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运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资本运营的一般分析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指资本主体把其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资本运营是生产要素综合运动的一个总的概括。具体说,资本运营又是通过产品形态、资产形态、房地产形态、金融形态、无形资产形态这样五种形态来运营的。其运营体现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与一般的商品运营和资产运营不同,资本运营具有自己的特点:(1)资本运营具有价值性。价值性是资本运营的首要特征, 资本运营也要以实物资产为基础,但它侧重的并不是实物资产本身,而是注重各类资产所表现的价值。在资本运营的条件下,任何要素的使用都是要支付成本的,只有运用价值手段才能综合反映出资本占用的成本状况,从而进行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价值比较,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益和资本的运营效率。(2)资本运营具有流动性。 运动是资本的内在属性,资本只有通过不断地流动才能实现合理配置和增值。对于资本运营来说,存量资产已经不单纯的具有实物意义,它要求的不仅仅是实物形态的完整,而是注重实物资产的利用效率。只要有利于存量资产效率的提高,就会进行资本的流动和组合。因此,企业兼并、产权交易和资本重组,就成为资本运营的基本形式。(3 )资本运营具有市场性。资本运营离不开资本市场,从根本上说,资本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是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还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才能实现。资本价值的大小和运营效率的高低,通过市场才能得到检验,资本的竞争,以及产权交易、资本产权主体和经营主体的选择,也必须通过市场活动才能完成。资本运营实质上就是市场运营,没有健康而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运营就难以充分地表现。因此,实现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资本运营发展的必然趋势。(4)资本运营具有增值性。 实现资本增值是资本运营的根本目的,也是资本的本性所要求的。无论是资本的配置还是产权重组,其核心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以较小的资本成本去获取最大的资本收益。资本运营不注重资产规模的简单扩张,而是侧重于追求增加新的价值,注重生产要素运营的实际和有效。因此,价值观念、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就成为资本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了。资本运营的这些特征表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对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有效配置和提高资本效率的重要方式。资本运营的正常进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资本的产权主体清晰。资本产权主体清晰是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有限性和资本的稀缺性,要求资本和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必须清晰。只有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才能激发资本主体的增值责任和欲望,从而推动资本运营的有效进行。作为资本产权主体可以是国家政府,也可以是企业或个人,产权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有权选择是自主运营、授权运营或委托经营等形式。而资本运营方式选择的基础是明确的产权关系。第二,资本运营主体明确。资本运营是一种高层次的经营管理活动,通常情况下,产权主体并不直接地参与直接的运营活动,而是委托给专门人才或组织进行运营。这就需要有明确的资本运营主体,资本的运营主体具有承担资本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有明确的运营目标和责任,并对资本产权主体负责,接受产权主体的监控和制约。资本运营主体的明确,有利于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第三,资本市场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就无法有效的实现资本的流动和竞争,资本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评价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培育正常的资本市场和整个市场体系,就成为保证资本运营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四,资本运营规则规范。资本运营既是市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的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则。资本运营主体必须承认和遵守这些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很明显,资本的主体界定、产权交易、企业兼并等一系列资本运营活动,都必须在明确的规则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否则,资本运营就会发生混乱,资本运营的效益就无法得到保证。资本运营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以上这四个条件则是最为基本的。
二、资本运营的现实意义
资本运营作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重要思路,不仅体现了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也反映了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资本运营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此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如何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资本运营给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思路。这一思路实现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其作用十分明显。
首先,资本运营使我们看到了国有经济的优势和巨大潜力。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果单纯从一个一个的企业看,就会感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甚至会产生希望渺茫的感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但如果着眼于整个国有经济来考虑,我们就会为之一振。统计资料表明,建国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国有资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尽管个别的国有企业还面临着现实的困难,但是整个国有经济的实力不容低估,而且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资本运营正是启动现有存量资本的有效形式,这种基本的估计使我们看到国有经济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增强了搞活国有经济的信心。
其次,资本运营使我们看到了国有企业不活的症结所在。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增值,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而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恰恰是资本不能流动。投资建一个企业,就要永远活下去,活不下去,就千方百计地输血、注资金,使活的资本又被凝固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低下。国有资本的凝固和呆滞,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是影响国有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促使资本合理流动和组合,就成为提高国有资本效率的必然选择。
最后,资本运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长时期以来,人们只把实物当资产,习惯于注重资本的实物形态而忽视资本的价值形态。一个经营不好的企业被出卖,就认为企业“没了”,就会被谴责为“败家子行为”;资本设备的闲置、锈蚀和贬值往往无人过问,认为实物还在;而如果出卖转让,则被认为是资产的流失。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资本效能的发挥。在资本运营的条件下,资本流动和产权交易被认为是极为正常的事情,资本只有流动和置换,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资本运营正是启动国有资本的一剂良方。
2.资本运营对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盘活现有国有资产。我国目前积累的国有资产相当可观,盘活现有资产是当务之急。国有资产的盘活必然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由企业兼并和产权重组产生的资产实物形态的转移,并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只是存在形态的改变。不仅如此,由于国有资本配置效益的提高,使其更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可直接实现资本的增值。盘活国有资产,实行资本运营,是立足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个别的企业可能要“死掉”和消亡,但它却大大推动了整个国有资本规模效益的提高。
第二,有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开展资本运营的基础性条件,无论是资本运营主体的培育还是运营行为的选择,都要求企业改革与之相适应。国有企业要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培育国有资本的人格化代表,理顺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要建立符合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要求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培育新型的资本运营的经营管理方式等。这些要求都会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第三,有助于结构调整,优化资本配置。我国目前国有资本的总量已经不小,但其作用与其现实规模远不相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资本结构不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我们喊了多年,但结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原因在于主要借助行政手段,而忽视了资本运作的深层次启动。资本运营为资本结构调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通过资本运营,使生产要素在流动中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将有利于发挥现有存量资本的效用。以资本为纽带进行结构调整,为资本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对资本的优化配置将发挥巨大作用。
第四,有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益。以往的国有企业往往只重视资产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忽视资本的使用效率和形成速度;注重资本的技术构成,忽视资本的价值构成;注重资金的投入规模,忽视资金投入的机会成本;注重资产实物形态的存在,忽视资产价值形态的贬值。这种重资产运营轻资本运营的结果,造成了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效率低下、整体不活。实行资本运营,将使我们对国有经济运行思路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它促使企业进行资本使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和选择,注重以价值为手段,以效益为核心,一切围绕着价值增值来进行。资本运营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对促进国有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
三、培育资本市场,搞好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作为搞活国有经济的重要方式,它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资本运营。
1.培育合格的资本运营主体。实行资本运营,首先要解决谁来运营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问题可归结为一句话:造就合格的国有资本经营主体。这是资本运营的重点,也是资本运营的难点。我国的国有资本是全民资本,而全民的代表只能是国家,并通过各级政府来执行。因此,政企关系就成为国有企业极为重要的关系。现阶段,要解决政企不分,清除国有资产代理制中存在的责任虚化现象,就必须造就合格的国有资本经营主体。从实践看,合格的国有资本经营主体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二是必须以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为行为目的,并承担明确的责任;三是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运行。
从总体上说,参与国有资本运营,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央政府要造就国家级的资本经营主体,同时又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资本运营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中观层次,地方政府实行职能转换,把直接经营国有资本的职能逐步交给合格的具有法人地位的资本经营主体;微观层次,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应该按资本运营的要求,逐步规范经营活动,成为资本运营的微观主体。造就国有资本运营主体,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方面要积极造就新的国有资本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还要继续执行国有资本“出资者”代表的职能,恰当运营国有资本,促进企业资产重组,帮助企业运营资本。至于资本运营的途径和形式,各运营主体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选择。
2.构建新型的投融资体制。针对我国目前的投资体制的状况,在培育新的投融资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公众投资环境。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储蓄或直接投资成为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居民已经具备了成为投资者的经济实力,应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让社会公众逐步接替由政府承担的投资职能。目前,政府几乎承担了全部投资职能和相应的风险,长期下去,势必危及财政和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对政府而言,现行的投资职能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权,而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培育社会公众的投资主体和投资职能已势在必行。
第二,规范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度是动员和保护社会公众投资的重要制度,没有健全的有限责任制度,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就没有隔离带,企业就不可能成为资本经营主体。有限责任制度削弱了早期无限责任制度的残酷性,使投资者的基本生存有了保障,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独立化和资本运营的相对稳定,它避免了由企业兼并和破产可能造成的大量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从而有利于社会安定。在有限责任制度下,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能感受到明确的资本和经营的压力,同时又能够免除其后顾之忧,这对于构建新的投融资体制十分必要。
第三,建立投资主体的法律保护体系。首先,要有公正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这是政府在职能转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必须发展投资顾问产业,尽快出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使小资金持有者可以把资金集中起来,交给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投资顾问去管理,以便于更好地控制风险,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3.培育大企业推进资本运营。积极培植大企业,营造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咤叱风云的“航空母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经济和技术实力的不足,我国至今没有一个工业大企业能进入世界前500家的排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了“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搞好大的,放活小的,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抓好大企业的关键在于壮大资本实力,有了资本才能扩大经济规模,才能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在目前财政状况还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国家不可能有太多的新增投入;依靠银行贷款虽然能扩大资产规模,但因利息负担上升,在资产负债率已超过警戒线的情况下,只能进一步恶化资本结构。有效和现实的选择是启动民间资本,重组存量资产。在现实条件下,积极培育和改善国内资本市场,将有助于推进企业进入资本集中和资本运营的良性循环。民间资本和存量资本的启动,要以市场为手段,有效地实现资本动员、调配和利用,运用资本运营机制引导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按市场规则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4.加强直接融资,促进资本运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和求得发展,需要不断地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短期资金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金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有两种,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本的最终需求者企业直接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包括个人或法人筹资,其主要形式是企业用普通股股票或企业债券筹集资金。所谓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筹资,它的基本形式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零散储户或其他委托人那里收集的资本以贷款、购买企业股票或其他形式向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其优劣。从理论上讲,两者在使用效率上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在于资金使用的成本不同。企业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融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然而我国现实的情况是,企业选择的余地非常小,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国有资本数量短缺。如果能采取直接融资的方式,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可有效地降低,企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随着社会成员收入的提高和结余资金的增多,也为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创造了经济条件。
直接融资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了企业资本金不足和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育,而且还形成了对融资者的监控约束机制。通过资本最终所有者的主体明确和有限责任,将更有助于强化资本运营的功能。因此,发展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对国有企业改造的意义更大。
标签:国企论文; 资本运营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学论文;