨 论 |
(7)圈养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生理指标以及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口黑鲈及其养殖技术概况 |
1.1.1 大口黑鲈简介 |
1.1.2 大口黑鲈养殖模式 |
1.1.3 面临问题 |
1.2 零排放圈养模式 |
1.2.1 系统工艺 |
1.2.2 系统基本构成 |
1.2.3 技术特点 |
1.3 养殖密度对鱼类的影响研究概况 |
1.3.1 养殖密度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1.3.2 养殖密度对理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3.3 养殖密度对肌肉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设施 |
2.1.2 试验设计 |
2.1.3 饲养管理 |
2.1.4 生长数据采集 |
2.1.5 生长指标计算 |
2.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存活率 |
2.2.2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生长性能 |
2.2.3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摄食和饵料转化 |
2.2.4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形体指标 |
2.3 讨论 |
2.3.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存活率的影响 |
2.3.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3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形体指标的影响 |
第三章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理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设施 |
3.1.2 试验设计 |
3.1.3 饲养管理 |
3.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1.6 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
3.1.7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 |
3.2.2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肝脏抗氧化性能 |
3.3 讨论 |
3.3.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四章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肌肉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设施 |
4.1.2 试验设计 |
4.1.3 饲养管理 |
4.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5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4.1.6 肌肉氨基酸测定及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
4.1.7 肌肉质构特性测定 |
4.1.8 肌肉系水力测定 |
4.1.9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
4.2.2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肌肉氨基酸组成 |
4.2.3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肌肉系水力 |
4.2.4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肌肉质构特性 |
4.2.5 不同密度下大口黑鲈肌肉组织切片 |
4.3 讨论 |
4.3.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4.3.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氨基酸营养的影响 |
4.3.3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肌肉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和建议 |
5.1 总结 |
5.2 建议 |
5.2.1 不分级饲养 |
5.2.2 分级饲养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8)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与生理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模式概述 |
1.1 背景与发展 |
1.2 养殖技术要点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2 水产养殖密度研究概况 |
2.1 水产动物最适放养密度研究进展 |
2.2 养殖密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2.3 养殖密度对鱼类血液生化和物质代谢的影响 |
2.4 养殖密度对鱼类氧化损伤的影响 |
2.5 养殖密度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
2.6 养殖密度与基因表达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养殖密度对池塘生态养殖大口黑鲈生长摄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条件 |
1.2 试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
1.3 样本采集 |
1.4 指标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体成分和形体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及摄食的影响 |
3.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
第三章 养殖密度对池塘生态养殖大口黑鲈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条件 |
1.2 试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
1.3 样本采集 |
1.4 血清指标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
3.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四章 养殖密度对池塘生态养殖大口黑鲈肝脏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条件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样本采集 |
1.4 肝功能指标测定 |
1.5 抗氧化酶测定 |
1.6 肝脏切片与观察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功能的影响 |
2.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3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功能的影响 |
3.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养殖密度对池塘生态养殖大口黑鲈消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条件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样本采集 |
1.4 消化酶活力测定 |
1.5 肠道切片与观察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
2.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
3.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六章 养殖密度对池塘生态养殖大口黑鲈生长及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条件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3 样本采集 |
1.4 GH、IGF-I、HSP70与Cu-Zn SOD基因表达的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GH和 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脏HSP70、Cu-Zn SOD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GH和 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脏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肝脏Cu-Zn SOD基因表达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大口黑鲈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因子变化及氮磷收支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研究现状 |
1.1.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定义 |
1.1.2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研究现状 |
1.2 池塘养殖系统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 |
1.3 池塘养殖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现状 |
1.3.1 养殖系统中氮、磷的存在形式和循环 |
1.3.2 养殖系统中的氮、磷收支研究 |
1.4 我国大口黑鲈养殖现状 |
1.4.1 大口黑鲈概况 |
1.4.2 大口黑鲈养殖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水质指标及底泥氮磷含量比较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材料与管理 |
1.1.3 水样的采集和水质指标的测定 |
1.1.4 池塘底泥的采集及其氮磷含量的测定 |
1.2 结果 |
1.2.1 溶解氧 |
1.2.2 pH值 |
1.2.3 水温 |
1.2.4 总氮 |
1.2.5 总磷 |
1.2.6 高锰酸盐指数(CODMn) |
1.2.7 亚硝态氮 |
1.2.8 氨氮 |
1.2.9 IPRA模式不同位置水质对比 |
1.2.10 池塘进排水量、降雨量及其氮磷含量 |
1.2.11 池塘底泥理化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1.3.1 两种模式水质差异 |
1.3.2 两种模式耗水量差异 |
1.3.3 两种模式底泥沉积差异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两种池塘养殖模式浮游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比较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材料与管理 |
2.1.3 浮游植物的采集和处理 |
2.1.4 微生物宏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浮游植物种类及组成 |
2.2.2 浮游植物多样性 |
2.2.3 浮游植物优势种及优势度 |
2.2.4 浮游植物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
2.2.5 高通量测序数据 |
2.2.6 IPRA模式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2.2.7 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
2.2.8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2.3.2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2.3.3 浮游植物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
2.3.4 微生物群落和水质因子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两种养殖模式大口黑鲈生长特性差异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材料与管理 |
3.1.3 鱼体的采集及生长指标和氮磷含量的计算 |
3.2 结果 |
3.2.1 生长性能指标差异 |
3.2.2 形体指标差异分析 |
3.2.3 养殖渔获物及氮、磷含量分析 |
3.2.4 两种养殖模式养殖经济效益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大口黑鲈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氮磷收支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对象 |
4.1.2 实验材料与管理 |
4.1.3 实验方案 |
4.1.3.1 水样和底泥的采集和氮磷含量的测定 |
4.1.3.2 鱼体样品的采集和氮磷含量的测定 |
4.1.3.3 饲料及生物制剂的采集和氮磷含量的分析测定 |
4.1.3.4 IPRA模式水生植物氮磷含量测定 |
4.1.3.5 两种模式池塘氮、磷利用率的估算 |
4.1.3.6 氮磷收支的计算 |
4.2 结果 |
4.2.1 IPRA模式水生植物氮、磷含量分析 |
4.2.2 饲料、生物制剂用量及其氮、磷含量 |
4.2.3 池塘氮、磷收支估算 |
4.2.4 两种模式池塘氮、磷利用率 |
4.3 讨论 |
4.3.1 两种养殖模式的氮、磷输入 |
4.3.2 两种养殖模式的氮、磷输出 |
4.3.3 两种养殖模式的氮、磷利用率 |
4.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州鲈池塘养殖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州鲈卵黄苗池塘培育饲料驯化试验[J]. 曾宪凯,郭珺,吴昊. 现代农业科技, 2022(02)
- [2]江西地区加州鲈池塘高产高效健康养殖试验[J]. 万国湲,徐先栋,邓勇辉,陈文静,张燕萍,丁立云,李涵,罗卫华,廖怀生. 江西水产科技, 2021(06)
- [3]加州鲈池塘绿色养殖技术总结[J]. 赵娟娟. 河南水产, 2021(06)
- [4]秋繁加州鲈和南美白对虾循环水生态养殖试验[J]. 高勇,史炳奎,张磊,刘春玲,郜华桥,杨瑞,王顺,刘新凤. 科学养鱼, 2021(06)
- [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特点分析[J]. 韩晓磊,王浩,高俊杰,孙玉祥,张耀文,顾晓丁,徐建荣. 水产科学, 2020(04)
- [6]3种植物对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J]. 董贯仓,孙鲁峰,杜兴华,师吉华,王亚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7]圈养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生理指标以及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D]. 张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8]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与生理机能的影响[D]. 倪金金. 上海海洋大学, 2020
- [9]硝化细菌对加州鲈池塘水质影响及底质净化作用[J]. 陈旭,梁旭方,李姣,方刘,孙龙芳,程小燕,余德光,谢骏,白俊杰,史登勇. 水生生物学报, 2020(02)
- [10]大口黑鲈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因子变化及氮磷收支比较[D]. 张雷鸣.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