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建共享把站区打造成干部职工的共同家园论文

坚持共建共享把站区打造成干部职工的共同家园论文

【文化建设】

坚持共建共享 把站区打造成干部职工的共同家园

叶晓天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山东 济南 250001)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企业文化融入站区生产生活一体化建设,打造“家有所居、情有所寄、爱有所依、疑有所解、学有所成、业有所兴”的站区文化,增强铁路沿线干部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铁路企业的具体践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在一线,“标”在干部职工的认知认同,只有抓实抓好站区家园文化建设,让干部职工在家园文化的氛围中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实落地。本文结合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车间班组家园文化建设情况中显现的效果和面临问题,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家园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济南局集团公司地处儒家文化发祥地,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干部职工对“家”的情愫尤为浓烈,对“家”的责任感根深蒂固,为培育家园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各基层单位坚持“认同、参与、实践”的思路,把企业文化建设目标转化为职工建家愿景,把个体培育统筹到站区、沿线一体化推进,把特色实践提升到精品工程创建,组织引导干部职工共建“家有所居、情有所寄、爱有所依、疑有所解、学有所成、业有所兴”的美丽家园。

1.增进价值认同,让家园文化在班组落地生根。一是植入“本土乡情”。围绕“把班组当作家园,让标准成为习惯”的核心理念,各单位依据地域文化和系统特点,培育出了“敦厚临工”“正道”等安全文化品牌;“海之情”“阳光家园”等服务文化品牌;“多彩旅程”“齐风”等经营文化品牌。运用楼宇文化以及文化墙、文化长廊等对家园文化作出立体、直观的解读和诠释,“工作即家事,同事如亲人”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把企业荣誉当成自家荣誉去珍惜,把爱路兴企当作光大门楣去奋斗,让班组充满“家的味道”。二是倡导“行业风尚”。常态化开展“寻美”活动,深度挖掘各个岗位的历史底蕴,广泛传播兖州车务段“大协风格”、铁道线上“三八女子包乘组”、滕州站“雷锋班”等不同时期的经典故事,引导职工树立“寻美”的评判标准、“创美”的实践方向,高铁司机薛军、扶贫列车长赵新华等一大批“草根型”榜样人物,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家风”导向。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深入开展学习型班组建设,实施“1231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和“济铁工匠引领工程”,激发干部职工创新创效热情。济南机务段电力电器组涌现出10名段级、5名局级、3名全路技术能手,淄博工务段淄博桥梁车间2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在全局推广,工务机械段桑梓店焊轨车间“知行”创新工作室取得国家2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型专利。四是传递“家的温暖”。注重情感投入、亲情教育、真心实意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客运、机务、车辆系统采取温馨热线、帮扶微信群、亲情联系卡等方式把“大家”与“小家”紧密联系起来,家中困难组织帮、干部管,不让职工带着顾虑上班、带着遗憾回家,有效地解决了乘务员和异地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职工怀揣“家”的归属感、幸福感全身心投入工作。

2.激发内生动力,让家园文化在站区开枝散叶。一是共筑文化阵地。明确车务系统党委“站区司令”的牵头责任,协调驻站区单位对房舍、庭院、绿化带、文体设施、宣传阵地等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程家庄、滕州等站区建立的“先模路”“光荣榜”,让干部职工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感觉自己在站区工作生活“很有面子”。济西站区开发的手机APP职工订餐、班车查询、学习阅读、运动场馆预约等综合服务系统,让站区职工的生活更舒适更便捷。二是共筑文化庭院。各站区以凝聚士气、拴心留人为重点,引导职工把建“家”当作习惯、让爱“家”成为自然。很多三、四等小站虽然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温馨的环境让职工扎根岗位不愿意离开,即便离开也经常回家看看。临沂车务段铁牛庙站区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菜、发展养殖,不但有了可口饭菜,还能常常带着“福利”回家,费县站区的阳光餐厅、税郭站区的小菜园、京九线各站区的一站一品牌,都让站区干部职工为此津津乐道。三是共享文化资源。站区各单位联合开展主题宣讲教育、跨领域课题攻关、多工种协同演练,组建文体协会,轮流主办“大众项目运动会”“竞技项目站区联赛”“书香站区·读书节”等特色文化活动,突破管理格局、专业概念,实施跨界交流,让“建家、爱家、护家”成为一种时尚,“一言一行我文明,一草一木我呵护,一招一式我标准,一点一滴我精细”成为家园的守则,干部职工在同食同娱同工作中“吃出了感情”“玩出了合力”“干出了效率”,对站区家园文化的体验感受不断升级。

3.培育示范品牌,让家园文化在高铁精彩绽放。一是加强教育引导,筑牢安全发展的思想基础。结合安全标准线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站段建设的宣传教育,组织职工重温高铁建设创业之路,制作《责问》《代价》《生命之问》等安全警示教育片,编发《潮声起》《先行号》《再回首》等安全感言集粹,设置“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专题网页,设计“知与行”“在行动”宣讲、讨论、实践活动,让“敬畏并举、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思想融入职工灵魂深处,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责任担当。二是将文化融入管理,提升站区协调联动能力。工务、电务、通信、维管等单位创办联合创新工作室,跨系统成立攻关小组,破解联合作业难题,总结出工电联合整治道岔病害5项作业法,指纹识别登记、电子登销记系统等16项成果,提升了设备维修多工种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的作业效率,为京沪高铁安全畅通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实施品牌带动,高标推动高铁站区文化品质。将“高铁儒行”升级为集团公司高铁文化主品牌,牵动子系品牌建设。客运站车单位以“不以善小而不为”为遵循,建立微善服务队,推出“零星旅客三告知”“残疾旅客四提醒”等服务新举措为旅客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设立“母爱十平方”和“敬慈乐吧”重点旅客服务区,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到服务工作之中,让旅客切身感受到待旅客如亲人的人文关怀和儒家文化的仁爱传承。高铁运维单位共同培育“和”文化,以“一锅饭、一盘棋、一家人”为目标,用文化的力量融合各专业职工感情,确立“温暖同送、活动联办、攻关联合、文化共享”的建设标准,在体制、机制、资源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由点及面引发高速铁路沿线创建安全、服务、经营文化系列品牌的集群效应,向着“管理和畅、工作和谐、生活和洽、环境和美”的美丽家园持续迈进。

二、家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体系建设不完备。在推动家园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以偏概全现象,有些单位将文化建设的主要精力集中投放在一个特定区域或短期内可见成效的站点,缺乏长远发展构想和目标、缺少整体规划和布局,缺乏对家园文化培育和推广的平台,缺乏制度、资金、培训提升的保障机制,家园文化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式中 C为模拟物质的浓度;μ为河流平均流速;Ex为对流扩散系数;K为模拟物质的一级衰减系数;t为时间坐标;x为距离坐标。

3.倡导“个性化”的品牌培育。每个车间、班组都有各自的作业属性、工作内容,都有着独有的记忆、特有的情怀、鲜明的个性,对家园文化的认知、认同、参与、实践,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目标和追求,文化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持续深入地推进。推进车间、班组家园文化建设要在多元化、特色化上下功夫,鼓励各车间、班组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的原则,培育更多的家园文化建设示范集体和品牌,充分激发每一个车间、班组的创建智慧和活力,形成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创建格局和成果,带动车间、班组家园文化整体水平提升。

4.品牌创建有误区。各站区文化品牌建设进度相差较大,有的单位倾力打造“样板式”班组,各个环节加大投入、精雕细琢,虽然美观靓丽却难以复制推广;有的单位致力打造“标准式”班组,文化理念、文化环境缺乏融入,或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1.坚持“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家园文化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促进跨系统、跨单位、跨专业的互联互通,形成区域内最大限度的力量集合、资源整合、文化融合。共建就是要把站区家园文化建设纳入生产生活一体化建设一并部署,各站区所在车务段党委切实担负“站区司令”的牵头责任,协调站区内单位共同落实站区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通过有效的制度机制,将文化建设主体由站段前移至车间、班组,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站区管理文化、职场文化、人文文化建设,激发建家、爱家、护家的内在动力。共享就是以高速铁路沿线建设为标准,加快集团公司管内所有铁路沿线基础建设,不断缩小单位之间、站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同步推进、标准管理、均等扶持、平衡发展、共享成果的基本目标。

三、培育家园文化的对策建议

2.保持“精准化”的设计运作。车间、班组是铁路生产经营的前沿阵地。开展车间、班组家园文化建设,要把握住车间、班组作为执行层、实践层的基本特质,在政策制度允许范围内给予更大的自主建设、管理、创新空间,尊重车间、班组尤其是一线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和政策扶持,帮助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规划。其中,应着重把握好三点原则,一是在载体设计上,既要符合生产一线实际,在简约、实用、具体、有形上下功夫,又要适应发展需求,在特色创新、个性展示上做文章;二是在内容安排上,既要兼顾“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经营文化和传统文化”四个体系的完整性,又要突出规范化、精准化管理与标准化、精细化作业的行为习惯养成;三是在推进落实上,既要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更多地搭建职工共建共享的平台载体,又要注意可控尺度,易于接受、方便操作,使车间、班组家园文化更直接有效地服务一线、落到现场。

二是潜力调查方式比较滞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过去一些了解掌握潜力资源所采用的有效调查方式,正在逐步失去优势,越来越滞后于潜力建设发展需要。比如,在人力资源动员潜力统计方面,仍采取按行政区划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显然与近年来人力资源高度流动的现状不相符合;在物资器材类潜力资源统计方面,目前采取的在产品生产环节进行调查的方式,客观上只偏重于产能、库存等静态信息,脱离了大量资源分布在流通环节的实际,难以精确掌握动员潜力特别是一些新质动员潜力状况,与新时代动员潜力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凝聚和激励职工奋发作为的精神基础。培育家园文化,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培育和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理念,引导干部职工把个人的梦想与企业的发展乃至中国梦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建设美好家园、推动企业发展。

2.基础建设不同步。虽然“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班组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从文化氛围看,偏远小站、工区、班组建设相对缓慢,高铁沿线优于普速沿线、单位本部优于异地辖区、新站区优于老站区,硬件设施优于软环境、传统宣教模式大于新媒体互动效果的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氛围不浓厚。干部职工对家园文化建设的认知、认同和参与度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有的车务段牵头统筹站区文化建设的“站区司令”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有的驻站单位没有摆正家园文化与安全、服务、经营的关系,缺乏参与意识,站区共建合力不足;有的单位在家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设计上缺乏思路创意,没有吸引力,职工参与热度不足;有的单位对家园文化建设理解片面,认为绿化、美化就是文化,工作落实出现偏差。

4.注重“大众化”的氛围营造。职工是车间、班组家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更是最直接受益者。在车间、班组家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调动发挥好职工的参与热情至关重要,防止管理层的“代办”“代劳”,切忌把班组建设成生冷的“宾馆化”“标准间”,要把家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职工教育、提升职业素养的新契机、新动能,转换姿态,把“说教”变为“互动”,把“灌输”变为“思考”,把“单打”变为“团队”,把“刻板生硬”变为“生动形象”,发动职工结合岗位实际,总结提炼班组理念、格言警句等,设计创作主题文化作品,自己动手改造生产生活环境,使创建过程成为职工受教育过程。同时,各部门、各单位要及时做好家园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总结提炼,使车间、班组家园文化建设有人气、见成效。

(1) 工程案例一。案例引自文献[9],滑坡体为黏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夹杂碎石,坡体倾斜度为20°,土体重度γ=18 kN/m3,土体抗剪强度参数c=130 kPa,φ=15°,抗滑桩截面尺寸a=2 m,b=3 m,抗滑桩受荷段长H=10.5 m。由不平衡荷载传递系数法计算出抗滑桩处的设计滑坡体推力为1 076.6 kN/m。

5.加强“专业化”的指导推进。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以打造融入新时代、适应新体制、助力新发展的文化环境为基点,在维护好、巩固好既有家园文化建设成果成效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管理环境、职场环境、人文环境建设,适时举办家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集中展示基层单位好做法好经验。以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为导向,展示风清气正的管理文化;以改造提升、整洁有序、获得感强为导向,展示和谐美好的职场文化;以内涵挖掘、继承创新、以文化人为导向,展示向上向善的人文文化,引领推动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农村电商人才缺乏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痛点。全国政协委员、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农村电商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核心驱动,不断改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尽快弥补农村电商的人才缺口,才是农村电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应该承担起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的责任。目前农村电商的大发展,农村电商的短缺,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高校应该供社会所需,探求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体系,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助力。目前在校村协同共同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呈现的问题有: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8279(2019)05-0075-04

(作者系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科科长)

〔责任编辑:孟祥春〕

标签:;  ;  ;  

坚持共建共享把站区打造成干部职工的共同家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